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了流动人口的迅速增加,因管理服务滞后而产生的无序环境也在增多。借鉴"破窗理论"的思路和实践,从控制"犯罪场"入手,达到控制犯罪发生的目的。一是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对城乡结合部物理环境的整体改善,清除"破窗",补强弱势情境,营造有序化环境;二是以法治为准则,严格规范执法行为,按照法治化的打防控处置程序,提高刑事政策在防控犯罪方面的权威性和正当性,突出犯罪控制的规范性和合法性;三是以守望互助为目标,通过流动人口广泛参与,依靠流动人口,实现社区预防。  相似文献   

2.
现实生活中,因大风、交通事故等因素导致财物散落一地时,往往会发生聚众哄抢事件,这在心理学上俗称为"破窗"现象。解读"破窗理论"对及时防控聚众哄抢引发的犯罪具有现实客观意义。  相似文献   

3.
流动人口的社会化与犯罪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流动人口犯罪率的逐年上升,外来流动人口逐渐成为城市违法犯罪的主体。对广州外来人口犯罪情况的抽样调查显示,社会化程度偏低是目前引发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诱因。建立服务型管理模式,加强社会化教育,提高流动人口的规范意识,是实现对流动人口犯罪防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中国流动人口数量已达2.21亿,这种流动在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治安问题。流动人口的犯罪总量呈直线上升趋势,如何防控和遏制流动人口犯罪,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课题。  相似文献   

5.
陈美荣 《公安研究》2011,(6):14-17,68
流动人口犯罪是困扰当前社会治安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犯罪现象。导致流动人口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人原因,更有社会方面原因。从社会资本理论角度观察,社会信任缺失、社会规范缺位、社会网络缺乏是导致流动人口犯罪的重要社会原因。为此,有必要跳出"罪与罚"和"打与防"的传统犯罪控制思维定势,加强流动人口社会资本建设,增加流动人口...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变迁中,城镇社区的社会制约松弛,分配制度改革,流动人口剧增,社会风气不正,两劳释放人员安置困难,居民小区邻里关系冷漠,思想道德教育弱化,人际交往频繁,人地关系松动,法制建设滞后,犯罪防控打击网络空隙加大。这些都对城镇社会犯罪态势的变化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流动人口聚集区的分布与盗窃犯罪相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犯罪地图描绘技术和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流动人口聚集与犯罪热点形成具有正相关性,同时没有发现热点警务干预措施会导致明显的犯罪位移等结论。政府部门在宏观决策中,一方面要切实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生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要平衡各方利益,努力实现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另一方面,各级公安机关应注重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设,科学使用警力资源,以民意为导向,坚持热点警务战略与社区警务战略的并重原则,以达到城市流动人口犯罪预防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我国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但由于内外环境的复杂化,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滋生了各种犯罪问题,尤其是流动人口犯罪问题日益突出,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极不相称。要预防流动人口犯罪,必须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强化流动人口的管理体制,建立政府与流动人口的交流互动渠道,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团伙犯罪是青少年犯罪严重程度的重要坐标。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人口较多,青少年团伙犯罪呈现出团伙教及占全部青少年犯罪教比例双上升,团伙恶性程度趋重,流动人口青少年占多数,团伙成员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占绝大多数等特征。治理青少年团伙犯罪需要解决流动人口青少年就学难的问题,开展健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建立健全流动人口青少年帮教组织,保持对团伙犯罪严打高压等态势。  相似文献   

10.
谈环境预防理论指导下的城市犯罪防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境预防理论,其要义是通过改变和保护环境,限制和消除便于犯罪的条件,预防犯罪的发生.在运用环境预防理论指导防控实践时,要从城市犯罪的特点出发,根据犯罪的就低侵弱原理,以控制城市中诱发犯罪的因素和可供犯罪利用的条件及侵害的目标为重点,围绕犯罪主体、客体及犯罪实施过程等相关要素,从环境预防入手,全面加强防控措施,切实提高对城市犯罪的反应能力、对抗能力和驾驭能力.即:一要营造制约犯罪心理的环境氛围;二要科学规划安全系数高的物理环境;三要培育有良好防范意识的人文环境;四要改善城市行政管理的基础环境;五要限制犯罪机会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不断加快,流动人口也越来越多,这类人群文化素质相对偏低,且法律观念淡薄,再加之社会控制程度相对较弱,犯罪遏制系统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出来,所以我国流动人口犯罪率呈现增长的趋势。应通过全面提升流动人口适应暂住环境的能力、优化社会环境、建立科学完善的流动人口治安管理体系等手段预防流动人口犯罪。  相似文献   

