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岁数,就是一个人的年龄。见了幼儿问句"多大了", 遇到老人说声"您老高寿",这是国人寒 暄的套路。当然还存在另外一个习惯:时 少女以上、老妇人以下的女性.是绝对不 可以问芳龄几何的,这就如同不能随便问一 个男性钞票多少一样,犯忌。任何人,从出生 开始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张社会关系 的大网之中,在这个网上,每个人都成为 他人不能替代的网上之结。诸多法律制 度往往也与岁数相关,各种年龄代表着 相应的法律意义:宪法的、刑事法的、行 政法的、民事法的等等。法律伴随人 们的一生。  相似文献   

2.
岁数, 就是一个人的 年龄。见了幼儿问句"多大了", 遇到老人说声"您老高寿",这是国人寒 暄的套路。当然还存在另外一个习惯:对 少女以上、老妇人以下的女性,是绝对不 可以问芳龄几何的,这就如同不能随便问一 个男性钞票多少一样,犯忌。任何人,从出生 开始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张社会关系 的大网之中,在这个网上,每个人都成为 他人不能替代的网上之结。诸多法律制 度往往也与岁数相关,各种年龄代表着 相应的法律意义:宪法的、刑事法的、行 政法的、民事法的等等。法律伴随人 们的一生。  相似文献   

3.
法律行业遭遇“.COM”经济谁也不会否认,目前的中国,法律行业渐渐成为一个黄金行业,吸引了不少有志之士加盟,前景一片光明,参加“司考”的人数更是一跃至40多万人,对于“,COM”经济,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消费群体。无论“.COM”经济受到多少吹捧,多少劣评,它依然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因为它能把地域缩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谁不期待呢?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法律行业是一个不可遏止的事实,政府大力开展政府上网工程,网上办公、网上审批、电子政务  相似文献   

4.
大多数起诉书(包括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发的起诉书规范格式)在被告人基本情况一项中,一般都会载明被告人的具体岁数,笔者认为,这种写法既不严谨、也不准确。同时也没有必要。我们知道,起诉书之所以要载明被告人的年龄,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让有关人员刘被告人有个基本的判断,更重要的是“年龄”有时是定罪量刑的重要法律依据,我国刑法对14周岁、16周岁、18周岁这三个年龄段有不同的法律规定,同一个危害行为不同年龄段会导致不同的法律后果。所以说,刑法上“年龄”确实是一个重要的法律事实,确定“年龄”随意、含糊不得。这种惯常的…  相似文献   

5.
法律不能被信仰的理由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伯尔曼“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被中国法律界学者广泛认同,并认为中国现阶段法律不能得到倚重和尊重,关键就是人们没有“法律信仰”。“法律信仰”是一个错误命题,法律不能被信仰在于法律不能成为被信仰的对象,法律至上的追求不等于“法律信仰”,中国的法治现状与西方的法治现状存在根本差别,倡导“法律信仰”是将中国法治引入误区并会带来危害,它转移了社会价值危机的视线并混淆了信仰与权威的界限,是一个不适合中国国情的理念。  相似文献   

6.
艾伦.沃森说:“法律主要通过借鉴而发展,就利用最少的资源获得最好的法律而论,一项制度发展的捷径就是仿效。”②作为法律移植理论的积极倡导者,艾伦·沃森道出了法律演进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移植”其它法律体系中更为先进的制度,构建、补充或改良原有的法律体系。我国学者也认识到,法律移植既是“法律发展的  相似文献   

7.
张永和在《政法论坛》2006年第3期上著文《法律不能被信仰的理由》指出,最近几年,伯尔曼的“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的格言在我国法学界得到广泛传播。法学界基本一致的意见是:中国只有通过公民产生“法律信仰”,法律才能得到应有的倚重和遵守。这个命题在西方可能是一个假问题,而在中国却根本不能提倡.  相似文献   

8.
田敏 《法律与生活》2009,(11):14-16
“我的意思是这人不能太在乎钱儿,你别看我的岁数小,我都总结了:人的一生其实可短暂了,有的时候跟睡觉是一样一样的呢,你看,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嚎;眼睛一闭,不睁,这辈子就过去了,嚎……”  相似文献   

9.
当前.“公益诉讼”在我国尚不是一个正式的法律概念.只是业界形成的一个基本共识:指法律规定的合格主体按照法律的授权,就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公益或不特定的他人利益的行为,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依法处理违法之活动。在这个共识中,只是对“公益诉讼”的范围、程序等进行了笼统概括,对于何为“法律规定的合格主体”却没有一个详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意味着社会利益的调整、和谐社会的构建要依赖于法律和法制,通过法律调控社会,通过加强和健全法制建设实现社会和谐。这就提出了深入研究“法律价值”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庞德曾说道:“价值问题虽然是一个困难的问题,但它是法律科学所不能回避的。即使是最粗糙、最草率的或最反复无常的关系调整或行为安排,在其背后总有对各种互相冲突和互相重叠的利益进行评价的某种准则”。对“法律价值”问题的探讨要建立在法律价值概念的基础之上,而“法律价值”概念的得出,与哲学的一般“价值”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法治研究》2006,(5):66-66
据燕赵都市报报道:网上抢注之风愈演愈烈,似乎“先下手为强”,谁抢着谁就能“发财”。近日,河北沧州一家律师事务所又遭抢注。这家律师事务所也正在准备向信息产业部等主管部门提出相关法律建议。  相似文献   

