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公共利益”的界定模式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唐忠民  温泽彬 《现代法学》2006,28(5):95-102
宪法关于“公共利益”的规定,需要在国家权力运行活动中具体化。如何将“公共利益”具体化呢?学界和实务界提出了三种基本模式。第一种是人大以“一事一议”方式界定“公共利益”,第二种是由司法承担对“公共利益”的最终界定,第三种是人大以列举式立法模式将“公共利益”具体化、固置化。第一种模式正确认识到界定“公共利益”属于权力机关的权限,但具体方式却不可行;第二种司法决定模式既缺乏实质合法性,又没有技术可行性;第三种模式在立法上虽有一定困难,但也有其他国家和地区成功经验可资,是实现宪法“公共利益”规定对公民权利保护和对国家权力制约的惟一现实可行之路。要在国家权力运行上界定“公共利益”,还必须解决目前我国“公共利益”泛化掩盖下的许多具体矛盾。  相似文献   

2.
近来,一个被称为是"最牛拆迁户"的照片在网络上广泛流传,报纸、电视等媒体也纷纷报道。在本案中关键问题是对"公共利益"的理解存在法律真空,《物权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无疑是对宪法保护私有财产的精神的打击,解决什么是"公共利益"迫在眉睫,解决了这个问题,宪法和法律对私人财产的保护才不会落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知识产权中公共利益的内涵出发,探讨了知识产权中公共利益受损表现形式,并深入分析了知识产权公益受损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罗伟敏 《法制与社会》2010,(33):164-165,168
公共利益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本文通过考证公共利益的词源,回顾我国法律文本中对公共利益的表述,探索现阶段我们进行公共利益法律内涵界定的思想渊源;并引证法学家的观点,比较国内法学界对公共利益的相关表述,对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的现状进行分析,得出公共利益法律界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再立足于公共利益的基本属性和界定基本原则、标准,对公共利益法律界定中的几个核心问题予以了探讨,以期为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提供更为深刻和具体的分析路径。  相似文献   

5.
陈娅 《法制与社会》2011,(11):294-294
随着社会形势的复杂化,起初定位为"守夜人"的政府逐渐将自己职能扩大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公权泛滥、权力与权利的冲突随之出现,这与和谐社会的理念相悖。因此,政府职能应围绕公共利益展开和运行。  相似文献   

6.
我国宪法公共利益原则的实施路径与方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褚江丽 《河北法学》2008,26(1):49-53
公共利益原则是一项重要的宪法原则,其涵义和意义在宪法文本中以多种方式进行表达。公共利益原则在实践中的运用不是某一个国家机关独享的权力,需要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相互配合,因此,这一原则的实施路径应该与国家机关的权力分工相耦合。其中,公共利益类型化、利益衡量与司法审查分别是国家三机关适用公共利益原则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石磊 《法制与社会》2013,(23):167-168
"公共利益"是与公众的民主生活休戚相关的重要内容,亦是政府管理正当性的法律理由。虽然公共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存在交叉,但公共利益与国家利益、政府利益不完全等同。因此,对"公共利益"在行政法范畴的清晰理解对于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而且在存在行政垄断嫌疑的现代社会,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的真伪冲突也必需给予以法律的理性对待。  相似文献   

8.
贸易救济法主旨是消除不公平贸易行为,在贸易救济行为中,为了合法合理的保护国内产业,很多WTO成员方在国内立法中规定了公共利益条款,补充和监督救济行为。但是由于公共利益概念不确定性,致使主管机关具有广泛的自由裁量权,同时司法审查对公共利益的监督也极其有限,因此,针对贸易救济法中的公共利益条款,可以通过多边的协调,确立指引成员方调查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虽然我国多部法律和行政法规都在文本中明确提及了公共利益,但没有一部法律和行政法规精确的界定过什么是"公共利益",我国学者结合中国实践分别从公共利益界定的实体规则、程序规则,制度保障等方面入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文在时学界观点进行整合归纳的基础上批判的吸收了部分学者的观点,提出了自己对公共利益界定的相关看法.  相似文献   

10.
财产征收中“公共利益”如何确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杨峰 《法学》2005,(10)
征收是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直接目的,政府依法定程序强制获得他人财产或财产权利并必须支付补偿费用的行为。但是公共利益是典型的内容不确定概念,其不确定表现在利益内容的不确定性及受益对象的不确定性两方面。公共利益可以从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进行确定。在实体法上的途径主要有:(1)从公共使用主体的角度来确定;(2)从公共利益用途的效果角度来确定;(3)从征用财产直接目的来确定公共利益。程序上主要包括行政程序和司法程序。由于公共利益具有不确定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在适用过程中容易被滥用和曲解,因此,必须尽可能将公共利益内容条文化。  相似文献   

