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鸡白痢沙门氏菌(Salmonella pullorum,简称S.p.)和禽伤寒沙门氏菌(Salmonlla gallinarum,简称S.g.)长期来给养禽业造成了巨大危害,由于对它们的常规分离培养费时费力不易成功,因而对它们在感染雏肠内带菌现象的研究多年少见报道。为找到一种较为简快经济、敏感特异的检出细菌的  相似文献   

2.
鸡白痢是鸡的常见病、多发病,对养鸡业的危害非常严重,一些国家早在40年代就把根除该病作为主要任务,有的国家已消灭了鸡白痢,其主要经验是淘汰血清学反应阳性鸡,防止鸡群再次感染鸡白痢沙门氏菌。检测鸡白痢的血清学方法很多,在规模化鸡场鸡白痢的检测中,快速全...  相似文献   

3.
笔者认为采用平板凝集反应检疫鸡白痢病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事宜。 诊断抗原 因雏白痢沙门氏杆菌具有变异性,抗原形式具有较大的变异性,所以选用诊断抗原时要合适。对于初发病鸡群,应选用多株雏白痢杆菌的混合液制备抗原。如果已有部分鸡只发病,宜先分离菌株,然后制备抗原。雏白痢全血凝集诊断抗原是一种悬浮液,用前须充分摇匀。  相似文献   

4.
雏白痢病是由雏白痢沙门氏杆菌引起初生雏鸡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以白色下痢、死亡率高为特征,成鸡感染后也称雏白痢。此病自19世纪末在美国首次由Rettger发现后,传遍世界各地,给养鸡业造成很大损失。诊断雏白痢病的方法也较多,常用的是全血平板凝集法(简称全血法),此法也是净化鸡场的一种有较手段。优点是简便易行、需血量少;缺点是受环境影响较严重,要求反应温度在25~35℃,这在野外或鸡舍内一般都较难达到,如果将鸡抓回实验室进行检验,劳动比较繁重。为了克服这些缺点,我们试制了一种采  相似文献   

5.
已经发现的鸡白痢沙门氏菌菌株可能有不同的嗜性,但“白色下痢”一直被作为本病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本文报导了贵阳市某鸡场一次以肺部病变为主的雏白痢沙门氏菌病的流行。叙述了该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病原诊断过程。 (一)流行情况 贵阳市某鸡场1983年6月底,从外地引入1500只刚出壳的罗斯雏鸡。雏鸡的常规育雏饲料添加有土霉素粉并给予高锰酸钾水溶液作饮水。1周龄时部分雏鸡发病死亡。于是将饲料中添加的土霉素粉改为0.04%呋喃唑酮,连服3天,但未能控制疫情。病死鸡数逐渐增多,再改用青霉素粉混饲,疫情仍继续扩大,历时半月死亡1447只,病死率达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采用中西合成药物白痢灵,首先对雏白痢沙门氏杆菌冻干菌株C79-1(中监所供)作了体外抑菌试验,结果比土霉素、痢特灵等对照药物效果显著。7日龄288白色来航鸡,腹腔注射白痢灵,LD_50为582.44±128.3毫克/公斤体重。500只实验雏鸡和20000余只田间防治雏鸡试验表明,预防保护率可达97.9%,治愈率为95.1%;与目前常用药物土霉素、痢特灵相比较,防治效果非常显著。其远期效果观察,比对照组体重平均增重高27.7%;具有促进雏鸡生长发育、效果确实和无副作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从健康成年母鸡肠道中分得乳杆菌若干株,选典型的一株(XF-9301)在试管内进行了对鸡白痢沙门氏菌的体外拮抗试验。结果表明,此株乳杆菌对鸡白痢沙门氏菌在体外有极强的拮抗作用,共同培养9小时内,即可完全抑制其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8.
兰州雁滩鸡场成年来航鸡群于1981年4月1日开始发病死亡。根据临床表现、尸体解剖和疫病流行情况,诊断为鸡新城疫。于是对发病鸡进行了血清治疗,健康鸡群用鸡新城疫1系苗紧急接种,疫情于14日被控制,全场约3000只生产鸡,共死亡136只。在发病期间,对相距5000米以外的育雏室、雏鸡舍采取了相应的防疫措施。 为了防止鸡新城疫疫病流行,我们对先后出雏的13445羽雏鸡,用“F”系疫苗免疫。免疫后的雏鸡陆续发病,引起雏鸡新城疫病爆发反而造成疫病流行,其观察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9.
鸡白痢是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多呈败血症经过,死亡率较高。1983年3月至6月,兰州市西固区部分专业户的雏鸡相继发生了白痢病,经细菌学诊断并采取了有效的防治措施,在短期内控制了本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0.
为构建鸡白痢沙门氏菌C79-13株Δcrp基因缺失突变株,并初步观察ΔcrpC79-13缺失菌株作为活疫苗对雏鸡的免疫活性,将含缺失320bp crp基因的重组自杀性质粒pREΔcrp与C79-13进行接合转移,两步法筛选出无抗性标记的ΔcrpC79-13缺失菌株;通过半数致死量测定其毒力;给4日龄雏鸡口服免疫缺失菌株,在不同时间点根据胸腺、法氏囊、脾等免疫器官发育和平均日增重、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试验、Griess法NO测定及血清IgG动态观察免疫水平。结果显示ΔcrpC79-13的毒力较C79-13降低约99.6%(LD50>5.0×109CFU);雏鸡接种ΔcrpC79-13(1.0×109 CFU/只)后不影响雏鸡生长,第14~21天体内特异性细胞和体液免疫水平达到最高。表明成功构建了减毒鸡白痢沙门氏菌ΔcrpC79-13株,其毒力显著降低,免疫雏鸡安全,具有良好的免疫活性。  相似文献   

