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中国历史上,状元出身的宰相为数不少.但状元出身的实业家则只有一位,那就是清朝末年提倡和奉行"实业救国"的先驱张謇.张謇淡薄仕途,毅然走向以实业和教育救国的道路,是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屈指可数的杰出人物之一.毛泽东曾经说过,讲到中国的民族工业有四个人不能忘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在清末,张謇看到博览会等新事物在推动近代经济社会发展上的巨大作用,身体力行地倡导、实践、推进,"做了三十年开路先锋"(胡适语).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教育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张謇是重要的开拓者之一。他的主要功绩是在教育与经济的沟通,教育体系的构建,以及教育师资的开发等方面。本文着重从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角度考察张謇的教育思想和实绩,对其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进行评说,力求“勿爱其长而护其短,勿恨其过并没其功,为天下惜人才,为万世存正论”  相似文献   

3.
张謇于1895年投身实业界,至1926年去世,历时30年左右。现仅就张謇的经济立法思想和活动问题,略陈管见。张謇经济立法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4.
中国师范教育已经走完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历程。在这艰难、曲折的路程中,张謇无疑是一位重要的开拓者。他的重视师范、师资,严格教学管理和勤俭治校、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等师范教育思想,对研究张黎的教育思想,以至研究我国近代师范教育发展史,都是颇有价值的资料,对创造中国师范教育新世纪的辉煌也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5.
江苏南通师范学校创建于1902年,迄今整整八十年,为我国单独设立的师范学校之嚆矢。张謇是南通师范学校的创办人。张謇,生卒年为1853—1926年,江苏省南通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状元,曾任翰林院修撰。甲午战争后,弃官归里,在家乡兴办实业和教育。关于创办师范教育的目的,张謇在南通师范学校开学演说中说:“欲雪其耻而不讲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普及国民教育则无与,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故立学须  相似文献   

6.
张謇代程德全所拟奏折剖析──兼论张、程尚未从主张立宪转为倾向共和吴武昌起义后六天,即1911年10月16日,张謇应江苏巡抚程德全邀请,从南京到苏州,当晚和雷奋、杨廷栋一起,代程德全草拟致清廷奏折。程德全电商各省督抚、将军后,于10月22日会同热河都统...  相似文献   

7.
宗教改革是近代民族国家形成时期市民阶级反封建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早期资产阶级为主体的近代民族意识觉醒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宗教改革时代,宗教既成为一种涉及到每个人和整个民族的信仰问题,又成为一种关系到国家利益和民族命运的政治问题。说到底,宗教改革就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政治变革和民族独立运动。从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正反问题两方面来看,贯穿欧洲宗教改革时代的核心问题,就是关于民族意识觉醒和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问题。宗教改革激发了人们的爱国主义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极大地推动了近代早期的民族运动。  相似文献   

8.
李青 《中国法学》2004,(4):179-185
洋务派的法律思想是在"中体西用"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要内容为:传承隆礼重刑的法律思想;稍变成法与引进西方的司法改良思想;以自强为目的的军事法律思想;以求实为核心的经济法律思想;以应付殖民地外交的国际法思想和培养近代法律人才的法律教育思想。虽然不系统,涉及面较狭窄,但它却反映了社会的巨大变化,因而带有时代的烙印,它是中国法律走向近代化的一个起点。  相似文献   

9.
清末是中国法学教育的近代化时期,是中国的法学教育一步步突破传统模式,开始以西方资产阶级法学教育的思想、方法来培育法律人才的特定的历史阶段。虽然这种清末新式法学教育的幼稚和急功近利一定程度地使得仓促敷应的近代法学因缺乏适当的学术积淀而不免“质低量微”,但清末新式法学教育直接催生了近代法学,培养和造就了大批新式法律人才,并不断推动着近代法学研究向深度与广度拓展,逐步促进了学科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相似文献   