11.
世间觅公道,常留遗和憾。不公正是绝对的,公正和公道是相对的。面对烦恼和不堪忍受之事。人们巴不得敬而远之。有些事情,想躲也躲不掉;有些事情,看似美景若即。实则如海市蜃楼,难以企及。  相似文献   

12.
公共利益的内涵在学界由来是一个颇有争论的问题。在各国的法律实践中,对其理解也颇有不同。在我国公共利益是常见的法律概念,但对于公共利益的内涵和外延至今却没有明确而具体的法律规定。对此,理论界也展开了激烈地讨论。我们谨参与讨论,并从特定的角度对其加以讨论探究。  相似文献   

13.
《著作权法》第48条规定对“损害公共利益”的著作权侵权行为可以实施行政处罚,但未明确何为“公共利益”。著作权法所保护的公共利益包括科学文化传播的公共利益以及市场经济秩序的公共利益。所谓“损害公共利益”的著作权侵权行为,则是对市场经济秩序公共利益的破坏,应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及时制止,以免产生更大的危害。“损害公共利益”的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危害性应介于轻微的著作权侵权行为和著作权刑事犯罪行为之间。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在判定特定侵权行为是否损害公共利益时,应根据被侵权作品的数量、侵权行为的次数或持续时间、侵权所得,并结合其他若干因素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4.
我国《宪法》和《物权法》都规定了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征收、征用不动产,但对于公共利益的内容和界定主体等问题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这就容易导致公共利益的滥用。综合国内外立法状况,采用折中式的立法模式并明确公共利益的界定主体可以较为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使不动产的征收符合公益目的。  相似文献   

15.
在房屋拆迁过程中,动辄有人言公共利益,且人言人殊,在物权法未明确界定公共利益的情况下,具体案例中的相关者均能引用该法作为自己的保护伞,学者及各媒体也莫衷一是。本文就此现象提出,公共利益的界定不应只看法条,只看原则,应在实务中创设具体程序来认定,例如听证、司法主持等。  相似文献   

16.
公共利益作为土地征收的前提条件,一度成为《物权法》制定过程中争议较大的问题。首先通过对我国土地征收制度中公共利益现状的深入分析,指出现行法律对公共利益缺乏明确界定的缺陷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主张公共利益应法定,并通过对公共利益各种立法模式的探讨,从而建议在未来的物权法司法解释中应对公共利益进行明确界定,并规定法院为认定公共利益的主体。  相似文献   

17.
“公共利益”的界定及程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民商法论坛”从129篇论文中评选出21篇优秀论文,涉及民商法多个领域,显示出律师的理论功底和实践成果。从本期开始,将陆续选登优秀论文,供读者学习交流。  相似文献   

18.
葛俊  施碧钰 《法制与社会》2010,(23):240-241
公共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其公共性才是本质属性,在效率与公平的权衡中,只有把公平置于首位才能体现公共服务的公共性和公共利益,以效率作为是否适合外包的衡量标准偏离了公共服务的本质属性,本文将"不损害公平性基础上的效率的提高"作为划分公共服务外包领域的唯一标准,对公共服务领域进行了清晰地界定。  相似文献   

19.
论征收中“公共利益”界定的程序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益征收中公共利益的界定需要一种程序机制。程序论公共利益理论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公共利益界定的程序设计,首先要解决的是界定的主体问题,其次才涉及到具体程序机制的设计。公共利益之界定主体的选择是一个宪法分权问题,须由立法、行政、司法机关通力协作。我国公益征收法上公共利益界定的具体程序机制设计,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把公共利益调查与审查作为征收决定做出前的一个独立程序阶段;二是把民主商谈确立为公益界定必须遵守的实质性程序原则;三是把公共利益听证确立为公益界定中必须遵循的一个程序环节。  相似文献   

20.
"公共利益"这一概念在法学、政治学以及社会学中都有使用.在法学领域,它与公共权力或私人权利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重要概念范畴.由于在"公共利益"的需要范畴上没有明确的界定,导致在征用农村土地过程中,出现了地方政府乱征滥用土地、农民利益严重受损等问题.因此,从"公共利益"的需要出发,分析国家行使土地征用权的特征,并借鉴韩国等国家土地征用的法律约定,以寻求建立适合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