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年来,在国内网络舆论场上,有一部分被网民称作"公知""大V""美粉""精日"的人物,总是挖空心思地制造话题,大肆泼投文化虚无主义的"迷魂汤"和"毒气弹",矮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质疑革命文化,消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妄图达到动摇中华文化立场、销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兜售西方价值观的目的。揭露文化虚无主义的险恶用心,寻求文化虚无主义的治理之道,有助于正本清源,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  相似文献   

2.
前几年,我国曾出现过一种主张全盘西化、根本否定民族文化传统的虚无主义。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七十周年的讲话中说:“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对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3.
正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安身立命的根基和灵魂,文化要靠历史传承。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源自西方,最初发端于哲学领域,后逐步向文化、思想和社会领域渗透。我国五四运动时期,在如何对待中西文化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历史虚无主义;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改革开放,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否定国家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全球化浪潮之下,日渐开放的中国逐渐走到世界的舞台中央  相似文献   

4.
正在苏联解体的过程中,经济、政治、民族、文化、外交等很多因素都起了助推器的作用,但不可低估的是意识形态的瓦解,而意识形态领域的坍塌正是从历史虚无主义开始的,牢记苏联这方面的深刻教训,坚持不懈地与国内的历史虚无主义作斗争,对维护党的领导,对勠力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极为重要。一、历史虚无主义泛滥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全面、准确、客观地书写和评价历史,是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前提,文过饰非、全盘推翻、模棱两可  相似文献   

5.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个论断充分体现了文化自信在国家民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文化虚无主义是文化领域长期存在的一种错误思潮,以娱乐化、非主流化甚至反智化的面目出现,企图动摇中华文化根基,瓦解文化自信,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虚无主义,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中国的有识之士一直进行着对中华民族文化出路的自觉选择。如何批判与继承、开放与创新民族文化,至今仍是一个重要课题。从哲学思维的角度分析,任何民族文化都是历史性与时代性、开放性与创造性的统一。然而批判若无继承,就会导致历史虚无主义;开放若不创新,就会导致“全盘西化”。本文提出,当前弘扬民族文化的主旨,就在于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在于激起人们的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7.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具有典型意义和代表性的一句口号,就是“打倒孔家店”。对此,近年来海内外一些学者颇有微词,认为它表现出某种民族虚无主义和民族自虐心理,其激进主义的文化态度,更有长远的负面效应,即彻底解构了一个民族的道德支撑点,也埋下了中国现代史上历次“人祸”的根因。不过笔者以为,如果把“打倒孔家店”仅仅理解为一种文化态度和方法,就大大忽视了五四先辈赋予这一口号的政治意义,甚至是严重曲解了其间的价值诉求。因为,与其说“打倒孔家店”所显现的是一种文化立场,倒不如说它更为着意突出了一种政治理念,此即民主与人权。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趋势下跨文化传播消解着文化殖民和文化帝国主义的话语争论.但是,面对着帝国时代文化场景的嬗变,我们必须运用多维视野去系统考察全球文化生成图景.东西方价值文明的冲突,现代性话语下后现代主义的“幽灵般在场”,使全球文化运行呈现断裂性场景转变.我们不得不重新缝补被撕毁的民族文化,重新审视多元文明下的文化霸权,重新“结构”起全球公民文化或大众文化.不管是续说后现代还是“重写现代性”,都必须把对文化安全的考察放置于“帝国”的宏大叙事中,着眼于帝国所操控的细小角落里,而不是淹没在虚无主义文化需求的泡沫之中.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明文化建设与民族精神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方式的同时 ,提出了发展先进文化的明确要求和任务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民族精神的孕育和生成 ,必然受社会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深刻影响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认识文化建设与民族精神问题上 ,要有科学的态度 ,应防止和克服虚无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10.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定文化自信。而一直以来对中华民族历史采取轻蔑和否定态度的历史虚无主义,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障碍。具体体现在,历史虚无主义从历史观上消解坚定文化自信的基本前提,从意识形态上摧毁坚定文化自信的本质特征,从核心价值观上破坏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内核,从青年入手毒害文化自信的重要主体。  相似文献   