10.
《北方法学》2019,(3):117-125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诗人、外交家、史学家和思想家。作为中国近代早期外交官,他较早地走出国门实地考察日本、欧美等国家,亲身感受到列强崛起、中国落后的严峻现实。作为一代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他始终在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理论和具体路径。正是在爱国主义情怀和理性认识中外差距的共同作用下,黄遵宪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近代平等法律思想。该思想在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1898年的戊戌变法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它又是我国近代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戊戌维新不仅在政治上、思想上给历史以巨大的影响,而且对我国的近代教育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拟就戊戌维新与我国近代教育的关系作一个初步的探讨。戊戌维新人士教育思想的孕育及其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西方教育史学主要是近代师范教育的产物,以直线进步史观描述近代民族国家学校教育的发展并关注大教育家的思想.在战后国际史学两次转向和师范教育机构转型的双重夹击下,传统西方教育史学模式发生了两次嬗变:20世纪50年代末在历史学社会科学化潮流的影响下向新社会史方向发展,在美国率先出现了新教育史学,几年后影响到欧美其他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新文化史学的影响,在英美等国出现了新文化教育史学,后逐渐向欧美其他国家发展.进入21世纪,一方面,运用传统教育史学模式研究教育史的仍大有人在,许多教育史家为捍卫教育史学的独立性而努力;另一方面,新文化史取向的教育史学与新社会史学取向的教育史学既相互博弈又取长补短,形成了战后西方教育史学三足鼎立和多元化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3.
王申 《法学》1988,(11)
(一) 近代上海律师公会是辛亥革命以后建立起来的一个社会团体,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产物.它在半殖地半封建的上海司法活动中占有一定地位,对近代上海司法活动具有相当影响.研究上海律师公会的形成、活动、性质和作用,可以从一个侧面使我们了解近代上海法律制度的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固有的封建旧法已经不能适应急剧变化的经济和社会关系.为改变上层建筑以适应社会变化,清王朝重要之举便是“变法改制”.在这一过程中,西方法学思想的输入起了催化作  相似文献   

14.
马君武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创办过广西大学,担任过广西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大学的校长,在管理学校、教书育人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本文试就马君武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做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当前,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正在全党扎实深入地开展起来。纪检监察战线的广大党员按照中央要求,积极投入到这一活动中,通过学习教育,思想认识有了新的提高,特别是结合反腐倡廉工作实际,形成了一些新的思考和体会。本期特刊发一组这方面的学习体会文章,供广大读者研讨交流。  相似文献   

16.
王江荣 《法制与社会》2012,(34):228-229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成长的不同阶段,接受了层次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离不开所处的环境。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成长环境的变迁,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随之发生变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成长环境变迁的过程中,主体把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接受的教育内容随主体一起迁入到新的环境中。文化迁徙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载体,以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积累的文化通过濡化成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受文化迁徙影响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基于不同的层次需要优化。通过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为卓有成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一个形成和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以前,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以全面主义、社会本位和权威主义为特点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既有优点也存在局限,但"文化大革命"期间将这种模式的局限性推向极端。改革开放以后,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举起了科学化旗帜,形成以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为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有长足的优势,但在推行过程中也出现了具体化、局部化、部门化的问题。党的十八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既吸收改革开放以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积极成果,又对改革开放以后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发展中的问题纠偏,形成了整体化、融入式和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这种模式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变迁,要根据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8.
近代法律新词的发展及其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法律新词经历了词形上由不固定到固定、意念上由附会到理性、译法上由音译到意译、来源上由英美到日本、内容上由公法到部门法等方面的发展,逐步摆脱了语词对应上的混乱现象,获得了能指与所指的同一,标志着近代法律新词系统已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逐步形成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劳结合的道路;毛泽东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意义、任务、制度、内容及组织形式等方面形成了系统的理论观点,并具有鲜明的特色,今天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精髓,把这一理论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20.
试析杰斐逊对自然权利思想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杰斐逊是美国早期的民主思想家,是近代自然权利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由杰斐逊起草的1776年《独立宣言》中,他以洛克的自然权利思想为基础提出了人类三项自然权利: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权。杰斐逊以追求幸福权取代洛克的财产权,从而赋予近代自然权利思想以民主的意义。从自然法和历史传统两个角度,杰斐逊论证了自然权利的正当性;此外,杰斐逊还提出多数派应该尊重少数派权利,推动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