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慈善基金会缘何兴盛于美国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韬 《美国研究》2005,19(3):132-146
美国的慈善基金会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影响之广,是任何其他国家的慈善基金会所不可比拟的。慈善基金会之所以兴盛于美国有其独特历史、宗教、文化和社会与时代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造就了一批百万富翁,他们积聚了巨额的财富,这为他们创办大型善慈基金会奠定了物质基础;美国文化与宗教中鼓励捐赠、谴责贪婪的传统成为这些百万富翁创办慈善基金会的内驱力;当时的政治形势,尤其是“进步主义”和“黑幕揭发”运动及国际工人运动的高涨,是促使富翁们出钱财创办慈善基金会的外驱力。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催生了美国的现代慈善基金会。慈善基金会作为美国社会和政治生活中一个重要的行为体,对美国内政外交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从文化、经济与法制三个方面分析美国公益基金会兴盛的原因.本文认为,美国公益基金会的兴盛并非偶然,它得益于美国的社会文化传统、成熟的市场经济及健全的法治环境.美国社会文化传统在民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公益慈善观念,成为美国社会自发捐赠和建立公益基金会的思想源泉.在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美国社会有大量财富积累、发达的资本市场和能够激励慈善捐赠的税收制度,这些条件为公益基金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与捐赠意愿.美国健全的法治体系一方面维护了公益基金会的独立实体地位,使之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和广阔的活动空间;另一方面又将公益救济和置于政府的依法管理与公众舆论的监督之下,为公益基金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国际非政府组织已然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为体。与此同时,各国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利用国际非政府组织来为其外交政策服务,直接或间接地达成政府难以实现的战略目标。在缅甸这个过去较为封闭、西方世界难以直接介入的国家,各式各样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却活跃于此,并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其中,作为在缅甸开展活动最早和影响力最大的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对缅甸提供民主援助20余年,资助横跨几十个项目,通过将缅甸境内的组织、泰缅边境的流亡团体同国际社会捐赠者三者结合起来,统一协调和支持缅甸的民主运动,推动缅甸的民主转型。不仅如此,伴随着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亚太,它在缅甸基层的活动,增加了美国同其他国家在缅甸进行博弈的砝码。  相似文献   

4.
正众所周知,《论美国的民主》~②是托克维尔与其同伴周游美国九个月之后写出的传世名篇。托克维尔亦因此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蜚声遐迩。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与托克维尔同行的法国贵族也是其挚友的古斯塔夫·德·博蒙(Gustave de Beaumont)从美国回来后,也写了一部令其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的作品——《玛丽或美国的奴隶制:美国民情描述》。~③这部作品托之于小说体裁,当时还获得了法兰西最高  相似文献   

5.
"锐实力"论是美国民主基金会针对中俄等所谓"威权国家"推出的一种理论。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已经成为美国政界和智库界的共识,并在美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持续发酵。"锐实力"论所针对的是中国发展模式和文化在海外影响力日趋上升这一问题。它既是新时代美国制造的一种"中国威胁"论,更是美国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在"冷战共识"氛围的影响下,美国学术与政治的边界变得模糊。身处特殊历史时期,美国的中国学专家们一方面坚持学术追求,一方面有意识地承担起"国家安全"责任,参与到冷战和国际对抗中。其时,美国正在亚洲推行以"争夺人心"为目标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活动。以亚洲基金会为代表,美国官方和私人组织清楚地意识到中国学是亚洲反共的重要知识资源,同时也是为亚洲国家的未来发展创设符合美国利益之"历史情境"的重要手段。在美国学界、私人基金会和半官方机构的共同努力下,亚洲国家和地区普遍建立起从事中国学研究的实体机构,并在研究议程和学术思想方面深受美国中国学的影响。然而,由于亚洲中国学发展有其深厚的本土元素,学术本身亦带有很强的理性选择机制,美国很难真正把握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叶隽 《德国研究》2000,(1):41-43
艾伯特基金会是德国社会民主党 (SPD)的政党基金会 ,德国的政党基金会是一种比较独特的现象 ,据称只有德国有政党基金会并提供奖学金。艾伯特基金会是为了纪念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的第一位总统、社会民主党人艾伯特而设立的 ,是德国历史上第一个政党性基金会。当初设立该基金会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年轻人提供奖学金。今天艾伯特基金会的活动领域早已超出了奖学金所能涵盖的范围 ,但奖学金的颁发仍然作为该基金会的一个重要任务。下面将艾伯特基金会 ,重点是其奖学金部的运作情况作一介绍 :一、艾伯特基金会的组织结构(一 )董事会为最高管理机…  相似文献   

