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城市住房的私有化,很多老年人通过房屋产权制度改革,有了自己的房子。近年房价连续攀高,房产已成为老人可观的财产。稳中求进再谋发展,由于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子女因工作、结婚,离开父母的居多,老人独守老屋的不少。房屋闲置,给以房养老创造了空间。随着观念的更新,一些老年人开始利用现有房屋改变自己的生存条件,于是"以房养老"在一些城市中悄然兴起。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快,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特别是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家庭养老是当前农村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随着子女纷纷外出,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不可避免给老人的生活带来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当前农村"空巢老人"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生活来源得不到有效保障,二是精神没有寄托,三是劳动责任没有减少,四是生病得不到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3.
袁璟 《人民论坛》2011,(7):182-183
"以房养老"模式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其推行障碍主要有传统观念影响、推行机构公信力不高、政策法规不完善、房屋价值评估难以科学化、社会福利机构条件较差和对项目参与者条件限制苛刻等。应该建立由政府监管、金融机构主导、社会福利机构参与,有多种模式可供老人自由选择的养老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政》2014,(9):52-52
<正>中国社会讨论了多年的"以房养老"近日出炉:从7月1日起,北京、上海、广州、武汉作为四大试点城市,将推行"以房养老"商业保险。以房养老,即"你留下房子,我为你养老",老人把房子产权抵押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通过估价,定期支付给老人一笔养老钱,直至老人过世,房子则通过与老人亲属协商进行处置,获得相应收益。这样的养老模式,能在多大程度上缓解中国的养老困局?恐怕不能过于乐观。从国际经验看,"以房养老"在欧美国家以及日本较为成熟,但尚属小众产品,仅是一种补充性的养老选择。南京、上海等地一些金融机构,几年前也曾自发摸索,但均因效果不理想而停滞。从老人层面看,房子是大宗资产,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发展,"老有所养"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同城镇老年人相比,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更加紧迫。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和老人留守农村,传统"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模式弱化了,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日益凸显。近些年,伴随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和土地流转,一些地方开始探索"以地养老"模式。所谓"以地养老",就是农村老人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换取养老资金和服务,类似于城市中的"以房养老"。那么,应该如何看待"以地养老"?其利与弊分别是什么?现实  相似文献   

6.
从参与者的同意和银行的支持两方面来看,我国已初步具备实施以房养老的现实条件,但仍缺乏制度保障。因此可从构建老人长期照顾体系、建立老人健康照顾体系、建立支持家庭照顾者体系、结合民间资源提供长期照顾服务、建立友善的老人居住环境、保障老人经济安全、积极发展高龄就业延后退休年龄策略、人力的培育与运用策略、推动人口老龄化的相关研究等方面出发建立系列社会福利制度,以辅助我国以房养老政策实施。  相似文献   

7.
高峰 《人民政坛》2013,(11):42-43
近期以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有关“以房养老”内容,引发舆论关注。有观点认为,“以房养老”就是政府不管养老,要老百姓拿自己房子养老。为此,政府官员出面解释,“以房养老”是养老途径之一,而不是唯一途径。它是“可选项”,而非“必选项”,政府该承担的,还会承担。  相似文献   

8.
袁延胜 《人民论坛》2024,(4):110-112
敬老、孝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养老的习俗和制度源远流长。汉代继承了先秦以来敬老、养老的传统,崇尚孝道,优抚老人,施行养老之政,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养老制度。汉文帝元年颁布的“养老令”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养老诏令。汉代的养老制度不仅注重老年人的物质养老,也注重老年人的精神养老和家庭养老,并从法律、制度层面保障老年人的权益。  相似文献   

9.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国正面临着新一轮"银发"浪潮,社会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越来越大。据重庆市老龄委资料显示,2009年底,全市60岁以上老人512.9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16.32%。老龄人口数据,比上年度增加21.27万人,增长4.3%。随着社会竞争加剧,年轻人在职场、生活中已压力重重,家里的父母逐年衰老,尤其是那些远在天南海北打拼、逐渐融入城市的孩子们,年迈的父母大都留守在农村,远隔千山万水,电话线的传音可以沟通亲情,却不能照顾老人们的饮食起居。伴随着中国社会几十年巨变,乡镇"八大员"、民办教师、非规范征地农转非人员如何实现"老有所养"?农村"空巢老人"急速增量如何解决保障?民间资金进入社会养老领域溃不成军缘由何在?……这些都是横在老人获得有效保障前的诸多问题。面对如此众多而具体的问题,如何实现养老"突围"?5月底,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养老服务工作调研,希冀助推国家新政迅速落实,也对全社会养老服务有所推动,真正让老人们安度晚年。  相似文献   

