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风险视域下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统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政治及经济等因素影响,我国的二元社会管理体制使城市化过程产生了诸如主体缺乏、项目冲突、管理分散等融合风险,对社会保障制度造成冲击。要采取主体多元化发展、方式灵活式发展与管理统一性发展等渐进方式化解风险,使城市在主体保险、社会救助以及其他保险方面对农村形成牵引作用,进而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统筹。  相似文献   

2.
城乡统筹重在"制度统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按照城乡统筹的思路,消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在城乡统筹中,我们必须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不断地创新现有的一些经济制度,不断地释放制度绩效,"制度统筹"是城乡统筹的关键所在.根据我国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问题,必须进行一场制度革命,大力推进我国农村的组织制度、土地制度、教育制度、财政金融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医疗卫生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等配套的"制度统筹".  相似文献   

3.
建立统筹城乡发展下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社会公平、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应从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人口医疗保障制度、农村青少年教育保障制度入手,加大农村社会保障的政策扶持体系,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律体系,建立合理的保障基金筹措体系。  相似文献   

4.
丁莉 《世纪桥》2013,(3):133-134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是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发展对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成都作为全国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全国前列。本文通过对成都市关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进一步提出完善统筹城乡的农村社保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别不断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目前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城乡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许多不利影响。所以尽快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必须尽快解决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当代党员》2007,(7):35-35
近年来,重庆市积极探索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加大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力度。在20个区县(自治县)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吸纳参保人员45万人。2006年已有10个区县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2007年在全市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建立了农村特困户最低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正在向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和全面小康社会迈进。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在消除农村贫困和统筹城乡发展方面,成效举世瞩目。但同时也必须看到,目前城乡差距还较大,统筹城乡发展仍然是一项艰巨的战略任务和相当长的历史进程。笔者认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标志是消除城乡差别,基本要求是实现城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城乡分割的历史是形成各种社会矛盾的重要诱因:城乡壁垒使农民难以享受国民待遇,城市扩张使无地农民群体扩大,城市污染转移严重破坏农村自然环境。因而,城乡统筹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统筹发展是缩小收入差距的必由之路,统筹发展能为和谐社会奠定物质基础,统筹发展是消解社会不满情绪的有效措施。因此,城乡统筹发展必须解决好几个问题:让农民获得真正的国民待遇,构筑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布局,认真解决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加大农村公共产品投入的力度。  相似文献   

9.
土地问题与国家的长治久安密切相关,尤其是对我国而言,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发展及变化都离不开土地,土地制度的改革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当前,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地不断进行农地制度的改革探索,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探索之路注定是坎坷的,争议也是难免的。当然,社会上和理论界的各种不同甚至对立的见解一定程度上会使得农地制度的改革之路更符合现实需要,更加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关于建立统筹城乡养老保障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统筹城乡的养老保障制度体系,是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要根据城乡各类社会群体的特殊性,对养老保障制度进行统筹规划,进行不同的制度安排,而不能片面追求制度的统一.建立公共财政支持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坚持权力与义务相统一,是建立统筹城乡养老保障制度的基础.形成分别针对城镇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农村居民、农民工和城镇老年居民不同层次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1.
统筹城乡发展视野中的社会保障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金丰 《求实》2004,(10):57-59
统筹城乡发展需要制度的支持 ,其中尤为重要的是社会保障制度。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是日益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和社会保障水平差异的必然要求 ,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是统一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必经之路。鉴于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巨大差异 ,当前应该在保持城镇社会保障水平现有水平或略有增加的同时 ,着重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汤兆云 《世纪桥》2014,(5):83-84
产生于不同历史条件下的河北省各类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呈现出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和"碎片化试点"等特征,目前弊端尽显,饱受社会诟病。建立健全政府补贴和个人缴费相结合形式的国民养老金制度是世界各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趋势。河北省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包括:对确定给付制的国家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金制度进行改革,建立政府补贴和个人缴费的"社会统筹+个人帐户"相结合形式的"公务员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整合城镇企业职工和固定劳动关系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城乡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整合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3.
《当代党员》2007,(7):37-37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北京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始于1987年,1992年全面铺开。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2003年在大兴和通州两区开展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2005年颁布《北京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指导意见》,主要内容包括:一是面向就业年龄内的全部农业人口,建立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参加,以个人账户为主,具有待遇调整机制的积累式养老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4.
改善民生是中国发展升级的核心内涵。它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国家的稳定,关系到人民对执政党及其政策、领导体制的认同。要使解决民生问题的一系列举措获得良好的成效,就必须从改革和创新制度入手,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保障和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15.
王骏  陈志峰 《探索》2007,(5):146-151
实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核心在于建立起符合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的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体系包括体制和机制两个方面.根据我国已有的涉及城乡发展的体制体系来看,存在诸多不适应发展要求的制度性障碍,需要根据客观实际进行改革、创新和进一步发展.当前,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和创新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把土地经营体制创新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创新社会保障与动态身份管理相联系的制度体系,打造和培育统筹城乡发展新环境.  相似文献   

16.
"社区支持农业"模式(英文简称:CSA模式)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的以社区为基础的组织模式,其中消费者是关键利益者。CSA模式的发展对地缘、土地质量、农户和消费者等都有要求,其运行涉及成立、劳动生产管理、配送等环节。CSA模式有利于消除市场和政府双失灵、方便农民获取信息、对接城乡经济和促进市民与农户共赢,起到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作用。政府、研究机构、新闻媒体和农户等主体应采取有效措施推进CSA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王寅  阮衍宁 《唯实》2010,(8):164-168
统筹城乡就业的最大约束机制来自于各种正式制度约束。必须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统筹的就业制度;完善职业培训制度,提升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强化政府统筹城乡就业的职能;积极探索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妥善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四川部分党的基层组织勇于探索,打破城乡二元藩蓠,创造性地推动了城乡基层党建的统筹发展,为城乡基层党建注入了极大的活力,展示了城乡党建工作的崭新前景,其蕴含的价值和启示值得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城乡发展一体化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均衡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理解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认识到城乡产业分工和联动发展是客观规律选择的结果,市场化机制是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有效手段,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本质是实现城乡资源要素的互流互通。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土地产权交易市场;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统一全国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水平;统一城乡发展政策,合理配置公共资源。  相似文献   

20.
尹希果  马大来  陈彪 《探索》2011,(2):138-144
本文通过分析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之前存在的问题,并运用新制度经济学核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对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的制度变迁主体和途径选择以及成本收益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研究表明:首先,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作为强制性制度变迁,其制度变迁的效率要大于以往的以诱致性制度变迁为主的户籍制度改革;其次,由政府引导各方共同参与制度变迁的供给,其政府和转户群体的制度变迁支出成本属于可控范围,但是企业支出成本过重,不利于提高企业参与制度变迁的积极性。同时新的制度变迁可能增加一些制度偏离行为,使制度变迁的供需均衡点短期内不能达到均衡,本文给出了具体政策建议,防范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有效地加强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