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宝奇 《中国审判》2009,(11):56-57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司法工作者应分析国家发展大局、社会主义司法性质、法官职业特质、社会矛盾纠纷及传统文化特点,解放思想,从中国传统司法文化和世界各国现代司法的优秀成果中汲取营养,结合中国国情,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弘扬人民司法的光荣传统,构建科学理性的民意沟通机制,使法律协调地走人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2.
中日两国法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唐代起直到明、清,中国的法文化始终影响着日本法律的发展,但到了近代,则是中国法律从日本法律制度中不断汲取营养,西方法学输入中国的主流就是日本法律。  相似文献   

3.
1988年,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云集法国,并在发表的《巴黎宣言》中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不仅是人类痛彻的感悟.也是在深刻的反省中认识到了人类必须用文化的理性良知去解决社会现实中的矛盾与冲突。在世界文化遗产中.最能够体现文化的理性良知的莫过于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华传统的儒学文化。在中华传统儒学文化中最具精华的部分则是孔子倡导的合和思想。  相似文献   

4.
“核心价值观犹如人精神上的钙。”如何培育法官核心价值观,见仁见智。然万变不离其宗,无外乎个少.不懈历练、书中汲取营养、社会支持与监督等。鉴此,本刊特邀著名学者、审判业务专家、杰出青年法官从不同的视角畅谈他们的切身感受,以期对孜孜以求的广大法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知识型产业的兴起,大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历史上,大学主要是培养人才和创造知识的地方。今天,大学的社会功能正在发生转变。大学正在利用自己知识资源上的优势,直接参与到社会经济生活中。当今世界各国建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几乎都是和大学联系在一起的。“川流不息的知识转变成技术创新的源泉,是大学学术研究的一项任务,这些新源泉也在改变着大学的功能。”(亨利 .埃兹科维茨)。在中国,如何利用大学在人才、知识与科研设备方面的优势,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实用价值的成果,在市场上…  相似文献   

6.
回眸高等教育史,不难看出,大学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创新机制,有效地促进了创新文化的发展.伴随人类创新力量的增长,大学与政府、产业界合作共同开辟了一个崭新时代--创新文化时代,并于悄然中步入现代知识经济社会的中心,大学在与社会的耦合互动之中,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使命日益重要,并不断实现自身的范式转换.大学文化的本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大学创新文化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沃土,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根本性、关键性和基础性作用.当下中国的人才培养体制改革需要从文化创新着力,通过人才培养的范式转换,充分实现现代大学的职能,让大学始终引领社会文化前进.  相似文献   

7.
要建立"和谐"社会我们不仅要从西方寻找文化资源,更应汲取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只有汲取人类文化智慧,才能进一步提高和创新,从而解决现代社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使人类真正走上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英国著名法律史学家梅因曾说过,“现代化离不开对传统的利用与改造,最现代的法制也有古代法的影响”。中国法律传统是中国古代法律文化长期聚集的结果,它包含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精神。法制现代化是对传统法律文化的批判继承和更高阶段的综合与创新,是传统法律文化的必然发展。全盘否定传统法律文化是不可能走向现代化的。因此,在现代化法制建设中重审法律传统,汲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做到古为今用,提取法律传统中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的合理部分,对法制现代化的建设大有裨益。本文从传统道德、团体本位以及传统吏治等方面阐述法律传统在现代化法制建设中意义。  相似文献   

9.
梁岩  贾敬鸿 《法制与社会》2010,(20):290-290
由于东西方之间人们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不完全相同,因而造成中国古代和西方社会产生了未必完全相同的法律智慧。自然法反映了西方人对某种永恒正义的信仰,而在中国的文化土壤里产生了道家的法自然思想。但是历史发展结果截然不同,分别在东西方形成了人治和法治的传统。本文指出研究中西方古代"自然法"思想是中国法制进程的必然要求,现代中国在大量吸收西方自然法思想的同时应从中国古代道家法自然思想中汲取营养,为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0.
刘丁蓉 《行政与法》2007,(10):81-83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我国民族精神的一种文化支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儒家思想的诠释,拟证明新世纪的我国领导干部可以从儒家文化的优秀遗产中汲取营养,进行领导角色的转换以及文化适应。  相似文献   