11.
<正>历史虚无主义这个词最近比较热,引起的讨论也比较多。历史虚无主义简单说就是否定历史,认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没有价值,甚至只有负面意义,从而得出结论说,这样的国家或民族若想获得未来发展,只有抛弃自己的传统,完全接受另一种文化或价值系统。要完整理解历史虚无主义为什么会出现以及它的作用,我们应该同时考察它的另一面。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历史虚无主义一般只针对非西方国家或民族,西方发达国家几乎从来不对自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支持健康有益文化 ,努力改造落后文化 ,坚决抵制腐朽文化”。这对深刻领会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从文化上推进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 ,强化“文化纽带”建设 ,充分发挥“文化纽带”增强亲和力、凝聚力、向心力的巨大作用 ,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努力构筑“文化纽带” ,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是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祖国统一的战略任务。对于喀什…  相似文献   

13.
<正>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噪音、杂音仍不时响起。有人认为,根本不存在历史虚无主义,如果一定要说有,那么,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就是最大的历史虚无主义,因为它们是脱离实际和无法实现的。还有人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是史学领域的一个流派,是研究工作的一种“理论创新”和“范式转换”,是一些学者的“一家之言”。我们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就要针对诸如此类的观点,搞清楚历史虚无主义是怎样掩人耳目的。  相似文献   

14.
肖露  杨舰  文媛 《当代贵州》2011,(30):35-35
近些年,一系列影视作品有力地证明了一点:贵州虽然经济落后,但文化并不落后。贵州1地处我国西南腹地云贵高原,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社会背景,独具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历史特色,这为贵州自然风光和民族风光相结合的文化大省发展目标奠定了基础,也为贵州提供了丰富的影视艺术创作的“富矿”。  相似文献   

15.
李群山 《理论学刊》2012,(11):14-18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地看,马克思恩格斯对唯心主义"文化史观"的颠覆并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列宁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的开辟,以及毛泽东对受压迫民族与国家民族文化发展道路的探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上的三座里程碑。它们分别回答了不同历史阶段文化发展所面临的时代性课题,各具特色,又一脉相承,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16.
两千年初,江泽民同志提出了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将党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与文化联系起来,是大有新意和深意的。在十六大的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又着重强调了民族精神的构建问题,他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这一认识显然是对前者的深化。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她涵盖了这个民族的人文风格、价值理念、思维模式、行为准则、道德风范、精神趣向等一系列既抽象又客观存在的精神文化成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精神向上与否、健康与否、科学与否、有无活力,她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  相似文献   

17.
《世纪桥》2017,(6)
近些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沉渣泛起,以"告别革命""重新评价"历史为由,否定革命、否定党和人民奋斗的历史,丑化正面人物,曲解民族文化,胡乱改编历史文艺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不良影响。"四个自信"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是基于对国史、党史、中国近现代史正确认知基础上的自信,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武器。历史虚无主义动摇和削弱了"四个自信"的认知基础,对此要有清醒认识。  相似文献   

18.
《奋斗》2012,(12):56-56,64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一个地区的科学发展,不仅需要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同时需要文化的发展繁荣。双鸭山市在推进城市转型发展进程中,把文化发展作为建设“实力、秀美、幸福”双鸭山的重要战略任务,努力打造“北大荒之都”节庆文化品牌,使一个个节庆活动成为一张张独具魅力的城市名片、一个个文化惠民的独特舞台,有力地推动了双鸭山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9.
王岳川 《前线》2017,(1):36-39
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谋求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世界格局出现了全新走势,国际间可见的国力"硬实力"竞争正逐渐被更隐蔽的文化"软实力"竞争所遮掩。因此我们要在世界视阈下重建文化自信,从而消减文化自卑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在中国文化的世界化进程中,使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世界化,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  相似文献   

20.
正气与邪气     
作为哲学概念的“气”,可说是中国主流传统文化的“核”。因为文化气质与气韵的高低和好坏,乃是一个民族精神状态是高亢还是委靡的综合反映。作为构成族群的个人,其文化气度如何,又关涉到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可以说,正气是一个民族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