12.
旧城改造中犯罪防控应达到的目标是有利于发挥居民对犯罪的监视作用 ;住宅结构的设计具有区域性 ,不容侵犯。在旧城改造中采取的犯罪防控措施可分为“硬性防控措施”和“软性防控措施”。硬性防控措施主要是利用环境设计和运用各种防范设备、设施和投术手段来预防和控制犯罪 ;软性防控措施是通过加强警察的作用、培养居民自我防范意识来预防和控制犯罪。  相似文献   

13.
流动人口犯罪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 ,流动人口犯罪研究主要集中于流动人口犯罪的内涵、现象、原因和对策等方面。内涵研究 ,理论界和实际管理部门存在差异 ,研究者根据自身研究的需要也存在差异。现象研究主要集中于犯罪的情况、特点、结构和分类。原因研究主要表现为常规性犯罪因素的研究 ,即个人心理、家庭、社区和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环境、历史等因素。对策研究主要从流动人口的迁移原因、过程、城市管理、制度变革、社会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使各类犯罪现象出现新特点和新趋势,不仅表现在犯罪类型结构的骤变,更体现在犯罪数量较以往的显著差异上。针对此次疫情,及时总结归纳并建立基于突发事件社会环境下的犯罪预测模型成为警务情报部门工作研究的重点。以犯罪预防学中的“犯罪三角”理论范式为基础,根据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各类犯罪呈现出的特点,综合评估预测犯罪管理者、犯罪监管者、犯罪操训者三类犯罪防控主体在诸多疫情防控措施作用下的犯罪防控效能。建立基于突发事件的犯罪防控效能评估预测模型,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犯罪预测中因突发事件等特定环境变化带来的预测盲区,还可通过预测结果,为各类疫情防控措施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5.
危害环境资源犯罪是一个困扰世界、危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各国无不在立法上作出规定,并采取相应司法措施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犯罪行为。犯罪防控是一个系统工程,单靠立法是难以实现的。危害环境资源犯罪的立案侦查处于刑事司法的前沿,其顺利开展能够为后续的公诉、审判以及执行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危害环境资源犯罪的侦查存在着现实的困境与实践的不足,在案件管辖、侦查主体、强制措施以及取证等方面都还值得探讨。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将对此类犯罪的防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流动人口犯罪实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大量外来流动人口进入城市 ,外来流动人口的犯罪已引起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本文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 ,以浙江省的外来流动人口犯罪为例证 ,分析了外来流动人口犯罪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 ,并指出了防止及减少这一社会现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人口流动呈现出必然趋势。这其中蕴含着一定的规律和特点。伴随着人口流动的规律特点,流动人口犯罪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循。本文在对辽宁流动人口状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辽宁流动人口犯罪的规律特点,藉此希望能为政府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与农村流动人口犯罪问题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化战略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但是,在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犯罪也随之而出现。目前我国犯罪的城市化趋势和农村流动人口的犯罪问题均与城市化进程中滞后或虚无的社会防卫机制和农村流动人口特有的文化心理有着重大关系。  相似文献   

19.
乡土秩序的失落——对流动人口犯罪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动人口犯罪的原因及其防治机制不能从流动人口群体以外的范围内去寻找 ,必须深入到生成流动人口的具体社会结构中去探寻。该社会结构主要有二方面要素 :城乡二元格局 ;户籍管理体制和现存的庞大剩余劳动力。流动人口犯罪的基础性原因是存在于流动人口群体中的乡土秩序在城市中的失落 ,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流动人口生存与发展预期的落空。要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寻找一个重建秩序之路 ,也就是经过小城镇化而达到全面的城市化。其目标是消除两种秩序的差别和对立 ,直至建立最大限度遏制流动人口犯罪的新型秩序。  相似文献   

20.
当前,流动人口犯罪已成为社会密切关注、公安机关急需解决的焦点问题之一。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前提是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因此,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积极预防和控制流动人口犯罪,显得越发重要和迫在眉睫。本文在分析流动人口犯罪对辽宁社会稳定的影响和未来二十年辽宁流动人口犯罪发展变化预测的基础上,探讨了流动人口犯罪的主体预防和社会预防,提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流动人口犯罪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