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生态系统与环境、资源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各有区别,是"一体两用"的关系。生态系统为"体",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环境、资源是人类出于生存发展需要对生态系统的两种用途。生态、环境、资源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是由于人类对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不合理,过度开发,导致的生态环境退化,利用粗放、效率不高,不仅加速资源耗竭,还造成资源过早转变为废弃物形成污染源,污染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健康、环境良好、资源可永续利用的目标,关键需要"强体善用",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完善环境污染防治体系,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此外,还离不开完备的制度体系保障和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的牢固树立。  相似文献   

2.
许芬  时保国 《求知》2012,(8):44-46
生态补偿是当前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资源枯竭与环境恶化使自然资源的供给与生态环境的服务功能和人类的持续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正视并关注这个问题。作为能够有效解决上述矛盾的方法之一,生态补偿也就随之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并成为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问题中的重大研究课题。本文从生态补偿的内涵、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国内外生态补偿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等几个层次对生态补偿进行综述,通过分析评价已有的理论成果和成功经验,最终找出了当前我国生态补偿领域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并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我国土地资源趋于恶化、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原因及治理措施。控制生态恶化,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  相似文献   

4.
面对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严峻形势,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构建我国绿色税收体系,是改善我国生态环境质量、保护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对投资于防治污染或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纳税人给予税收优惠,对产生污染的行为、产品和污染物实行课税的方式,来控制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保护资源,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田琳琳 《各界》2008,17(10)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当前,我国改革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之一,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近几年,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由环境恶化引发的种种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影响社会和谐安定的重大因素之一.实践证明,以污染环境和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的增长没有前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实施农业生态环境工程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生态环境是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应引起高度重视。实施农业生态环境工程是遏制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措施 ,也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论生态补偿"谁保护、谁受益、获补偿"原则的确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近些年来在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均制定了愈加严格的规范,同时不惜财力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但并未能有效地遏制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趋势。究其根源,无不与环境法生态利益补偿基本原则的确立有关。确立“谁保护、谁受益、获补偿”基本原则以弥补现有生态利益补偿基本原则忽视事前保护激励、引导之缺陷,以期发挥正面激励之功效,来遏制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和谐社会执政理念的重要反映,是现代化产业模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严重挑战: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淡薄,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建设,要从树立生态文明的价值观,贯彻生态文明的发展观,坚持生态文明的生产观,培养生态文明的消费观,建立生态文明的政绩观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9.
再论生态补偿"谁保护、谁受益、获补偿"原则的确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补偿是一项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谁保护、谁受益、获补偿"原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该原则确立的依据、研究进展、现实基础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在我国生态补偿政策法规中确立该原则,发挥其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正面激励作用,遏制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实现国家实施生态补偿经济政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行政论坛》2018,(4):134-140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略之一,是我国政府的一项重点工作任务。为检验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效果,选取2003—2016年中央政府网站信息公开文件和国务院常务会议报道中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数据,与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实际成效展开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现阶段政府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发力点,抓住了主要矛盾,取得显著成效,而生态系统保育、环境质量改善方面效果尚不明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生态、环境、资源问题解决的重要基础,但短期内会导致生态环境压力增加,对政府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1.
高菲 《学理论》2015,(2):66-67,79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却不断恶化,这已影响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通过对生态修复基础知识的介绍,引出北京门头沟区和江西鄱阳湖两处生态修复工程,进行案例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希望借此加以推广。目前,生态修复还存在以下问题:制度建设滞后;融资渠道单一;理论基础薄弱。  相似文献   

12.
西南山区是我国的生态屏障。国家为了保护西南山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西南山区的部分地区将“退耕还林”与扶贫结合起来,实施了“生态移民”或异地扶贫,但仅限于省(市)内安置。把部分“生态移民”从西南各省(市)外迁到东部,还有没有展开。西南“生态移民”外迁不但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20,(7)
福斯特在《生态革命:与地球和平相处》一书中强调,面对地球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处境,人类只有进行根本的生态革命才能扭转颓势。福斯特所说的生态革命多发生于社会领域,即从经济到政治、从文化到文明,更大范围地变革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实现彻底的生态转型。全球性的生态问题不仅是西方国家发展遭遇的瓶颈,也严重挑战着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因此,反思福斯特的生态革命理论,对于我国在新时代顺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生态环境恶化及其衍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被广泛视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政府作为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组织者和执行者,如何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政府的施政行为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诉求,也是绿色发展型政府的本质要求。但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悖论:中央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建立了多维度多层次的环境治理与督察体系,但在具体生态环境治理中,不作为、慢作为,不担当、不碰硬,甚至敷衍应对、弄虚作假等形式主义问题却屡禁不止,导致生态环境治理效果不尽如人意。地方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角色错位与冲突,亟待树立绿色发展观和生态政绩观、构建高效的生态政绩考评体系、强化制度执行与督察,形塑和强化“理性生态人”角色,实现生态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5,(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发展规模也越来越大。企业在逐渐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其对环境与资源的破坏也是有目共睹的。随着当今世界生态环境的恶化,群众对于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呼声日益强烈。与此同时,国际上有大量国家设置绿色贸易壁垒,大大提高了对进口产品的要求,以至许多企业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因此培育企业生态道德责任不仅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直接要求,也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市民对改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以往城市发展中付出了沉重的环境和生态代价。绿化美化家园,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已经成为人民的迫切愿望和要求。我们应当从绿化、园林、生态、及景观保护等方面来解决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努力建设一个功能健全,生态环境良好的园林城市。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7,(11)
当今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发生,我国也难以置身事外,已然表现出来的生态环境恶化构成了当代中国现代化的一项重大难题。这迫使"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重大历史性工程的"出场"。"生态正义"是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其实现有赖于在思维理念、实践行动和制度设计三维向度上共同发力。浙江省全面展开的"五水共治"是构建生态正义社会的伟大实践,"互联网+"这一时代背景又为新一轮的治水行动提供了机遇。  相似文献   

18.
日前,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提出以5年的时间遏制住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再以10年的时间,使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上述目标的提出,一方面说明了我国政府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坚定决心,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艰巨性。面对这种艰巨性,需要地方将政策力度转化为落实力度。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7,(10)
随着泰山观光旅游人数的增多,泰山风景区生态环境超负荷运转,严重威胁着整个生态环境。本文根据泰山生态环境现存状况,究其导致环境恶化的原因,以环境侵权责任为出发点,健全泰山生态环境保护机制。重塑泰山生态治理体制的任务长期而艰巨,且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构建科学有效的泰山生态治理体制对于泰山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再探——生态效应的外部性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部性是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外部经济性的生态资源未得到有效补偿,出现效应大于收益,甚至收益不能弥补成本,使部分人或地区守着富裕的生态资源却过着贫困落后的生活,导致生态资源供给、维护上的不积极、不作为、甚至人为破坏;而污染等外部不经济行为的私人生产成本低于社会成本,使环境污染越来越大,越来越严重。生态资源供给不足和破坏严重加速了生态环境问题。生态补偿是对生态资源外部效应的矫正。对外部经济性的生态资源提供者给予补贴,以提高收益,鼓励其增加供给,而对外部不经济的污染制造者给以征税、罚款、收污染费等措施,以提高其边际成本,减少供给,以制度强制约束或激励企业的生态外部性行为。从区位上来说,生态资源优势区位通过生态补偿既体现了人们为保护良好生态环境所付出的劳动等代价,又提升了其从事生态破坏的机会成本,使既有生态资源得以持续保护和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