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台声》2007,(Z1)
在国台办1月举行的新年首场记者会上,新闻发言人杨毅指出,2007年是反对“台独”、维护台海和平的关键时期,台湾当局通过所谓修改一个中国内涵的“宪法”,谋求“台湾法理独立”的活动将进入实质阶段,两岸关系将面临严峻挑战。众所周知,在大陆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大形势下,2008年因为大陆要举办奥运会,台湾要搞“总统”选举,已被“台独”势力视为实现其将台湾分裂出去的“最好机会”。而2007年是此前的最后一年,因此成了“台独”势力眼中的关键年。近日,台湾媒体已普遍嗅出“山雨欲来”的情势。岛内“去中国化”、“正名”之逆风大有蔓延迹象,台湾当局在“台独”理念思维的左右下,不断“去中国化”,不断地去构建具有排他性的“台湾认同”。他们用行政资源强力推动,不断侵蚀与弱化台湾民众的中国认同与中国情感,贻害深远。《中国时报》与《联合报》都预言,陈水扁在其任期的最后一年多时间中,很有可能孤注一掷,走上“台独冒进”路线,把两岸推向严重冲突对立的边缘。果真如此,海峡今年将极不平静。  相似文献   

2.
民进党自执政以来,为推行“台独”路线,大力推行“去中国化”政策,目前似已发展至一个新阶段,这就是对“去中国化”的深化,到了“刨根”的阶段了。  相似文献   

3.
民进党自去年底“三合一”选举惨败后,虽强调反省、检讨,却并未如外界预料向中间路线调整,淡化“台独”路线,发展两岸关系。相反,却大肆升高“台独”调门,决意紧缩两岸关系,全面向深绿转变。一(一)不断升高“台独”调门。陈水扁元旦讲话“台独”调门之高为近年来少见,公然鼓吹“法理台独”,表示“台湾是我们的国家,土地面积三万六千平方公里”;在第二阶段“宪改”问题上,陈水扁不顾在野党的强力反对,表示了坚决推动的决心,宣称“宪改”是台湾“国家的总目标”,将由下而上、由外而内、先民间后政党,全力推动,同时夸下海口,叫嚣2007年一定举办…  相似文献   

4.
张文生 《两岸关系》2010,(12):18-19
<正>11月27日,台湾首次五都选举结束,民进党取得了不俗的战绩,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民进党采取了与传统不同的选举策略,正如《中国时报》社论指出的:蔡英文此次打的是一场非常不民进党的选举,不挑拨族群、尽量  相似文献   

5.
在蔡英文主导下,2011年民进党在党内斗争风潮和岛内选罕刈旦十俳佃剐进。4月以刚,氏进党陷入2012年“总统”候选人党内提名竞争,掌握党权和控制游戏规则的蔡英文出线。此后,民进党推出蔡英文和苏嘉全搭档参选,“蔡苏配”与国民党“马吴配”展开全面选举对抗。但是,蔡英文、民进党拒绝承认“九二共识”,在意识形态和大陆政策上固守“一边一国”的“台独”立场,从而制约了民进党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
1998年底台湾“三合一”选举是一次具有指标性意义的选举,集中反映了现阶段台湾各个政党及政治团体的实力对比。这次选举的突出特征对民进党选情的影响负面大于正面;民进党在选举中遭受挫败,但基本维持总体实力;选举之后民进党内派系格局及势力发生一定的变化和消长;选后检讨围绕修改“台独党纲”引发一场争论。  相似文献   

7.
陈水扁亲信与“第一家庭”的弊案风波使民进党的民意支持度跌至最低,反映出来的,不只是陈水扁个人的危机,而是整个民进党的危机。不论未来形势如何发展,民进党短期内难以摆脱困境。关键是执政无能其实,弊案只是激化民怨的导火索。弊案使得民进党标榜的清廉、改革形象濒临破产,让台湾人民看到,在陈水扁执政下,是如何官商勾结的。但是,弊案并不是一切,甚至不是激化民怨的根本问题。与弊案相映衬的,是陈水扁执政无能所导致的台湾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丛生的现实。过去,多数台湾民众尽管对民进党不放心,但对政党轮替有着憧憬,一旦民进党执政,都…  相似文献   

8.
2000年,陈水扁上台后,即开始搞所谓的“台湾正名”,不断实施“去中国化”。近来,台湾当局的“台独”活动变本加厉,目前正在全面推进“历史地位正名、教育正名、官方单位正名、外馆正名、国际组织正名”等“五正名运动”,“去中国化”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9.
胡谦 《统一论坛》2007,(4):49-53
陈水扁上台后,加紧推行"去中国化"政策,向台湾民众灌输"台独"意识,有计划、有预谋地在社会各个领域清除象征中国的各种标志,如口号、符号、特征、图案和名称等,借以营造"台独"的文化、心理、社会环境。台湾当局推行的种种"去中国化"  相似文献   

