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死刑在本体论上的含义是掌握公权力的主体以公共利益或他人的利益受到损害为名义,而利用其掌握的公权力实施的、对造成公权力主体自认为除行为人本人以外的其他客体具有严重威胁和破坏的人剥夺其生命的一种极端的手段。中国死刑制度在静态、动态上各具特色。中国古代死刑制度经久不衰的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阶级斗争的残酷性,中国古代对人性认识的局限性,自原始社会末期至今的血族复仇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文化内涵制约制度的设立及形式。文化的灵魂与核心是价值观,而文化价值观的最高表现形式莫过于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法律制度要有强大的生命力,必须有文化的支持,即法律制度要根植于文化土壤中。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中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关联,其运行机制深受“天人合一”观、报应观、“无讼”的仁政观和盛世观等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慎刑”法律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3.
监察机构是封建社会皇帝的“耳目之司”,监官是治百官之官,目的在于“正朝廷纲纪,举百司之紊乱。”因而,我国自战国设监官以来(初由国君的秘书——御史兼任),历代君王为巩固其专制统治,不断吸取前代统治的经验,在监察机构的设置、监官的选拔、考核、奖惩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了解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对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监察制度,保证党的方针政策贯彻执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特点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自夏商草创,秦汉形成之后,历代相袭。各个时期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监督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僚尽忠职守,防止其违法失职和权力扩张,建立和发展监察制度,形成严密而完备的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不管创立、承袭和发展并完善这一制度的统治者们的初衷如何,但这一制度确实起到了监督百官,弹劾、纠举违法失职行为,保证官吏忠于职守、忠于皇权,规谏帝王失误,调节和制衡国家各机关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还起到了整饬吏治,缓和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矛盾的作用。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世界人类文明武库中具有独创性的瑰宝,源远流长,独具特色,是建筑在国家政权机构领域内的“万里长城”。这样的评价是一点也不过誉的。 纵观沿续数千年的中国监察制度,其组织机构、人员品位待遇、职掌范围及权限大小等方面在不同的朝代  相似文献   

5.
<正> 中央政府派遣监察官对地方行政与人事进行定期巡回监察的制度,在我国古代两千余年的专制主义政治中发挥过极大的作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制度规范来看,中国古代巡回监察制度具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监察权与行政权的分离.我国古代巡回监察制度可以溯源到周代的天子巡狩,战国秦时国君、丞相、郡守的巡县之制.汉朝建立后仍沿袭了这一制度,即太守要定期巡行各县,同时又设置督邮一职,作为太守的下属,代表太守对属县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历代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而设立的一项政治制度.本文通过对其特点的深刻分析,从而揭示这一制度具有中国特色的机构职能和监察法规,及其在国家机器运行中的制衡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官制度源于古代的中国。早在我国的春秋时期就出现了。《后汉书·礼义志》中记载:“立春,遣使者赍束帛以赐文官。”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历代君王为巩固其封建统治,不断吸取前代统治的经验,在文官的选拔、使用、考功、监察、奖惩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一颗明珠。十六世纪中叶传入了西方,为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死刑行刑种类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死刑行刑种类体现着死刑的残忍度和每个朝代的时代精神。中国古代死刑行刑种类基本的有两类,即“斩”与“绞”,但每个朝代会有相应的变化。中国古代死刑行刑种类经历了以下发展的历程:三皇五帝至商朝:起源与渐增;西周至汉朝:繁多与残酷;三国至唐朝:减少而适中;五代十国至清朝:反动与继承;清末法律变革时期:少而人道。中国古代死刑行刑种类的态与发展体现着在中国古代具有浓厚的报复主义与威慑主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死刑适用是在自己特有的法律文化中进行,而这种法律文化对死刑的适用具有制约的作用。中国古代死刑在适用原则上是慎刑,这与中国古代认为“人命至重”有关。同时,中国古代死刑适用中受到三个方面文化因素的制约,那就是“天人和谐观”、报应观、“无讼”的盛世观和仁政观。为了应以上原则和文化的需要,中国古代在死刑适用上创制出对死刑案件的分类,进而对不同类别的死刑案件分别对待。这样构成了中国古代特殊的死刑适用机制。  相似文献   