11.
1.研究制定沙门氏菌污染鸡、饲料及环境的快速、准确的检出方法,其中包括细菌分离方法、血清学检查方法以及取材计划。2.实验室新技术,即质体的检出和鉴定,使用DNA指纹法、同功酶法等决定来源于人的沙门氏菌的病原性。3.用侵袭性血清型菌研究产蛋鸡沙门氏菌的病原性以及垂直感染。4.为防制沙门氏菌病探讨抗生素的使用方法以及Narmi法的评价方法。5.调查免疫程序的效果、费用、免疫期限、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MHC B-L基因的多态性与鸡白痢沙门氏菌感染之间的关系,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技术对供试鸡MHC B-L基因外显子2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分别利用Plink1.07软件和PHASE V2.1软件进行病例-对照关联分析和单倍型分析。结果发现,在270bp的序列内共检测到4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s)。C.280C>A位点等位基因在病例-对照样本中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P<0.05);C.246G>T、C.249A>G位点基因型在病例-对照样本中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P<0.05)。C.229T>A和C.249A>G位点组成的单倍型与抗鸡白痢性状差异不显著(P>0.05);同时C.285G>A、C.287A>T和C.288C>A位点组成的单倍型与抗鸡白痢性状的差异也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MHC B-L基因外显子2多态性与抗鸡白痢性状显著相关,为开展沙门氏菌抗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进一步查明鸡的体液免疫应答,多大天龄依赖法氏囊,多大天龄不依赖法氏囊,以及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对鸡新城疫(ND)苗的免疫抑制与日龄的关系如何?进行了本试验。 (一)材料和方法 1.试验鸡:一部分为购自广东省家禽研究所的1日龄来航鸡,一部分为购自广州市种苗公司10~15天龄来航鸡胚以及本所禽病净化研究室提供的来航鸡蛋,经孵育出壳后隔离饲养。 所有试验鸡,出壳后不接种任何疫(菌)苗,试验前采血做IBD琼扩检查阴性者和HI检查抑制价在1:10以下者方用。  相似文献   

14.
鸡体的免疫状况与免疫器官及血液中T、B淋巴细胞密切相关。因此,可通过测定血液中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了解鸡的免疫状态。我们试用兔抗鸡胸腺及抗腔上囊血清作为特异性抗体,以羊抗兔荧光抗体作为第二抗体,检测了不同日龄鸡血液中T、B淋巴细胞数量的正常值。介绍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1.抗腔上囊及抗胸腺血清的制备:取25~30日龄来航鸡的腔上囊及胸腺,除去被膜和脂肪,用汉克氏液冲洗后,在有汉克氏液的培养皿中充分剪碎,过滤,滤液用Ficoll—Hv—  相似文献   

