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李耀华 《政策》2013,(10):71-73
<正>"五月五,过端午"。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人们向以包粽子、赛龙舟等形式,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秭归县屈原故里的这一端午习俗,传播了屈原之精神,弘扬了传统文化,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文化历史厚重,节日源远流长、民族特色鲜明、习俗特征显著,极具文学、历史学、民俗学等研究价值。2009年9月,由我省牵头,联合湖南江苏两省共同申报的"端午节",入选联合国教科文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7,(12)
<正>端午节,是传统节日,在民间流传许多喜迎节日的习俗,如龙舟竞渡等庆祝活动;端午节,也是我国法定节假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喝雄黄酒、插艾。在各地所有端午文化节活动中,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以其级别最高,规模最大而闻名海内外。5月30日,农历五月初五"头端午","2017年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  相似文献   

3.
刘伟 《湖北政报》2010,(13):2-2
<正>6月16日,是中华民族传统佳节端午节,由国家文化部、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10年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暨海峡两岸屈原文化论坛"活动,在屈原故里秭归隆重开幕。  相似文献   

4.
梁颂成 《求索》2012,(6):158-159,151
龙膺的一生,始终以屈原"枌里(故里)后生"自居,对屈原崇敬有加。他自觉以屈原、宋玉为楷模,结合自己坎坷的仕宦经历,在诗文中尽情倾吐人生的屈怨骚情;他将屈原的行事为人、文学境界作为一种标杆,来评论文坛现象,论诗衡文。龙膺的思想,是在不同的"国家"理念背景下,调和了屈原人生矛盾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台声》2012,(7)
<正>本期落版的时候,也落了遗憾在心头。不是没想到,是六月里的事多,大事多,多得令编辑们都舍不下。眼前,唯有借这方园地了此憾事。毕竟,"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说起端午,纪念的事儿不少,有佩香囊、悬菖蒲、赛龙舟、吃粽子……各种各样的过端午节的习俗。这在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又称端阳节的端午节,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因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以至于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传说故事也多种多样,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相似文献   

6.
芳草园     
中国是龙舟的故乡,龙舟竞渡历来是我国人民喜爱的文化娱乐活动。人们一般将龙舟竞渡与吃棕子同屈原联系一起,其实早在西周周穆王时就有了。据《穆天子传》载,“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后来为了纪念屈原,竞渡的习俗才逐渐集中在端午节。 古时龙舟很小,吴越民族划的就  相似文献   

7.
宜昌古称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是巴楚文化的发祥地.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屈原和中国古代民族团结使者王昭君的故里。  相似文献   

8.
<正>我们乘船往屈原故里驶去,四面氤氲着水雾,迎着细雨的游船破水而行,目光所及之处是群山绵延,是绿水逶迤,是烟雨江南特有的钟灵毓秀。下了船往山上走,群山掩映中的就是屈原故里。一步一步登上斑驳的石阶,白墙黑瓦的建筑隐藏在林木之间,带着一种肃穆的气氛。我从未去过如此僻静的伟人故里,没有尘世的喧嚣,只有袅袅山歌和漫漫巫风。我们这一群顽皮的孩子,一路打闹下  相似文献   

9.
洁净甘甜的自来水掬手可舀,参加就业培训学习技能有政府"买单",创业需要启动资金可以申请小额贷款,百姓生病不再焦虑医药费如何报销……如今,走进屈原故里秭归,和谐新风扑面而来,无论是  相似文献   

10.
《公民导刊》2012,(7):2
端午节本来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但今天的人们似乎除了买粽子、买艾叶、搞搞龙舟赛,就没其他内容了。当集体的哀思演化为大众的狂欢时,就变成了"伪形"文化,  相似文献   

11.
正"楚臣的龙舟万桨扬波,却年年回到江南;回到岭南,回到海南;更回到,今日,海峡此岸。"2015年9月,经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批准,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屈原故里文化园被设立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并正式授牌,宜昌市对台交流也增添了一块"国字号"的金字招牌!60多年前,23岁的余光中先生第一次写下《淡水河边吊屈原》:"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如今,  相似文献   

12.
试析汨罗龙舟竞渡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古以来,汨罗有着"龙舟竞渡,纪念屈原"的传统,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发展成汨罗龙舟竞渡文化,并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发生演变.  相似文献   

13.
<正>宜昌位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湖北省西南部,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古称"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辖5区3市5县和1个国家级高新区,国土面积2.1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13万。宜昌历史悠久,巴楚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伟大母亲嫘祖、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屈原、古代民族团结使者王昭君的故里,也是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葛洲  相似文献   

14.
端午节当源自先秦的夏至节。端午节俗本以祈福禳灾为主题,以避瘟驱毒、防疫祛病等系列活动为表现形式。汉王朝确定了端午仪典,乃使端午成为全国的重大节日。至晚在东汉后期,人们过端午"亦因屈原"而致端午节俗与纪念屈原相联系。历经汉魏至唐代的节俗演变,屈原成为端午节俗祭祀的主角,纪念屈原成为端午节俗活动的主题,龙舟竞渡和吃粽子成为端午节俗的主要内容,同时端午节俗又因承了古老夏至节的祈禳传统,由此构成的端午节俗大概在唐代就大体定型。端午为屈原的节俗演变,是历史的造就和民众的抉择,具有十分重大的文化意义。其意义主要在于,一是丰富了节俗内容及相关设施,使得节日活动繁多精彩,更加能够吸引社会各阶层人士热情参与并传承发展;二是改变了端午节俗的主题,升华了端午节俗的意义,使得端午节俗具有了永恒的生命力;三是促进文化认同和民族团结,有助于国家统一富强,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17,(12)
<正>"帝高阳之苗裔兮,腾皇考曰伯庸。""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伟大诗人屈原的诸多诗篇佳句,透着忧国爱国的情怀。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用包粽子、赛龙舟、佩香囊、拴五色线、插艾条、饮雄黄酒等多种习俗迎接端午,怀念屈原。端午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春节、清明节一样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为优秀传统文化打上鲜明烙印。与祖国内地一样,每年的  相似文献   

16.
周广玲 《世纪行》2014,(5):48-48
<正>五月五,是端午,粽叶的清香和着袅袅的艾香时,我便会起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春秋时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一些贵族阶级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流放时,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屈原在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每至端午,家家挂艾叶,吃粽子,观看龙舟竞渡,这些都是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的。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  相似文献   

17.
屈原生死观的美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传,公元前二七八年五月五日,满怀忧愤行吟泽畔的屈原,怀石自投汨罗以死。 人民对屈原之死是无限同情与崇敬的。千百年来,民间以传统的纪念形式,寄托对这位伟大诗人的哀思。历代文人学士,也对屈原之死作出了各种评价。诗人闻一多认为,《离骚》唤醒了楚国人民的反抗情绪。而“屈原的死,更把那反抗的情绪提高到爆炸的边沿”。这样的评价是很恰当的。  相似文献   

18.
王亮 《两岸关系》2011,(4):46-47
河南省新郑市是轩辕黄帝的出生、建都地。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新郑就有阴历三月三拜轩辕黄帝的习俗,这个习俗也延续至今。随着近些年活动规模及影响不断扩大,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也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每年都有众多海内外炎黄子孙不远万里来到新郑寻根问祖、祈福中华盛世。  相似文献   

19.
2002年5月26日,福建省政府、省政协,泉州市政府、市政协,南安市政府、市政协在英雄故里南安市举行集会,隆重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40周年。  相似文献   

20.
为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民盟中央在四川省广安市邓小平故里植树建林,命名为“中国民主同盟林”。全国人大常委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