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环境利益平衡--《环境保护法》修订面临的迫切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谷德近 《法商研究》2005,22(4):126-130
我国区域环境利益平衡制度的缺失主要表现为不同行政区域、地方与中央、城市和农村三对关系的失衡。目前,跨界资源的按比例分配制度,导致优汰劣胜的逆向选择,使共有资源浪费严重。生态保护的受益范围是全国,但地方却承担了生态利益的管理成本、机会成本和供给成本。我国环境管理权限主要由地方政府行使,这一弊端导致无法预防跨界污染以及城市污染向农村的制度性转移。《环境保护法》的修订应当确立环境利益与环境负担平衡的原则,并据此统领环境单行法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2.
张素英 《时代法学》2004,2(5):78-81
1997年 3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一章中增设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一节 ,这无疑是我国刑法史上一件大事 ,开创了我国环境保护的新局面 ,加强了对犯罪的惩罚力度 ,标志着我国环境刑事立法正在逐步走向完善。但是 ,从刑法修订到目前 ,经过几年的司法实践 ,刑法中关于污染环境犯罪的规定日益凸现出其不足和缺陷。突出表现在罪的形态、犯罪结果以及法定刑上的缺陷。因此建议 :把污染环境犯罪所表现的罪的形态统一规定为危险犯 ;统一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内容的标准 ;统一法定刑的标准 ;增加资格刑的处罚 ,以协调和加大对污染环境犯罪的打击力度 ,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环境犯罪归责的主观要件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梓太 《现代法学》2003,25(5):69-72
刑法惩罚和预防犯罪的功能决定了刑法中所谓的严格责任实质上是过错推定,而不是完全的"不问过错",环境刑法也不例外。环境犯罪是一类罪名,其归责的主观要件因具体罪名的不同而不同。抗拒环保监管罪的主观方面多为直接故意;破坏自然资源罪的主观方面多为间接故意;污染环境犯罪的主观方面则多为过失,且这种过失应当以结果规避义务为基础。  相似文献   

4.
从我国刑法的规定来看.环境犯罪包括污染环境的犯罪和破坏环境的犯罪,而污染环境的犯罪有三种: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和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目前,随着我国环境污染事件的频发以及对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造成的严重损害,污染环境犯罪中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立法缺陷已引起理论界的普遍关注,通过修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罪状,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变得严重。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不仅会对人类的生命以及财产带来威胁,还会对相关生物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因此,需要采取法律的手段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控制。我国在1997年的新刑法中“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章节中新规定了一门“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环境犯罪行为。但和国外环境犯罪立法相比仍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文章在阐述几起环境犯罪案例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环境犯罪立法现状,为如何改善环境犯罪立法进行策略分析。  相似文献   

6.
我国环境法中民事责任制度之完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我国现行环境法民事责任制度之缺陷 环境法中的民事责任,是指由于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的行为而致人在其人格权、财产权或环境权益遭受侵害、损害或有遭受损害之虞时所应承担损害赔偿和侵害排除等民事责任。我国环境  相似文献   

7.
汪劲 《中外法学》2007,(6):735-747
<正>一、研究目的和方法迄今为止,我国已颁布施行了包括《环境保护法》在内的20多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内容涉及污染防治、自然保护、清洁生产、节约能源以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等各个领域。然而,与迅速增加的国家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相比,我国的环境污染和自然破坏等问题却一直未得以根本好转,甚至还在继续恶化之中。我国"六五"至"十五"计划的执行情况表明,改革开放后25年间我国有关环保计划的指标从来就没有完成过。以2000年至2006年国家环境  相似文献   

8.
环境纠纷是环境问题的产物,它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及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在各个领域的深入开展和公民环境意识、法律意识、维权意识的增强,环境纠纷日益增多,与此相应由污染引发的环境纠纷数量则呈上升趋势。环境纠纷若难以及时、有效地解决,就会进一步引起纠纷双方矛盾激化,甚至影响社会安定,也不利于环境管理本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党和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态势下,必须高度重视运用法治的力量对其予以保障。依法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是解决我国自然资源管理失当的治本之策;而健全完善对生态系统进行一体化保护的环境法律制度则是推动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美国环境执法法中的强制执行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环境执法法中的强制执行及其启示郭润生,张小平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我国的环境违法事件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一方面,有些企业或个人对抗环境行政管理,恣意污染、破坏环境,甚至殴打环保执法人员的恶性案件屡有发生。另一方面,为了片面追求本...  相似文献   

