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法性是民主立足之本,党内民主的维系必须以合法性为基础.公推直选作为我国基层党内民主制度创新的重要举措,在候选人产生方式、竞争方式、获取党员群众认同度以及党内民主辐射党外民主等方面有突出功效,从而能有效促进党内民主合法性的提升.同时,公推直选作为一项新的民主制度,要在实践中有效运作,必须在理念培育、制度安排以及氛围营造等方面得以成熟.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概括而言,基本经验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民主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充分认识民主建设的意义和价值,将民主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推进;民主建设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必须有利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必须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实现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民主,要大胆汲取人类有益成果,但绝对不照抄照搬,必须走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3.
建设基层民主是全面加强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基层民主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和处理好四种关系:1.基层民主与人民作主制度的关系;2.代表的民主与直接民主的关系;3.基层民主与"民知、民谈、民作、民检"机制的关系;4.基层民主与基层政治系统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是建立越南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基本的和长期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新党章为我们目前的党内民主建设作了全面部署,发展党内民主,必须按照新党章的部署和要求,一步一个脚印地奋斗.所以,目前的党内民主建设的关键是贯彻和落实党章精神、维护党章权威.只有落实了党章精神,党内民主才有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民主与自由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关系.托克维尔提出民主是历史的潮流,民主政府的好处在于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但是,民主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弊病,在许多方面是敌视自由的.因此,他提出自由主义者必须将自由与民主调和起来.托克维尔关于民主的探索与反思对于进一步加强民主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民主是由社会主义基本性质决定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社会主义民主确立和发展的必经之路.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三者是相互一致的,但又有层次的区别.它们确认、实现和保卫社会主义民主,使之稳固与不断地向前推进.为达致此目的,必须以提高全体人民的当家作主意识、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公仆和执政为民的理念,以及坚持社会主义民主的自身机理为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7.
自由主义式民主是一种形式民主,这一特征体现在:民主必须受到自由原则的约束;自由主义争取的平等始终只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由主义把民主作为一种政治方法与手段.可见,民主在自由主义理论中只是一个工具性的角色.社会主义诉求的实质性民主与自由主义建构的彤式民主有所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日的与手段的统一;社会主义民主追求的是实际民主权利的平等.从实质民主与形式民主之争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民主与自由是社会主义民主与自由主义民主的不同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8.
古代民主即古希腊民主的基本理念是"人民的统治"或"多数人的统治".现代民主的基本理念是国家权力来自于人民,国家政权必须产生于人民的选择.在现代民主中,人民的选择又有自由民主与人民民主两种基本类型.它们的价值原则、政治形式不同.各有优势与需要解决的问题,但都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中国式民主即现代民主两种基本类型之一的人民民主.目前海外学界、政界之所以对中国式民主褒贬不一,一是人民民主制度尚不完善;一是西方学者基于其自由民主的价值原则、政治模式来衡量中国的人民民主;一是我们自己的理论建设滞后于形势发展,人民民主的正义与道义未能得到充分彰显.  相似文献   

9.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 1、民主的"本质"与"发展水平".民主的"本质"是指民主的阶级性质,民主的发展水平是指民主原则和精神转化为实践的程度和状况.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各项民主权利,享有管理企事业的权力,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是人类历史上一种新质形态民主的确立,是一种最高类型民主的实现.这里必须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最高类型的民主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自身的  相似文献   

10.
政治文明的核心要素之一是民主巩固,而民主巩固是现代国家追求的目标.民主巩固是民主化了的民主,要实现民主巩固就必须构建社会资本.构建社会资本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社会法团主义,另一种是国家法团主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则更进一步决定了当代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适合采用国家法团主义模式发展社会组织,推动社会资本的发展,从而为民主巩固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对党内民主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对于今天的党内民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第一,发展党内民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第二,发展党内民主,必须坚持和加强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建设,不断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和机制创新,并且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第三,发展党内民主,必须紧紧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坚持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的方针,积极稳妥地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相似文献   

12.
真正实现最广大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属性和鲜明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最高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中国特色政治建设既要充分吸收借鉴一切民主思想、民主宪政体制中的有益经验,更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涉及重大利益关系调整必须通过社会主义民主渠道来解决,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3.
发展网络民主服务民生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民主"就是以网络为媒介的民主.作为民主的新形式、新渠道和新平台,网络民主正通过"灌水"、"拍砖"等形式向我们走来.网络民主的发展必将深刻改变民众的社会政治参与模式,切实推动参与民主在更大范围和更高程度上的实现.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然而,民生问题如何解决、解决得如何,必须征求人民意见,由人民来评判,就要发扬民主.所以,民主与民生问题是须臾不能离开的,犹如一个钱币的两面,网络信息社会里,尤其要重视网络民主在民生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为此,文章重点论述了如何通过网络民主的规范有序发展以促进民生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中国学术界关于"民主是个好东西"的讨论,考察了民主主义、精英主义和完政主义对于民主理念的不同态度,认为民主必须是"宪政的"才是合理的;在分析"权利学派"和"功利学派"为民主辩护的不同理路的基础上,指出中国知识界应该反思民主问题上的种种思维定式,就民主的普世价值达成基本共识.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市民社会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和目标选择.经济和政治总是交合在一起,市场经济生活中的某些法则同样适应于民主政治领域,市场经济崇尚公平竞争,因此,民主政治也必须崇尚公平竞争.市民社会是制约、抗衡政府权力,防止政府权力腐败,实现民主政治的重要力量.中国目前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市民社会主体的培育上积极创造条件,以促进市民社会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途径。邓小平同志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邓小平文选》第136页)。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是我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30周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呈现出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制度化、程序化,二是法治化,三是以党内民主促进人民民主。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启示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必须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和道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必须立足国情,尊重人民的选择,大胆实践,勇于创新。  相似文献   

18.
民主政治是不可逆转的潮流.面对民主大势,既不能全盘接受西方的民主价值观念,也不能无视当代民主化的基本走向,应该着力构建立足于中国实际的人类政治视野,积极探索民主政治的当代中国路径.民主政治需要文化依托,脱离文化的政治只能成为空中楼阁.当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必须以儒家传统为先在基础,汲取幽暗意识的因素,积极促进两者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国庆四十周年大会上讲到:“我们的民主法制建设必须从我固的实际出发,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和轨道有领导有秩序地逐步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做法,但绝对不能照搬。我们必须划清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划清社会主义民主与极端民主化、无政府主义的界限.”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问题作出的精辟阐述。我们要划清这两个界限,就必须明确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的各自含义及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20.
农村基层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基础和根基,是我国社会主义特色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云南直到1999年才开始第一次尝试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部分民族地区就更晚一些.因此,云南民族地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主要问题,提示人们必须根据云南民族地区的特点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现实合理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