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建 《理论学刊》2005,1(6):52-56
我们今天倡导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其思想奠基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就由鲁迅完成.鲁迅用"立人"的取向超越了当时社会改造的思想高峰--"制度决定论"、"人是国家的工具"和"个人乃完全自足的纯粹自性",肯定了个性的价值在于它既是社会国家的目的,又是历史演进的现实载体与动力主体.  相似文献   

2.
"余裕"美是鲁迅散文的魅力之一.鲁迅从日本夏目漱石倡导"余裕"小说得到启发,在散文创作中注重夹杂闻笔、"游离"题旨、舒缓语句.鲁迅散文的"余裕",有一种精神的高度、思想的深度,是对现代散文艺术规律的不懈求索和虔诚守护.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第一次绝望由留学时期弃医从文计划的挫折,到北京绍兴会馆时期达到顶点,延续了近十年.巡检鲁迅这十年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可以看到,鲁迅的第一次绝望起于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和对民众可启蒙性的绝望,这一绝望随着国内政相的恶化愈加严重.后在钱玄同的劝说下,鲁迅通过把希望放到未来的"可有"之上暂时中止了这次绝望,带着急迫的危机意识开始了第二次启蒙.  相似文献   

4.
作为<朝日新闻>特派记者,尾崎秀实在上海结识许多中国左翼文化人士,并为"左联"活动提供帮助,在此期间他与鲁迅成为至交  相似文献   

5.
张克 《理论学刊》2004,1(10):124-126
“中间物”思想之于鲁迅研究 ,须在鲁迅的历史生存与价值诉求之间的复杂关联中进行。基于对二者侧重上的差异 ,研究界在对鲁迅有关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战略认识上形成了“偏至”和“激活”两种不同的思路。分歧的根由 ,在于对鲁迅“中间物”思想的超越性一维的确认和安放上。本文认为 ,鲁迅“中间物”思想的超越性生成于其内在结构的分裂性。  相似文献   

6.
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作为总结管党治党规律认识得出的理论成果,在党内法规中首次亮相,为今后开展党内监督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早在2015年9月,王岐山同志在福建调研时正式提出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为把纪律挺在前面提供了具体路径.2016年初召开的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则对实践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作出部署.  相似文献   

7.
2007年8月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在2008年演变为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啸".人们在关注这一危机的同时,又开始重新回顾、思考资本主义的"替代"问题.此次"金融海啸"的爆发,使我们对"替代全球主义运动"有了进一步认识,为我们探寻一种充满公平、合理、正义的全球化替代方式提供了重要启示和前进动力.  相似文献   

8.
细读鲁迅小说,在<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33篇小说中,共有12篇28处出现"月亮"意象的描写,可见月亮意象在鲁迅小说中出现的频率之多.  相似文献   

9.
论"核心期刊"泛化的负效应及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设立核心期刊是为图书情报机构馆藏期刊提供"参考",为读者选择、阅读期刊文献提供"门径".但是,近年来,核心期刊被广泛运用于津贴评定、职称评审、论文评奖、期刊评价等方面,演变成一种评价尺度.于是,影响了作者群体的正常分布,干扰了学报正常的出版秩序,败坏了编辑出版界的行业风气,等等负面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核心期刊的认识不足,缺乏衡量学术期刊质量的权威标准,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不健全等.  相似文献   

10.
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学术界随即掀起了研究热潮.其中,究竟如何厘清"以人为本"的内涵与边界,一直是学者们关注和讨论的热点.纵观6年多来的研究,学术界对"以人为本"的内涵与边界的认识从表层解读走向深入阐释,从"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对立关系"、"并列关系"等四个视角科学地厘定了"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与西方人本主义、中国民本思想,与物本、神本、资本、君本、官本,与以人民为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人类中心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等之间的关系,科学地阐明了"以人为本"的理论边界.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问题,涉及到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如何认识资本主义以及如何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关系等问题,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本文特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宝库里又增加了新的篇章,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又有了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笔者通过对十六大精神的初步学习,对作为大会灵魂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之间的"源流"关系--即它们之间的"一脉相承"性有了进一步明确的认识,这就是:"源流"之"脉"在于它们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的一致性、坚定性与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发展性、统一性.  相似文献   

13.
由于社会角色的不同,瞿秋白和鲁迅在文艺思想上必然存在着诸多差异:瞿秋白主要是从革命与文艺外部关系出发来考察与认识文艺的,中心思想是"武器"论、阶级论、大众性,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党性和强烈的功利色彩;而鲁迅则是从文艺固有的内部规律出发来考察与认识文艺的,强调文艺改造国民性的启蒙作用,侧重点在于文艺的思想性和内部规律性。  相似文献   

14.
杨之兴  黄明哲 《求实》2003,(1):8-10
深刻认识和全面理解"三个代表"与"三个文明"建设的辩证统一关系,面对未来正确而深入地总结历史和审视现实,对于坚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着力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说"面子"     
我们中国人行事,有时候总让人感觉到在事情本身的目的之外还隐藏着一个似乎更为根本的目的.这个目的,细究起来就是"面子".对于"面子"的看重和过分追求,几乎成了中国人典型的文化性格.鲁迅说,面子是中国人的精神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拔住了辫子一样,全身都跟着走动了."面子"到底是什么呢?是角色期待,特别是自我的角色期待的满足.能够以某种方式满足自我的角色期待,就是有"面子".  相似文献   

16.
戚嵩 《理论建设》2020,36(3):89-95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历史生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为统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供了方法论与现实路径。对此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我们深刻体悟"五位一体"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从而增强我们同心统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自觉思想力量,也为我们全面深刻理解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对当代世界现实生活的理论阐释力,提供一个重要的楔入点和哲学范式。  相似文献   

17.
土地流转视域下的"空心村"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许多地区的农村"空心化"现象使得乡村社会发展陷入一种治理性困境.人力资本空心化,土地抛荒化、村庄空心化、家庭空巢化,集体空壳化、科技空心化以及公共服务空心化已对新农村建设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却为农村土地流转与农业规模经营提供了有利契机.因而以充分保障农民的承包经营权益为前提的土地流转,为"空心村"的治理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新的路向.  相似文献   

18.
著名文学理论家南帆对"文化批评"和"文化研究"现象的研究具有某种探索前沿性,其文学理论中的"文化批评"所呈现的三种主要特征,既代表了他对"文化批评"和"文化研究"的看法与评价,也为丰富知识界对"文化批评"和"文化研究"的理解提供了帮助.他的研究为文学芥提供了一种范式,这种范式对知识界的继续探索和"文化批评"自身的发展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鲁迅1936年10月逝世以后,受到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高度评价,被与孔子相提并论,被称为"现代中国的圣人"、"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认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党中央和毛泽东对于鲁迅给予如此高的评价,源于他们对鲁迅的深刻认识。而在党中央和鲁迅之间作为联系  相似文献   

20.
试论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中的"港人治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港人治港"是邓小平在解决香港问题上提出的重要思想.它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一国两制"理论,为香港的顺利回归创造了条件,也为香港回归后继续保持繁荣和稳定发展提供了理论保障,为澳门、台湾以"一国两制"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