10.
死刑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刑罚手段,但传统的死刑观念受到了自然法学派理性主义和刑罚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和冲击.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废除死刑或基本上不适用死刑,但中国仍保留着死刑制度.本文结合目前死刑在世界范围内及中国的存在状况分析其废除的合理性及在中国范围内存在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1.
劳役制度是统治集团凭借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在拘束、限制犯人人身自由的基础上,强制犯人进行劳役,形成的制度。该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监狱管理制度,历经了一个由产生、发展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具有丰富的内涵及特征。探讨劳役制度,对我们今天劳动教育改造人犯,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死刑制度改革论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死刑既不能盲目从外 ,立即从立法上废止死刑或者在司法上弃死刑而不用 ,亦不能不顾世界舆论和趋势 ,一味重用和强化死刑 ,需要加速缩减死刑罪名 ,并在刑法修订中禁止增设新的死刑罪名 ;限制死刑适用的对象范围 ;调整死刑条件并予以严格规范 ;重新定位法定刑模式 ,力避重刑倾向 ;革新死刑核准机制 ,收归核准权力 ;大幅度减少死刑执行 ,以理性和人性代替感性和冲动。  相似文献   

13.
死刑政策一直对中国的死刑立法和实践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早期的死刑政策坚持不废除死刑,但推行严格限制死刑的“少杀慎杀”政策。“严打”改变了“少杀慎杀”的死刑政策,使死刑的立法和适用都呈现出上升趋势。在世界性的死刑废除趋势影响下,废除死刑也应当成为中国死刑发展的终极目标。但是,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关于死刑制度的发展方向设计都存在着巨大差异。我国死刑制度的发展方向应当以废除死刑为目标,但是当前应当重点强调对死刑的限制。  相似文献   

14.
漫谈中国古代法制对死刑的慎重态度赵恩龄中国古代的法制,历来有重视人命的传统。据《国语.鲁语》记载,禹在会稽山大会诸侯,“防风氏后至,禹杀而谬之”。防风氏迟到,既已处死,又何必尸(陈尸示众)?用心自然是杀一儆百。如此看来,禹杀一人而希望众人远离死刑,其...  相似文献   

15.
法律传播是特殊的法律活动,作为社会现象古已有之,它与法律同生长同发展。本文运用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字学、民族学,以及法学的研究成果,综合考察上古以迄三代之社会形态、语言文字和法律形式的发展历程,厘清中国古代法律传播方式的演变脉络,即经历了由“口耳相传”、到“图象显示”、到“形于文字”的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非常重视官员的道德修养,历代监察制度中都对官员的道德标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考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对司法职业道德建设有借鉴价值和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类进入阶段社会以来,任何一个掌握政权的统治阶段,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总是希望使用最能反映本阶段意志和利益的人才,充当自己的代表,去管理国家机器和行使国家职能。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政治制度,也最能体现古代中国政治文化特色。这一制度随着朝代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特征,探讨这一制度的特征有助于我们综合分析现今官吏选拔制度的优缺点并提出科学、合理、高效的政府官员选拔制度。  相似文献   

18.
死刑剥夺人的生命,是最严厉的刑罚。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核准权的改革是保障人权的体现,同时,从中国死刑限制的历史来看,又是中国古代慎刑恤杀的死刑限制法律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起源早,为监督政府官员,维护既有的统治秩序,巩固皇权地位,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历朝历代均以不同的方式方法设立了专司监察职能的专门机构,尽管名称不尽相同,但其以监察权来制约、平衡其他权力的本质属性是一致的。中国古代监察权隶属于皇权且丰富多样,一般较少直接行使调查权,明清两朝监察权侵夺行政权与司法权较为突出,而且监察权在历史上有越来越强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太平天国采用了军政教合一的立法形式,制定的死刑制度适应于维护政权反封建、捍卫民族利益、维护治安、违反军纪等范围,并对其功用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