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向开罗 《中国公证》2013,(10):34-35
谈谈信托遗嘱。遗嘱业务是公证机构的传统业务.也是公证机构的一项主要业务。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公证机构在办理传统类型的遗嘱公证时已经相当熟练。然而,这个不断发展的社会催生出人们更加复杂化、个性化的遗嘱要求,例如信托遗嘱,公证机构应当注意到这些新的变化,拓展业务,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能力,尽可能满足当事人的需求。信托遗嘱时代是否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2.
杨少飞 《中国公证》2013,(10):32-32
业务创新是公证行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但谈到创新就不能离开公证的传统业务,传统和创新是公证业务发展割裂不开的两个方面。传统业务是公证行业的主干,是公证制度设立的初衷;业务创新则是公证服务于社会的新方向,是行业繁荣发展的源泉。  相似文献   

3.
雷达 《中国公证》2013,(10):32-34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公证业务蓬勃发展。可诚如以上同仁所说,公证的核心业务依旧是房产、继承、证据保全等传统业务.新型公证业务发展缓慢。不少公证员宁可不办证、少办证。办证方式陈旧。业务种类单一。也不愿意改进办证方式、拓展新的公证业务。为什么公证体制改革这么多年了。可公证业务创新动力依旧不足呢?从市场发展角度来看.往往在市场发展初期没有创新,因为那时候市场需求单一、也没激励机制,大家都吃大锅饭。做多做少一个样.所以基本没有创新动力。  相似文献   

4.
房地产公证是公证机构的传统业务近年来。房地产市场日趋活跃,各种纠纷和矛盾不断凸现,人们对法律服务的需求明显增多,但在许多地方,公证却尚未较大规模地介入房地产领域,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房地产公证业务萎缩的趋势1999年6月.济南市公证处面向社会正式推出了房产公证组合服务。此举引起强烈反响,短时间内即有10家驻济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提出公证申请。房产公证组合服务作为新事物,需要深入研究和论证,也有待实践的进一步检验,但它给低迷的济南房地产公证业务带来的希望,却不能不引发人们的思考。一、对房产公证组合服务…  相似文献   

5.
赵文兵 《中国公证》2013,(10):36-38
公证业务的传统与创新是个大命题.作为公证行业的新兵.我结合本人的工作把这个命题当做一个小话题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认识,重在自我反思,意在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6.
李静 《中国公证》2013,(10):35-36
公证业务的创新.我觉得有以下具体三个点可以考虑:第一是提存业务。目前我国法律有明确规定的提存部门仅有公证机构。但公证机构在实践中往往出现提存难办.业务不断减少。并有被其他部门类似业务代替的现象.完善提存公证事务.发挥公证在提存中的作用.是需要我们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提存公证业务分为清偿类提存和保证类提存两种.保证类提存公证的业务发展十分迅猛.相比之下.清偿类提存公证的业务量则非常的少。  相似文献   

7.
郑俊 《中国公证》2013,(10):28-29
《公证法》颁布实施八年来,公证在服务经济、维护和谐、保障民生等领域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正日益凸显。虽然目前各地公证机构仍在积极拓展服务领域.但不难发现。目前公证的核心业务依旧是遗嘱、继承、证据保全等传统业务,相对于三十年前的公证业务类型.现在的新业务在整个公证业务量中所占比例并不突出。这也造成了两个后果.一是部分公证员多年来业务单一,长期处于某几类公证业务的机械重复办理状态中.难以体现公证员作为法律专业人员的法律价值:二是公证行业被禁锢在一个以“认证”为主的领域。难以充分发挥其作为独立法律制度的价值。因此,公证创新就成了公证行业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公证》2013,(10):27-28
李嘉健(主持人):今天让大家一起来谈谈公证业务的传统与创新。话题有些大,对于我们这些行业的年轻人,聊起来似乎有些困难.高度和深度都是不好把握的。但还是要“壮着胆子”聊一聊.因为我们来到这个行业就应当思考这个行业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将会贯穿于我们今后工作的始终。  相似文献   

9.
司法部副部长赵大程就《公证法》颁布八周年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的文章令我们基层公证人员倍受启发。公证机构体制的改革,有效提升了公证机构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公证法律及相关制度的配套和完善.为公证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与制度的支撑。近年来.公证业务的快速发展。是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公证改革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换句话说.没有公证改革,公证事业发展不可能出现目前蓬勃发展的局面。珍惜公证改革的现有成果,不断进取,不断创新,是每一个公证人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公证是我国公证机构的传统业务,也是公证机构的一项重要业务。办理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由来已久。不仅在德国、日本有此惯例,在我国现代法制史上亦有记载。国民党统治时期,于1920年,即中华民国九年起,已开始推行公证制度,在公证业务范围中,就有执行许可公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曾庆云 《中国公证》2007,(11):23-23
围绕构建和谐社会不断拓展公证业务领域是进一步推进公证工作发展的重要课题。北京市方圆公证处④围绕这一重要课题组成了专题调研小组进行深入论证和研讨.并召开了”公证业务开拓交流会”。与会人员对影响拓展成果和公证作用发挥的普遍问题达成了一些共识.为进一步推进公证工作在思想上作了一次颇有成效的动员。本刊特整理了此次交流会上的发言.将会上形成的一些理念和共识进行了书面汇总,并全文刊登了中国公证协会副会长、北京市方圆公证处主任左燕芹结合法国公证在不动产交易领域中的工作流程及最近全国关于昆明二手房公证的新闻报导,围绕理念的转变和公证模式的创新.就会议主题所做的总结性发言.以期对进一步拓展公证业务领域、深化公证服务理念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2.
一、金融公证业务概述“金融公证业务”并不是一个严谨的科学概念.而是公证行业内的约定俗成的对所有与金融业务或金融机构相关公证业务类型的总称。实务中,也有人称这类业务为“金融公证”或“金融事务公证”,但其内涵和外延均与本文所称的“金融公证业务”无异。曾见有些文章试图给“金融公证业务”下定义.如金融事务公证是指公证机构依法证明当事人在金融活动中的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和事实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活动。  相似文献   