8.
张晓玲 《德国研究》2011,(4):59-65,80
2003年,德国下萨克森州的5所高校率先推动了德国高校公法基金会改革,其中哥延根大学是这一轮德国高校改革的开路先锋.在下萨克森州的公法基金会模式中,基金会是连接国家、高校和社会的耦合器.公法基金会改革致力于国家对高校的间接管理、高校在组织、人事和财政方面的自治以及高校如何回归社会,从而真正实现高校学术自由和自治的理念.  相似文献   

9.
孙群郎  邓先竞 《美国研究》2016,(4):139-154,8
托克维尔对美国地方政府自治权的论述有夸大之嫌。事实上,自美国建国以来,地方政府几乎没有多少自治权可言,它们在各项地方事务中受到州政府事无巨细的干涉,由此导致了美国地方事务管理不善,漏洞百出。从19世纪后期美国兴起了地方自治改革运动,到进步主义运动时期达到第一次高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地方自治改革运动再次兴起并不断深化。经过100多年的努力,地方政府确实获得了一系列的自治权,尤其是在结构自治和功能自治方面,但在财政自治和人事自治方面还受到州政府的一定干预。  相似文献   

10.
正北京大学历史系王立新教授新近出版了一本专著《踌躇的霸权:美国崛起后的身份困惑与秩序追求(1913~1945)》,这部专著探讨了美国走向世界领导地位的曲折过程,出版后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在世界近现代史上,美国可谓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国家,尽管"美国例外论"遭到很多学者的诟病,但美国在发展过程的确展现出  相似文献   

11.
闫瑾 《德国研究》2003,18(1):17-22
文章首先分析了德国六大政治基金会的组成及它们与各政党的亲缘关系 ,解剖了政治基金会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功能 ,在全面考察基金会的资金来源渠道的基础上 ,揭示了政治基金会虽为非政府组织 ,却也有与政府关系密切的特点 ,最后探析了政治基金会在德国内政和对外交往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美国的世界秩序观与东亚国际体系的演变(1900-1945)(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美国的国际秩序观入手,通过考察20世纪上半期东亚国际体系的演变,尝试为这一时期的东亚国际关系建立一个多国的、宏观的分析框架。作者认为:美国从世纪之交就开始谋求在东亚建立一个不同于欧洲权力政治的新的国际秩序,这是美国从建国之初就萌生的改造国际秩序思想的延续;20世纪上半期东亚国际关系的演变过程是美国不断推行和实施其国际秩序思想的过程,美国新的国际秩序思想集中体现在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上;从30年代初直至二战结束,东亚国际关系的演变可以被视为美国捍卫、中国认同、日本挑战华盛顿体系的过程;战后初期美国试图建立的东亚国际秩序不过是华盛顿体系的修正版;华盛顿体系并非仅仅是帝国主义的工具,相反在很多方面有助于中国国家利益的维护。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美国的国际秩序观入手,通过考察20世纪上半期东亚国际体系的演变,尝试为这一时期的东亚国际关系建立一个多国的、宏观的分析框架。作者认为:美国从世纪之交就开始谋求在东亚建立一个不同于欧洲权力政治的新的国际秩序,这是美国从建国之初就萌生的改造国际秩序思想的延续;20世纪上半期东亚国际关系的演变过程是美国不断推行和实施其国际秩序思想的过程,美国新的国际秩序思想集中体现在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上;从30年代初直至二战结束,东亚国际关系的演变可以被视为美国捍卫、中国认同、日本挑战华盛顿体系的过程;战后初期美国试图建立的东亚国际秩序不过是华盛顿体系的修正版;华盛顿体系并非仅仅是帝国主义的工具,相反在很多方面有助于中国国家利益的维护。  相似文献   