11.
船舶互有过失碰撞所致油污损害的责任主体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通过对一具体油轮碰撞案例分析 ,对造成海域污染是否应由碰撞两船的所有人对油污损害直接承担连带责任 ;以及污染环境侵权行为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是否应排斥过错责任则适用及对于无过错责任原则在我国侵权行为责任体系中的地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由于长期以来“重开发,轻保护”,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十分严重,矿山地质环境生态恢复治理面临严峻的形势.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不同层次的法律文件,初步建立了矿山地质环境生态恢复的法律制度,但在立法执法、资金技术、恢复评估及维护等制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我们应当在借鉴国外相关法律制度的基础上,从加强生态恢复立法、完善环境准入制度、规范保证金制度、健全生态效益评估制度以及生态恢复后的维护制度等五个方面对我国的矿山地质环境生态恢复法律制度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3.
竺效 《中国法学》2015,(2):248-265
《侵权责任法》第65条是否适用于因破坏生态造成他人损害的情形,在当前司法实践中存在困惑,在学理上存在争议。以环境科学、生态学关于"环境"的基本概念为出发点,"生态环境"并非一个科学的用语,仅可与"生活环境"并列用于非环境、非生态领域。而《侵权责任法》之"准历史解释"所谓的"污染生态环境"实质上指污染自然环境,对称于污染人工环境。因此,该法第65条所规定的"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致害原因行为不包括破坏生态的行为。基于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行为两分法,2014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第64条将《侵权责任法》扩大适用于因破坏生态造成损害的情形,以立法对我国环境侵权责任之原因行为的范围进行了拓展,这一新法、特别法上的立法发展具有国际先进性。  相似文献   

14.
环境犯罪是现在刑法研究的新领域,环境犯罪有着至害间接性,发现模糊性以及证明困难性。而与之对应的环境刑法也存在着规范不具体性,构成要件不确定性以及处罚力度不匹配性。在环境刑法中我们可以将环境犯罪分为污染环境犯罪(吸入式)与破坏资源犯罪(取出式)两种。其中破坏资源犯罪又可以分为破坏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以及其他破坏环境的现象日益严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然而,我国现有刑法典对环境犯罪未作专章规定,对于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并构成犯罪行为的刑事责任,除运用散见于刑法分则的个别条款之外,大多适用环境保护法律  相似文献   

16.
随着近代工业文明的兴起,人类在科学技术革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也日益严重和突出,出现了不少只图眼前利益和经济目的,严重污染环境和对环境横征暴敛、肆意开发、破坏自然资源的活动,导致了生态平衡失调,影响了经济建设,危害了人类的身体健康,甚至贻误子孙后代。于是,环境犯罪就应运而生,也可以说它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目前,我国的环境犯罪现象也十分突出,如何用刑法的手段来保护环境,防止环境犯罪,使生态免遭破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1997年 3月修订的新刑法在“妨害社会管…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在我国,行政罚款基本上处于一种"无章可循"的状态。《行政处罚法》规范了环境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行为,使破坏、污染城市环境者受到制裁,有利于提高市民的法律意识和环境意识。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行政处罚担任了特殊而重要的角色。如何避免和减少环境侵害是环境立法、环境司法和环境法学研究中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侧重于环境侵害的行政责任,从环境法规的贯彻和实施以及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的发生诸方面论述了环境侵害行政处罚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环境犯罪罪名体系之科学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环境犯罪之罪名类型和罪名体系进行系统梳理,是环境刑法之首要任务。系统的环境犯罪罪名体系,可分为损害私权利的环境犯罪和不当使用公权力的环境犯罪两类。前者可进一步细分为污染生态环境的犯罪和破坏自然资源的犯罪;后者可细分为玩忽职守类型、滥用职权类型以及徇私舞弊类型。对环境犯罪罪名体系中各类型犯罪予以深度研究,可以识别环境犯罪的自然犯属性,并有助于环境犯罪罪名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9.
污染型环境犯罪因果关系事实的证明较为困难,需要结合具体情况综合地运用不同的证明方法。传统的逻辑推理方法和经验法则在污染型环境犯罪因果关系基础事实的证明中是基础性的证明方法。有些污染型环境犯罪因果关系事实的证明则还需要适当运用推定方法,如疫学证明法和间接反证法。  相似文献   

20.
第一条为规范有机食品认证管理,促进有机食品健康、有序发展,防止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保障人体健康,保护生态环境,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有机食品是指符合以下条件的农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