15.
1985年四川省发生雏鸭病毒性肝炎后,对种鸭进行疫苗免疫,对雏鸭用免疫血清及免疫卵黄防治,使该病得到一定程度控制。1991年7月某大型肉鸭孵化及饲养场1万余只3~18日龄雏鸭发生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死亡率达73%。病初精神不振,减食甚至不吃,两翅下垂,排灰白稀粪,随着病程发展,部分病鸭昏睡而死,部分死前侧身倒卧,两脚呈划游状态。死后头向背卷曲,两脚后伸呈角弓反张状。剖检见皮下、胸肌、腿肌、心内外膜、肾脏广泛出血,肝脏肿大呈点状或条状出血;部分病例肝脏有针尖大灰白色坏死点。经病原分离鉴定及本动物回归试验,确诊为Ⅰ型雏鸭肝炎病毒和得克萨斯沙门氏菌混合感染,使用鸭肝炎疫苗免疫鸭后制备的卵黄液及对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治疗,同时对污染场的雏鸭进行预防,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本校实习牧场自1974年以来,鸡马立克氏病流行严重。仅1976年有3000只中雏发生马立克氏病,最后只幸存700只,严重影响了养鸡业的发展。于1982年,笔者采取了检疫与免疫相结合的有效防制措施,仅用半年时间,控制了本病流行。(一)定期检疫及时淘汰病鸡1.对感染过马立克氏病的鸡群用MD沉淀抗原和阳性血清进行定期检疫,无临床症状鸡隐性感染率高达86.7%,对阳性鸡全部扑杀。  相似文献   

17.
根据大肠杆菌的密码子偏好性,将编码AvBD2成熟肽的基因原片段Na-AvBD2优化为片段Op-AvBD2,将2条片段分别转化至大肠杆菌中重组表达,表达产物经GST树脂纯化后,对二者的表达水平和抗菌活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融合蛋白rOp-AvBD2的表达量比rNa-AvBD2高2倍。而两者对大肠杆菌(CM-CC4410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鸡白痢沙门氏菌(CVCC533)和粪肠球菌(ATCC29212)的抑菌活性及对鸡白痢沙门氏菌(CVCC533)和粪肠球菌(ATCC29212)菌体超微结构的破坏程度无显著差异。结果提示AvBD2在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中具有替代抗生素的潜在应用价值,而密码子优化将成为通过基因工程生产AvBDs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8.
鸡白痢沙门氏菌脂多糖的免疫效果观察1)李肇增李凤华阎红霞韩菊英奥奕平张春莲(内蒙古畜牧科学院动物医学研究所呼和浩特010030)笔者应用酸性α醋酸萘酯酶(ANAE)染色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SPF雏鸡T淋巴细胞及抗脂多糖(LPS)抗体...  相似文献   

19.
国产壮观霉素对雏鸡白痢的防治效果汪明,谢联金,刘瑞萍,林昆华(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100094)鸡白痢是由鸡沙门氏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危害1~20日龄雏鸡,可经卵垂直传播,难以根除。国内外多用土霉素、痢特灵、氟哌酸、治百炎等进行防治。为了验证国...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翁苋颗粒对雏鸡感染鸡白痢后chTLR4、IL-1β、TN F-αm RNA表达的影响。采用腹腔注射鸡白痢沙门菌菌液的方法人工复制鸡白痢的病理模型,通过在饲料中添加一定比例的翁苋颗粒,于试验后各组随机取雏鸡剖解采样,检测法氏囊组织中chTLR4、IL-1β、TNF-αm RNA表达量。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感染对照组雏鸡法氏囊chTLR4、IL-1β、TNF-αm RNA表达水平升高,差异极显著(P0.01);与感染对照组比较,翁苋颗粒组、药物对照组雏鸡法氏囊chTLR4、IL-1β、TNF-αm RNA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翁苋颗粒可通过下调chTLR4、IL-1β、TNF-αm RNA的表达水平,从而起到防治雏鸡白痢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