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学良抗日御侮思想是张学良伟大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抗日御侮思想与实践涉及政治、经济、教育诸方面的内容,不仅具有全面性、系统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实践性。  相似文献   

2.
张志新  文斌 《党史文苑》2006,(11):7-8,11
本文从文化的视角解读张学良政治思想从拥蒋反共仇日到逼蒋联共抗日的演变轨迹,指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西方文化和爱国主义思想的三重影响是张学良政治思想嬗变的主要动因爱国主义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文化的视角解读张学良政治思想从拥蒋反共仇日到逼蒋联共抗日的演变轨迹,指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西方文化和爱国主义思想的三重影响是张学良政治思想嬗变的主要动因;爱国主义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爱国将领张学良对红军长征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在思想和行动上都采取了积极的态度。但因当时他对红军北上抗日的支持是秘密进行的,所以知道此事的人不多。在纪念红军长征三大主力胜利会师60周年和西安事变60周年之际,深入探讨张学良与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的关系问题,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张学良当时联共抗日的思想轨迹和红军长征三大主力在西北胜利会师的艰苦历程。张学良以特殊的方式支持红二、四方一面军北上抗日,是从他与周恩来举行延安会谈时开始的。在会谈时,他当面对周恩来表示了自己的这种态度。1936年4月9日至10日,周恩来和张学良…  相似文献   

5.
(三)争取武装抗日,全力抓军事工作1936年4月,延安会谈以后,张学良将军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确定共同抗日的方针,并采纳了周恩来同志关于干部自己培训的建议,积极准备抗日力量,培训中下层军官,提高抗日思想,先后办了军官训练团和学兵队。东工委积极为东北军培训  相似文献   

6.
张学良与红军长征胜利会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学良与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牛桂云爱国将领张学良对红军长征胜利会师,在思想和行动上都采取了积极的态度。但因当时他对红军北上抗日的支持是秘密进行的,所以知道此事的人不多。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和西安事变60周年之际,深入探讨张学良与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的关...  相似文献   

7.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以逼蒋抗日的方式,促成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和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张学良将军以民族利益为重,置个人生死毁誉于度外的高风亮节,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然而,作为千古功臣,其思想发展确实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 1 张学良自幼既受到封建儒  相似文献   

8.
我党与张学良的几次重要会谈1936年12月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旨在“逼蒋抗日”的“西安事变”。张学良将军自“九·一八”事变至“西安事变”前政治思想的转变有其复杂性。国难家仇集于一身的处境,“不抵抗将军”的心灵重负,“剿共”失利的军事原...  相似文献   

9.
常家树 《党史纵横》2006,(12):20-22
1935年12月,北平爆发的一二·九学生救亡运动吹响了时局转折的前奏曲,成为西安事变的政治动员。爱国学生运动的深入发展不但加速了张学良由反共内战向联共抗日的思想转变,也加剧了张学良、杨虎城同蒋介石的政治矛盾。在爱国学生的感召下,在蒋介石倒行逆施的逼迫下,终于导致了西  相似文献   

10.
文进 《世纪风采》2006,(12):19-19
1936年12月12日,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22日,宋子文、宋美龄飞抵西安开始与张学良、杨虎城及中共代表会谈。24日,双方达成了改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驱逐亲日派、容纳抗日分子、释放上海爱国领袖、释放一切政治犯、保障人民权利、联共抗日等多项协议。  相似文献   

11.
60年前的西安事变举世瞩目,影响深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而周恩来与张学良的通力合作,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进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立下了汗马功劳。 清凉山下 一见如故 1935年底,中国的政治形势已处在大变动的前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扩大了根据地:蒋介石任命张学良为剿匪副总司令,率东北军开赴西北,准备趁红军立足未稳,将其一举歼灭。然而蒋介石的作法遭到了全国人民包括东北军广大官兵的强烈反对,他们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而这时的张学良,随着形势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对他深入细致的工作,他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叶剑英与张学良是一对要好的朋友。当年,为促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他们俩曾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式的交往故事。 (一) 1936年,全国抗日战争的声浪日益高涨。蒋介石对张学良、杨虎城积极抗日的主张不但不予理睬,而且步步进逼,强迫他们限期“剿灭”红军。 蒋介石的压力变成了张杨两将军同中国共产党合作抗日的动力。中共中央与张学良经过多次  相似文献   

13.
张学良与西安事变再研究(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西安事变的酝酿张学良、杨虎城与中国共产党联合在西北成立国防政府及抗日联军、准备出兵抗日收复国土的大计既定,张学良、周恩来两次。“延安会议”后,下一目标则是如何促进此一目的的实现。这半年期间,张学良为此采取了许多重要举措,现简略分述于后。(一)改造东北军。东北军内部的派系矛盾早就存在,西安事变前之派系冲突,主要是军师长级的高级军官与年轻的中下级军官(即所谓少壮派)的矛盾。张学良接受中共建议,培养抗日干部,首先于1936年6月15日在西安南王曲镇创办“长安军官训练团”,团长蒋介石,代团长张学良,副团长…  相似文献   

14.
正在长期、艰苦、壮烈的东北抗日斗争中,东北抗联将士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勇赴国难,自觉担当,顽强苦斗,舍生取义,团结御侮"的东北抗联精神。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14年抗击日本  相似文献   

15.
张勇 《党史天地》2009,(11):21-24
周恩来总理生前曾高度评价过一对同父异母兄弟,称哥哥是“抗日的千古功臣”,弟弟是“海军的好参谋长”。这对兄弟姓张,哥哥就是闻名中外的少帅张学良,弟弟张学思心念哥哥的抗日夙愿,纵马驰骋华北敌后抗日战场,立下了赫赫战功,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长年担任海军参谋长要职。张学良一生传奇,  相似文献   

16.
1936年4月9日,张学良与周恩来在肤施(延安)会谈后,决心不再打内战,联合红军抗日,打回东北老家去.6月18日,张学良个人出资在西安创办了《西京民报》,作为宣传“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7.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的危机日趋加深,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倡导下,地方实力派也先后投身于抗日御侮的斗争中来。这对于南京政府走向抗日,延缓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起了积极的作用。一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倡导和全国各阶层人民坚决要求抗B的推动下,各地方实力派也开始转变态度,坚决反对南京政府推行的“捷外必先安门”’的误国政策,强烈要求南京政府抗日御侮和联共抗日。1931年底,冯玉祥针对南京政府推行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提出了“东三省丢了,我们要抗日,我们要在县先地,谁要…  相似文献   

18.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实行兵谏,迫使蒋介石答应“联共抗日”。之后,蒋介石要张学良护送他回南京。结果,张学良就此一去不得返,被蒋介石软禁。  相似文献   

19.
谷雨 《广东党史》2007,(6):18-22
西安事变发生后,在中国共产党的调停下,蒋介石基本接受了中共提出的停止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方针。于是张学良亲自"送蒋"回南京。表面看,张学良从接替他父亲张作霖的帅印以来,从"拥蒋易帜"到"逼蒋抗日"到"送蒋回京",处处都体现了其对蒋的"赤诚之心"。尽管在"逼蒋抗日"中的那份"赤诚之心"蒋难以接受,但以事件本身来看,张学良还是要拥蒋成为领导全国军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真正"领袖"的,但实际上,张学良对"领袖"的"非  相似文献   

20.
国外和台港关于西安事变研究的特点和趋势○张注洪1936年12月12日,在全国人民抗日爱国运动和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和推动下,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逼迫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中共和张学良、杨虎城等各方努力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