10.
吴亚明 《两岸关系》2007,(10):34-36
"去中国化"风波又起,情何以堪民进党上台以来,台湾中小学教科书"去中国化"风波不断。前一段时间,台湾《中国时报》报道说,乘人不备,台湾当局"教育部"对中小学教科书又上下其手,准备彻底"去中国化"。原先的"国父"、"国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07,(3):21-22
“正名”是民进党当局“台独”施政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借去除公营事业名称中的“中国”字样而改用“台湾”字样,破除“大中国意识”,推动“台湾主体意识”。随着2008年“大选”的日益临近,民进党已开始加紧利用权力为其选举牟利“正名”正是争取“台独基本教义派”支持的良方,同时民进党欲借持续炒作“统独”议题把握选举主轴。  相似文献   

12.
有些与我们同样关心“反独促统”,也一向义无反顾“反独促统”的朋友向我表达了这样的看法:现在并不是“反”这“反”那的时候;现在最重要的是要“化独”,才能真正“促统”。这些朋友的用心良苦不难理解:现在岛内形势已起了大变化;陈水扁就职以来,台湾政局几无宁日,一方面是某些“台独”基本教义派借着民进党“少数执政”的一时方便,大搞其“文化台独”、“台独内化”,祸  相似文献   

13.
杨毅周 《台声》2009,(4):36-37
经过2008年的“立委”选举和“总统”选举的两场失败.民进党失去了台湾的执政权和政治的主导权.再次成为“在野党“。作为“台独”分裂势力的代表.民进党的下台,意味着“台独”在实力上遭受重大挫败.狂飙突进的“法理台独”被终止。这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创造了历史的机遇。  相似文献   

14.
9月30日,在陈水扁的强势主导下,民进党代表大会通过了所谓的"正常国家决议文"(以下简称"决议文")。"决议文"维持了陈水扁当局一贯的两岸"一边一  相似文献   

15.
陈水扁上台后,一直在执行“台独”路线。碍于岛内外的局势和各方压力,“急独”走不通,他们就采取“渐进式台独”的手法,而“正名”、“去中国化”等伎俩,正是“渐进式台独”的招式。进入2007年,陈水扁和民进党当局的“正名”、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07,(3):22-23
陈水扁上台后,为了“以武谋独”,不断采取种种方法和举措,加快台军“去中国化”,大搞“军事台独”。  相似文献   

17.
民进党2012年败选后,党内掀起检讨两岸路线声浪,但过程一波三折,民进党主席苏贞昌决定成立"中国事务委员会"时,为了党内各要角是否参与,也花了一番功夫。党内经过近半年的9场大陆政策扩大会议,广邀党内外学者专家,甚至包括蓝营人士讨论,期间民进党在台"立法院"党团总召集人柯建铭还抛出"冻结台独党纲"提议。然而,民进党最后没有以报告形式来确立两岸路线,仅以检讨纪要呈现,而且只字未提"冻独",足见其两岸政策仍在原地踏步。  相似文献   

18.
曹骏 《统一论坛》2014,(1):41-43
历经五场“中委会”会议、九场“华山会议”,600多人次出席、200余人次发言,民进党最后抛出一份《2014对中政策检讨纪要》。该“纪要”既没有对检讨两岸政策得出结论,也没有为以后指明方向,只是罗列了一堆无用的老套语言,但却偏偏漏掉了在会前、会中党内一些人士提出的“宪法共识”、“冻独”等重要主张。这份“纪要”只谈表面,避谈实质,词语陈旧,看不到民进党转变,更看不到民进党的出路。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海外华侨华人高度关注并致力于中国的和平统一。随着近年来台湾海峡局势发生变化,特别是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和以“台独”为纲领的台湾民进党执政台湾以来,海外华侨华人反对“台独”促进中国和平统一的声音更加强烈,情绪更加高昂,行动更加积极,掀起了全球华侨华人反独促统活动的一个又一个高潮。海外华侨华人已成为反独促统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0.
陈先才 《两岸关系》2012,(12):15-17
2012年,民进党仍然没有摆脱内外交困,在年初举行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失利,再次遭到重大挫败。苏贞昌在5月党主席选举如愿以偿,但得票率创下民进党主席选举以来的最低纪录。民进党在两岸政策方面有一些尝试,但由于仍坚持“台独”分裂立场,没有改变“逢中必反”的思维逻辑,大陆政策调整仍然在原地踏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