13.
黄广翠 《中国公证》2013,(10):13-14
一、公证行业内涵式发展 公证行业的内涵式发展主要表现在公证机构、人员和业务总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公证人员业务能力的提高和服务水平的提高。①与之相对的外延式发展主要表现为公证机构、从业人员以及业务总量的上升。在内涵式发展模式下,公证公信力得到极大增强。公证队伍素质有了极大提高.公证文化呈现绚丽多彩的局面。公证发展体制机制得到全面完善。公证法律服务能力能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14.
可否将公证引入刑侦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将公证引入侦查过程的理论支持 当前对于公证制度的改革正在蓬勃的展开,在理论界,关于公证的性质、作用、业务范围也有若干新的观点,它们对原有的框架提出了挑战."公证业务是否拓展,如何拓展,是实践的需要来决定的."①在实践中,公证正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开展全新的业务.公证实务界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理论,开始将业务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  相似文献   

15.
不论是有形还是无形的产品,其自身的价值必须通过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来进行衡量。正如歌德所言,“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公证亦是如此,公证人要荣耀自己的职业,也必须要通过创造公证产品的使用价值来实现。因公证书具有法律所规定的法定证据力、强执力、生效要件等效力.故行业甚少去反思具体的公证产品是否真正有用。公证的许多产品受到社会的质疑甚至消失的过程.反映了公证产品本身缺乏有用性的残酷事实。公证人应认真思考为何一件公证产品消失了.为什么有些却延续了下来。不能对公证产品的兴衰成败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多年来,许多传统的公证业务离我们渐行渐远,让人无限痛惜.而公证的收费价格却被行业所普遍关注。其实,脱离公证的价值去讨论公证的价格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当别人不知道公证的价值时千万不要谈价格,一旦别人关注的只是你的价格。那就说明你的价值微不足道。即使短期内以价格优势争取了市场,也会很快失去,这样的事例并不少见。  相似文献   

16.
一、在科学发展的视野下把握公证业务建设与公证内部管理的定位 公证业务建设与公证内部管理经常出现在主管部门的重要文件及公证处的工作规划中.但是二者究竟在公证发展中包含哪些内容、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存在什么样的内在关系呢7  相似文献   

17.
何成辉 《中国公证》2010,(10):39-41
一提公证业务拓展.人们就下意识认为是开拓新的公证领域,比如公证在金融、不动产领域的拓展,这是一种外延式拓展。笔者认为还有一种途径,就是在原有的公证领域中深耕细作.提高服务质量及层次,深度挖掘群众公证需求,此为内涵式拓展。  相似文献   

18.
一、房产委托公证风险产生的原因近年来.随着房地产业快速发展,与房产有关的委托公证数量大幅攀升.成为公证业务的重要证源和稳定证源。该公证在节省委托当事人时间、提高办事效率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风险。由于房产这类标的物涉及的财产少则几十万元多则数百万元.具有较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当事人为了获取其中利益,无所不用其极:一是提供假产权证、假身份证明、假婚姻证明.安排他人冒名顶替产权所有人等方式骗取公证书;二是受托人与第三人恶意勾结,在委托人不明晰法律权利义务的情况下诱骗委托人授权后.低价、贱价销售房屋,或者私自出售、抵押房屋,一房二卖或者多卖,携款潜逃。这些给公证机构和公证人员带来巨大经济赔偿风险.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公证机构的形象和信誉。结合实践.笔者认为目前房产委托公证业务存在风险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李全息 《中国公证》2007,(12):11-11
良医治未病,是公证预防纠纷、减少诉讼职能的真实写照。作为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有国家保障的ADR(诉解决纠纷)形式。公证不等同法院“不告不理”,其应该主动寻找施展自己职能的领域.而不是坐等办证,不是固步自封。如果说法院本身是“被动型”司法的话,那么公证就应该被认知为“主动型”。业务拓展,是公证“主动型”的体现。没有业务拓展.公证就没有了发挥自己制度价值的载体.  相似文献   

20.
闫峰 《中国公证》2013,(10):5-6
2005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颁布。司法部副部长赵大程就《公证法》颁布八周年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通读全文。我们倍受鼓舞。回首过去.在这八年间笔者所在公证处紧紧跟随全国公证事业发展的脚步,上下一心,同心同力。全处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业务总量逐年增长。从2005年的30000件,提升至2012年的51000件.增加幅度达70%:涉及领域不断拓展.除传统的公证业务外,民间借贷、保全证据、村委会换届、厅级干部选拔、廉租房摇号等新型公证业务不断涌现:规章制度更为完善,严格执行并不断完善内部组织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行政管理、业务管理、内部分配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