14.
李晓岗  魏红霞 《美国研究》2005,19(1):148-151
2004年 12月 8日,“2004年美国大选及其影响”国际研讨会在北京王府井大饭店召开。会议由中华美国学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主办,亚洲基金会、波音中国有限公司、北京普世之光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协办。美国研究所所长兼中华美国学会会长王缉思主持了开幕式,亚洲基金会项目发展主任邱越伦、福特基金会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华安德、波音公司副总裁兼波音中国公司总裁王建民、普世之光文化艺术公司公共事务经理王晓丽等到会祝贺,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务院发展中心、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北京大学、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人民日报、中央电视…  相似文献   

15.
何兴强 《美国研究》2007,21(4):149-151
2007年10月20日至21日,由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北京外国语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以及美国中美教育基金会(USCET)联合举办的“九一一后的美国:变化与延续”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美、英、德、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国家和地区的130多位中外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美国中美教育基金会主席张之香大使、美国驻华使馆公使丹尼尔.皮克塔先生、美国驻华使馆公使衔文化参赞元敦奎先生及曾任中国驻印度等国大使的周刚先生也与会。与会者从政治、经济、外交和社会文化视角对九一一之后的美国进行探讨,议题涉及美国外交…  相似文献   

16.
哈萨克斯坦独立后,美国是最早承认并与之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之一。哈美关系出于各自需要,几年来有较迅速的发展。哈认为美国是自己的“老师”和“伙伴”;美国也认为哈是美在中亚地区“最可信赖的伙伴”和“朋友”。目前在双方关系中没有明显障碍。哈把发展与美国  相似文献   

17.
美国政治发展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深受历史学影响的政治学分支领域。近些年来,美国政治发展研究学派的学者从新的角度审视美国行政国家发展的历程,否定了传统政治史中关于"早期美国国家能力弱小"的假说。该学派认为,国家能力的强大也是美国政治传统的一部分,这与美国的自由主义传统并不矛盾,相反,有效的国家行政能力与自由主义政治传统的结合,恰恰体现了美国国家建设历程和治理方式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8.
郭学堂 《美国研究》2003,17(3):42-51
由于大国力量的兴衰和国际安全形势的新变化,霸权周期论出现了贫困.新兴国家在主观和客观上都难以与挑战国家划等号.大国合作局面的持续与美国霸权强化的并存是21世纪初国际政治发展的现象.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家安全相互依存不断深化的情况下,避免大国冲突和实现霸权的和平更替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19.
《美国研究》2021,35(1):75-101
随着特朗普政府对中国科技产业的打压不断升级,美国司法机构以排查科研领域的"外国影响"为由,推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科学基金会、能源部等联邦科研管理机构对其资助的研究机构掀起了一场涉外审查运动,中国的人才招募计划成为重点审查目标。大规模的调查导致上百位科学家被解职、逮捕、指控或判刑,其中大部分为华裔。各个机构高度认同政府保护知识产权与国家安全的战略,但在行动力度、审查程序和应对策略上存在差异,这与机构的定位和决策者的理念有关。总体而言,拉网式的调查和对涉案科学家的指控与判决缺乏公正性,主要表现为预设观点、种族标签、小题大做、手段强硬。美国科研界涉外审查运动背后的原因包括:中国的科技崛起对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以及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战略构成巨大挑战,并引发了美国人的焦虑感;美国政府执意认为中国的人才招募计划通过知识产权窃取为美国的国家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自身利益和经费压力促使美国的科研界屈从于联邦政府的政治主张。这场史无前例的审查运动,不仅对很多科学家以及美国华裔群体造成了重创,而且损害了美国的科研环境以及中美两国的科技合作关系。在权力政治极端强势和意识形态偏见甚嚣尘上的当下美国,马克斯·韦伯式"以学术为业"的情怀和万尼瓦尔·布什倡导的科学研究的自主性难以为继,科研界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因而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20.
"新帝国论"--21世纪美国全球称霸的理论范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超强的综合实力和较好的历史机遇,是"新帝国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单极稳定论"、"先发制人论"、"主权有限论"、"民主和平论"是"新帝国论"的理论支点;军事、经济、文化是"新帝国大厦"的三块基石.作为美国的新全球战略构想,"新帝国论"标志着美国国家战略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由此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扩张期.它将对世界战略态势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