12.
法律权威是法律得以施行的必要前提。没有权威的法律苍白得像一张纸。列宁曾经深刻指出:“宪法是一张写满人民权利的纸。”宪法如果没有权威人民的权利就是一纸空文。纸是一阵风可以吹掉的、一把火可以烧掉的。在文化大革命中,一张纸写的大字报就可能剥夺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甚至国家主席的基本权利。当年刘少奇面对看管他的人手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高声叫喊:“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不能剥夺我的权利。”但是,这份曾被他称为“工具”的宪法已经成了废纸,他甚至无法保护他作为一位公民的权利。有的人不仅公民的权利被剥夺,甚至连做人的权利都没有,只能做“牛鬼蛇神”,打翻在地还要再踏上一只脚,叫你永世不得翻身。这时候的纸质法律已在狂热的烈火中化为灰烬。  相似文献   

13.
一、什么是“法律人”和“法律人职业道德”所谓“法律人”,是一个存在不同解释的概念。有的论者认为,“法律人”是一个包括法官、律师和法学家在内的“法律共同体”①。也有论者是用“法律职业者”来表述“法律人”的,称“在我国,法律职业者是指精通法律专门知识并实际操作和运用法律的人,即法官、检察官和律师。法律职业者在广义上还包括行政司法人员、公证人员、仲裁人员和法律研究人员。②”笔者是在狭义或通常的意义上来使用“法律人”这一概念的,即法律人是指精通法律并运用法律的人,他们也就是法官、检察官、警官和律师等。法律人实…  相似文献   

14.
论域名权与商标权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晓亮 《中国司法》2001,(11):36-38
现代活动日益依赖于互联网,争夺网上的空间市场已经成为具有现代意识的实业家的商战战略。域名作为一种在因特网上的地址名称,在因特网蓬勃发展的今天,成为代表一个单位形象的标志,对域名和其他知识产权的法律冲突的研究也逐渐被人重视。 域名的法律特征 域名是因特网上地址的名称。一个完整的域名由2个或2个以上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用英文的句号“点”来分隔。在一个完整的域名中,最后一个“点”的右边部分称为顶级域名或一级域名,例如域名attorney.net,on.中on是顶级域名;最后一个点的左边部分称为二级域名,…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自从法律产生以来,法律的客观性就成为法律人津津乐道的问题,很少人会怀疑这句话的准确性。的确,作为与人们息息相关的法律到底有没有客观性,这个问题不仅“热门”,而且重要。  相似文献   

16.
从非形式逻辑角度看法律推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推理不仅是法律逻辑研究的核心概念,而且是法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从概念上把法律推理区分为法理层面和逻辑层面,分析了法律逻辑学家困惑的根源所在,认为“实质法律推理”概念的提出并没有给形式法律推理之不足提供一个逻辑上的补缺,进而提出了非单调推理是法律推理逻辑基础的思想。最后,我们得出结论:只要引入非形式逻辑理论,就能比较令人满意地解决目前法律逻辑学家的困惑以及法学家们的质疑。  相似文献   

17.
石文龙 《政府法制》2013,(18):46-46
有理走遍天下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在现实的法律生活中,有些当事人认为明明自己有理,但到了法院,就稀里糊涂地输了官司。这就难免使一部分人对法官的公正性产生怀疑。其实,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有“理”无“据”,胜诉不仅是一个“理”的问题,有“理”还得有“据”,  相似文献   

18.
黑社会性质的犯罪,有一个规律:几乎每隔10年就出现一个“标志”性“人物”,从而催生了立法。同时,随着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犯罪变化,法律也做出了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在社会中生活的每个人都处在社会关系之中。法治化作为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内涵,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现代化的法制在中国是由西方植入的,并不是来源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经验,而且在中国的法律实践过程中,常常会看到“人情关系”的出现。而”人情关系”会影响到法律的客观性和执法的公信度。本文首先通过一个案例展示了法律实践中的“人情关系”的具体体现,随后分析了中国法律制度与“人情社会”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在“考友”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如果你爱一个人,叫他去司考,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叫他去司考,因为那里是地狱。当然了,这是对司考经历调侃式的表述,但是从话语中却流露出司考经历的艰辛与获得成功的快乐。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我也曾是一名“司考人”,同样经历了一个痛并快乐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