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食品安全法之预防性原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德凡 《求索》2011,(10):174-175,120
风险预防的概念从环境保护法领域发展演绎到食品安全法领域,并成为了食品安全法的一项基本原则。这一原则针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特点,明确了在科学不确定条件下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理念。这不仅导致了食品安全制度空间的大大扩展,而且给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理念及手段提出了新的课题,从而也对传统的法律观念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2.
“政府力度空前的食品安全环境整治,体现了政府捍卫食品安全的决心,一定会取得成效。”西南政法大学周祖成教授,在接受《公民导刊》记者专访时认为,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制度监管,从法律制度上建立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在法治的轨道上构建起食品安全信任机制。  相似文献   

3.
徐燕 《中国人大》2009,(10):10-14
记者:2009年6月1日食品安全法就要施行了。这部法律草案在常委会会议经过四次审议后通过,成为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法律屏障,对保障民生意义重大。请您介绍一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虞华  陈光亚  程鑫 《中国发展》2013,13(2):52-58
由于立法理念等问题,目前中国食品安全法律在监管体制、食品安全标准、检测机构、法律责任等方面都存在亟待改进的地方,应当通过加强高位阶的立法来逐步解决。同时,应当创新监管模式,对食品安全集权监管;实现责任网格化管理;建立食品安全举报系统,加大举报奖励力度;加大惩罚力度,提高食品安全违法违规成本;引入"第三方监管"等。  相似文献   

5.
梁国栋 《中国人大》2014,(14):14-17
与现行食品安全法相比,修订草案新增了55条规定,而建立最严格的全过程监管法律制度和最严格的法律责任制度成为笔墨最为浓重的部分。这是社会和时代的要求,此次修法把这样的观点清晰地传递给全社会,传递给所有执法、司法机关是非常有必要的。面对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了针对食品安全法的首次修订。在前不久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常委会组成人员初次审议了国务院提请审议的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与现行食品安全法相比,修订草案新增了55条规定,而建立最严格的全过程监管法律制度和最严格的法律责任制度成为笔墨最为浓重的部分。  相似文献   

6.
<正> 为了使反腐败更有成效,必须依靠法制的力量,建立起权威的法律制度,从制度上保证政府廉洁。惩罚是治标,预防是治本。健全法制,严格执法,真正实现法制的要求,这是标本兼治的基础工作之一。要纠正“以官职折抵罪”的做法。对触犯法律的行为,仅仅用党纪、政纪处分代替法律处罚,不足以  相似文献   

7.
王萍 《中国人大》2009,(23):18-21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给食品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危害。食品安全法一方面在食品安全事故的预防和监管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完善了对于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置机制,包括报告制度、事故处置和责任追究三方面。“官员问责”成为其中最大的亮点。  相似文献   

8.
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完善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使得我们开始反思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由于立法理念等问题,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在监管体制、食品安全标准、检测机构、法律责任等方面都存在亟待改进的地方,应当通过加强高位阶的立法来逐步解决。  相似文献   

9.
国外食品安全法律监管对我国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以综合管理、科学管理、协作管理、责任管理为特点的先进食品安全监管理念和经验为我们提供了较好的借鉴。法律制度不健全、现存体制有缺陷、管理技术薄弱是我国食品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应尽快制定食品安全基本法,整合现有的监管制度,重新构筑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0.
经济     
7月18日新华社消息称,随着两位美国卫生部高官即将访华,中美近期将举行一系列磋商和会晤,强化双方在食品安全领域的现有合作,力争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上,妥善解决双方在食品安全方面的争端。  相似文献   

11.
吕丽梅  李茂春 《前沿》2012,(19):80-82
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近年来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暴露出我国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存在不足.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不协调、处罚机制不完善、食品召回制度存在漏洞、公众参与机制滞后是主要原因.因此,建立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法律制度,对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建设法治国家、促进社会和谐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闫海  孟娜 《桂海论丛》2012,(6):113-117
食品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是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食品标识是经营者向消费者披露食品信息的基本方式,相关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是解决食品领域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措施。欧盟、美国对于食品标识立法起步较早,且形成较为系统的食品标识法律制度。我国食品标识法律制度已经初步建立.但是尚存较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健全食品标识的内容,并强化相关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成为社会、民众日益关注的问题,2015年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为食品安全提供了法律支撑。文章通过分析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的现实意义,进而探究食品安全监管中公众参与所面临的困境,提出完善法律制度,扩大公众参与主体,增强公众参与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构建职务犯罪心理生成的有效预防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维安 《理论月刊》2007,(10):99-102
职务犯罪心理生成的有效预防体系应是包括教育预防体系、制度预防体系、监督预防体系、惩罚预防体系等完整体系。这样有效预防体系可以使职务犯罪者不想职务犯罪、不敢职务犯罪、不易职务犯罪和不能职务犯罪,从而使职务犯罪心理被消灭在萌芽状态。  相似文献   

15.
《公安研究》2012,(12):60-60
王伟、蒲丽娟在《学术探索》2012年第7期撰文认为,当今中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的日臻完善,并未有效阻止食品安全事件的再次发生,表明食品安全单纯依靠法律治理存在着一定的局限。道德可以超越食品安全法律治理的不足,实现食品安全的源头治理与内在自律。  相似文献   

16.
数据     
《时事资料手册》2009,(2):119-119,121,123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2月28日通过的食品安全法,自2009年6月1日起施行。该法规定:1.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这一食品安全监管“预防在先”的理念,转变了只注重“事先许可、事后抽检、出了事故进行处罚”的传统监管方式。  相似文献   

17.
国际反恐怖主义法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际反恐怖主义法是国际社会有关恐怖主义犯罪和处罚的规章、制度和原则、规则的总称。它是具有强制性的法律规范 ,而不是一种道德规范。国际反恐怖主义法本质上属于国际法范围的公法 ,它构成了惩罚恐怖犯罪的国际刑法的有关组成部分 ,因此同时兼具强行法和软性法的特性。它是由诸多法律制度、规章、规则和原则构成的。它的最主要任务是调整国家之间在预防和惩处恐怖主义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所以 ,不能把世界各个国家的反恐怖国内法当作是国际反恐怖主义法  相似文献   

18.
共筑防线     
阿计 《民主与法制》2014,(22):22-24
构筑预防机制 多年以来,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的一个突出现象是,每次食品安全危机爆发后,执法部门总是忙于围追堵截,但这种事后整肃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因而普遍的共识是,食品安全监管必须由“救火”转向“防火”,将风险消灭于萌芽状态中。正因此,食品安全法修法的一大基调是更加突出预防为主、风险防范。修法草案为此完善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风险评估、安全标准等基础性制度,增设了风险分级管理等重点机制。  相似文献   

19.
阿计 《公民导刊》2008,(11):1-1
三鹿“毒奶粉”事件发生后,坊间强烈要求以此为契机加强奶业监管。如今,这些呼声已得到立法机关的回应。近日,正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接受三审的《食品安全法》草案所提出的八处新修改中,有六处都直接针对“三鹿事件”。立法机关有关人士明确表示:这些修改都是在认真调研“三鹿事件”的基础上作出的,意在法律制度上预防“三鹿事件”重演。  相似文献   

20.
谢安国 《前沿》2011,(3):4-6
制度具有规范性、强制性、程序性、稳定性的特点,在反腐倡廉中能发挥规范指引、预见制约、惩罚威慑功能。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必须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监督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预防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惩治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