11.
法律文化是法治的土壤和源泉,没有法律文化的根基,法治只能走向失败。我国现在离成熟的法治社会还有一定的差距,人治因素在我国社会中仍然十分活跃,这是因为我国法律文化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在变革和发展法律文化方面,作者重点提出了三条思路:(1) 发展市场经济,坚持对外经济开放和文化开放。(2) 国家和政府重视法治,树立“法律至上”和“依法治国”的理念。(3) 提高国民的法律文化素质离不开教育  相似文献   

12.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如果我们否定了全部的传统文化,就等于一座大厦没有了根基。我们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中,决不能轻易的抛弃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应该把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仁"、"信"等思想文化,放在一个战略的高度,同时更需要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汲取其中的优秀成份。  相似文献   

13.
于洪霜 《法制与经济》2009,(18):135-136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如果我们否定了全部的传统文化,就等于一座大厦没有了根基。我们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中,决不能轻易的抛弃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应该把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仁”、“信”等思想文化,放在一个战略的高度,同时更需要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汲取其中的优秀成份。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社会矛盾重要的生产机制和化解机制.建立社会矛盾的文化视角具有十分迫切的理论意义.文化与社会矛盾的关切根源于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关切,根源于社会结构系统和社会生活展开的张力.文化是社会系统的整合机制,也是社会生活的构成力量.在现代社会,文化嵌入在国家、市场和社会均衡互动的结构中,主导文化构成人们创造生活的共享价值观、基础性的公共秩序和理性化的技术支持体系,供给社会生活的共享空间,多元文化供给创造生活的工具包,它们在共生共荣中既推进生活也推进文化自身的发展.文化视角下的社会矛盾化解依赖于文化机制编制的理性织体.它可以使社会矛盾的演进在理性规制的轨道上有序展开.  相似文献   

15.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任务.大学作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对社会文化发展具有引领作用,这也是大学的第四功能.大学率先进行文化建设是审时度势的必然选择,大学要认清自身的职责和使命,加强自身文化建设,主动引领社会文化,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林林总总的企业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许多著名公司的企业文化,为我们创建律所文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丰富资源和蓝本。律所如果能够汲取其营养并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创造性运用,形成具有诚实信用、团结协作、崇尚法律、服务社会的律所文化,就能够产生品牌优势。针对当前不少律所缺乏品牌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律师流动性大等普遍性弊端,笔者认为可以从当前律师事务所自身  相似文献   

17.
《电子知识产权》2009,(12):94-94
人类社会正走向信息社会,走向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关系着一个行业的发展.更关系着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在第五部分“战略措施”中指出,要建设各具行业特色的知识产权信息数据库。促进知识产权系统集成、资源融合和信息共享,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知识产权信息需求。  相似文献   

18.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市民社会的变化,中国的法制现代化也经历着从传统人治型社会向现代法治型社会的转型过程,面对根深蒂固的传统法律文化与随着经济发展漂洋过海而来的西方法律文化,如何在谋求法制现代化的新的突破同时保持发展中国家的稳定,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宏观审视,需要我们从传统法律文化中汲取适合于本土的养分,同时从西方法律文化中发现优秀的价值观,将法律文化对法制现代化的影响引入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梁欣 《法制与社会》2010,(24):229-230
中国教会大学为适应中国社会的变化曾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通过自身不断的调整,教育目标逐渐由基督化走向世俗化,由西方化走向中国化,其对中国社会特殊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本文从职业教育这一突出贡献入手,简析了中国教会大学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希望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大学的要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是创造新科学、新知识、新化的机构;大学是高层次人才聚集的地方,是专家、学们公开追求真知、真理的场所;大学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高尚道德、健康情感、良好的化修养、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创造能力的地方。对大学本质和宗旨的误解、误读将使大学的信念扭曲、精神失落、功能异化,使大学不像大学,成为缺少大学品格和精神的职业培训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