10.
《政策瞭望》2013,(7):54-54
江苏省近期出台了新规定,2013年省财政计划列支"以奖代补"资金1.2亿元,力推五大养老服务项目建设,将惠及全省1424万老年人。今年重点推进的五大养老服务项目是:新建200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满足健康老人居家养老的共性化需求;创建250个省级示范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档升级:  相似文献   

11.
宋言奇 《传承》2012,(17):96-96
近年来,政府将居家养老作为主要的养老方式予以推进,并制定了相关扶持政策。但当前,我国大多数居家养老布局较为分散,存在一定弊端。我国的机构养老也由于成本与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原因,难以被老年人普遍接受。因此,应适时推进"集中型"居家养老的发展,即把老年人适度集中起来开展居家养老。  相似文献   

12.
《小康》2016,(11)
正"2016中国居住小康指数"调查显示,71.5%的受访者对"以房养老"拥有认知",以房养老"这一新概念牵动了很多老年人及其家人的心,但能否真的打动他们,依旧是一个疑问"一个月有近两万元的养老金,房子还能一直住下去,这比租出去还划算。"今年70岁的北京老人李明珠在自己居住的小区楼下参与老年活动时,和自己的邻居们说道。李明珠是新华通讯社的退休老干部,在这一片新华社员工的家属区,她是老人群体里对理财、保险、金融类产品消息最灵通的一位。  相似文献   

13.
柯玲 《北京观察》2011,(12):52-52
做好老龄工作,不仅应关注老年人的物质需求,而且应关注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即"文化养老"问题。当前北京市"文化养老"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服务老人的社区文化设施较少、老年活动班的硬件条件和师资有所欠缺、活动地点较小等。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口老龄化压力的增大和传统家庭养老服务功能的日益弱化,养老问题在传统养老体制和养老模式中日益显得矛盾突出,老年人养老服务已经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对社会福利和社区照料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养老职能将更多地依赖于社会,依赖于社区为老服务的开展,由此产生的社会化居家养老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5.
秦锐超 《前沿》2014,(7):92-96
“以房养老”制度对缓解社会养老压力和家庭养老压力、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在我国加快步人老龄化社会,养老金缺口逐年加大的背景下,“以房养老”制度值得尝试。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各试点出现的问题,比较和借鉴外国模式的经验,从业务主体、抵押客体以及承办业务机构三个方面的权利保障以及业务监管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当前,随着人口老龄化压力的增大和传统家庭养老服务功能的日益弱化,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对社会福利和照料服务的需要不断增加,养老将更多地依赖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和社会养老服务的开展,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7.
章娅 《乡音》2011,(3):39-40
〔开场白〕老有所养,不仅是中国人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境界,而且也是一个和谐、健康与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的养老方式是反哺式的,而国外是接力式的。随着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陆续进入婚育年龄,一对夫妇要同时赡养4位甚至更多的老人,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家庭养老格局正在受到挑战,"积极养老"在一些城市得到大力提倡。  相似文献   

18.
反向住房抵押贷款是为了使老年人将房屋抵押后仍可以继续居住,以实现养老或者增加老年人收入的模式设计,因涉及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社会影响较大。文章首先阐明了反向住房抵押贷款的概念和特征,分析其法理基础,与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再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分析反向住房抵押贷款制度在我国实行的可行性和障碍,从法律的角度来研究反向住房抵押贷款。  相似文献   

19.
王艳粉 《前沿》2008,(11):77-78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问题,西方发达国家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解决途径——“以房养老”模式。本文探讨了在我国推行“以房养老”模式的现实性与意义,并提出了一些政策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何处养老?     
要么排长队,要么住不起"我78了,今年还行,明年可不好说喽。"尽管还能做简单的家务,但聪聪爷爷已经未雨绸缪,开始考虑将来到哪儿养老。子女工作都忙,孙女面临中考,未来的日子他们一定是忙上加忙,"指望子女养老?不现实,他们有心无力。"老人家的未雨绸缪并非杞人忧天。当前421结构(4个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的家庭越来越多,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力不从心,以往老人不愿进入养老机构的心态已经大为改观。今年春节假日期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