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耿相魁 《淮海论坛》2010,(2):19-22,29
“城市化”的英文是Urbanization.最早出现于西班牙工程师A.Serda的著作《城市化基本原理》(1867年)中,20世纪70年代末引入我国。不同学科学者对城市化认识不同.地理学家把它看作是一种地域转化的空间过程.是城市扩张、占用农地吸收分化农民、使乡村人口和消费区位集聚的过程;社会学家则把它看作是城乡居民在意识形态、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上差别逐渐缩小的现象.是农村人口接受城市文化(包括生产方式、价值观念、制度结构等)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同地域的村落分别处在城市化进程的不同阶段上,并且,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村庄在面对城市化冲击时,会以不同的方式回应。城市化背景下乡土社会变迁的复杂性就表现为村落变迁的复杂性与区域差异性。基于城市化实践方式与村落性质双重标准,以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区域类型建构的方法,通过区域比较,将乡土社会变迁过程具体化为区域类型下的村落变迁过程,既发挥了社区微观研究优势,也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缺陷,是一条极具操作性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3.
一、城市化是中国经济跨世纪发展的关键城市化是指乡村转变为城市的过程,也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第二、三产业转移、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化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城市化对中国经济跨世纪的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1、城市化是世界潮流。联合国提供的资料表明,全球正在迅速城市化。1950年,全世界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29%;1995年则上升到45%;2025年将达到65%以上。在世界城市化的大潮中,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比发达国家更快。从1950年到1995年,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由4.47亿增…  相似文献   

4.
湖南农村进行村庄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湖南农村城市化的体系结构中,村庄建设(这里指中心村镇的村庄建设)是最基础的层次,它是否合理、健康地发展,影响着整个城市化水平和进程。目前国内外较多地研究如何通过小城镇建设解决农村城市化问题,村庄建设并不被十分重视。本文拟对湖南农村进行村庄建设的意义、条件及对策思路提出一些看法。 一 村庄建设是湖南农村城市化的基础层次 湖南农村城市化是一个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过程,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等级序列的居落形态在这个过程中共同存在、共同发展,形成结构合理的城镇体系。未来5~10年,湖南城镇序列体系,应…  相似文献   

5.
叶继红 《群众》2009,(11):42-43
一、农民集中居住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需要 城乡一体化是指在生产力或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与乡村之间逐步消除差异而走向融合的过程。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乡经济社会的急剧变革与发展,学术界在城市化研究过程中.从协调城乡发展关系的角度涉及了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的城市化、产业的城市化及土地的城市化。批评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是这几年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观点。这里有必要从全局的、历史的、科学的角度来看待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或地域空间变化这个问题。土地城市化稍快于人口城市化是一个正常现象。因为在城镇人均居住面积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群发展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浩 《政策》2003,(11)
我国城市群发展的现状 城市群是城市化过程中,在特定地域范围内,若干个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纽带联系而形成的城市网络群体。中国城市群的兴起,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与城市化发展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卫锋  李军鹏 《前进》2006,(1):27-28
城镇化可以理解为是城市化的另一种表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的定义,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一般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生活方式转变、生产方式转变、组织方式转变和传统方式转变的过程。如果说城市化过程主要是一种内向式的引力过程,不应忘记城市化过程还必须包括诸如城市影响、城市传播和城市带动的外向式的扩散过程。  相似文献   

9.
流动人口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的副产品,正确处理流动人口问题是城市正常发展的必要途径。比较法上的处理经验值得我们参考:美国的社会保障号制度、法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德国城市化问题应对措施、英国的住房保障制度、日本的户籍随人走制度、拉美城市化困境应对措施、印度农民工法案等,都是各国基于其国情从不同角度处理流动人口问题留给世界的经验,对我国处理流动人口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动态演变过程。城市化研究是一个不断更新完善的过程,从区位论、结构论、人口迁移论、非均衡增长论到产业集群理论,乃至生态学派理论、城市经济增长阶段论等的演进过程,体现了对城市化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国际论争主要围绕大城市评价、农村城市化、小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反城市化等问题展开,而国内关于城市化问题的研究主要围绕城市化道路、模式与动力机制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1.
失地农民生活方式变化指标体系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城市化是现代化过程中重要内容和一个规律,在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生产、就业、消费等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既影响失地农民的生活,也影响城市化的进程.研究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生活方式变化状况、变化原因和变化的规律,对我们制定正确的城市化的路线,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经过实地调查,借鉴相关研究的成果,对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生活方式变化内容和影响因子进行了归纳分析,提出了失地农民生活方式变化的指标体系,并结合调研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2.
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互动理性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一般理论分析及数量分析表明,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存在一种自我协调、自我循环演进和增强的机制:一方面,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动机”;另一方面,城市化反作用于工业化,推动工业化发展。进一步分析表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在不同阶段及不同经济发展状况下存在着较大差异,制造业的发展,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直接动力,教育与科技发展,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可持续和协调发展的源泉。  相似文献   

13.
世纪之初.无论对于世界还是对于我国.都是城市化发展的转折点。从这一时期.世界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在全球范围城市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也是从这一时期.我国脱离了城市化历史进程的初级阶段,进人中级阶段。城市化具有加速性。据世界银行统计.当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达1000美元.城市化率达到30%时,城市化将进入快速发展期.我国目前正处于这样的一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4.
城市边缘区是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半城市化地域。它具有与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不同的的新特点,使城市边缘区党建工作面临着新挑战。加强城市城市边缘区党建工作,要从实际出发,科学地构建城市边缘区党工作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5.
关于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城市化问题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韶伶 《湖湘论坛》2005,18(5):86-87
社会城市化是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一个重大问题,实现经济城市化与社会城市化的统一,是真正实现中国特色城市化之路的科学选择。  相似文献   

16.
叶祝颐 《人大论坛》2012,(10):41-42
近日发布的“特大城市承载力研究”显示,在城市化过程中,中国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9月4日《新京报》)  相似文献   

17.
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同阶段,能源消耗存在一定差异。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在从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发展的过程中,能源消耗强度增强,能源需求增长超过经济增长,两者表现为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耗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在城市化不断加速的过程中,经济增长表现为能源消耗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且两者相互影响程度较大。因此,在当前条件下,建立符合两型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城市化和工业化模式是节能降耗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以全域城市化打造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引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域城市化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经济功能北移是全域城市化的产业基础。推进新的城市组团建设必须遵循产业集聚规模递增、存量升级和增量转型、经济功能差异化发展、人均城市资源持续增长、低碳城市经济发展等原则。  相似文献   

19.
从“城乡结合部”到“城中村” 在农村的城市化过程中.我们的城市遇到一道坎:城中村。  相似文献   

20.
晁珊珊 《小康》2013,(10):92-93
2011年中国大陆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了51.3%.这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城市新移民群体”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条件下产生的典型阶段性青年群体。他们是未来中国城市化的重要力量,是人口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从我们这些年的研究来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