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方以定型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发出意思表示,双方当事人间即使没有订约的合意,也会成立契约法上的法律关系。这种法律关系又可称为事实上的契约关系。虽然事实上的契约关系与一般的契约关系在成立要件方面有所差异,但一经成立,二者实质上并无二致,事实上的契约关系也同样适用合同法规范,能产生与合意契约关系相同的法律效果。  相似文献   

2.
曾广东 《特区法坛》2002,(72):12-14
合同亦称契约。传统意义上讲,契约是交换关系及这种关系的载体,体现的是一种综合的互助和同构关系。现代意义上的契约,即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订立的,那么个人意志的表示是合同订立的前提条件,在合同确定的范围内,一切债权债务关系只有依当事人的意志而成立,即法律意义上所称的意思自治。意思自治不仅指当事人有为自己创设权利义务的自由,而且也指有不为自己创设权利义务的自由。意思  相似文献   

3.
论契约精神在刑事诉讼中的引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詹建红 《中外法学》2010,(6):913-927
@@ 从广泛意义上讲,所谓契约,是指以交换为目的所作的某种企划.从法律意义上讲,契约是指由双方意愿一致而产生的相互法律关系的一种约定.[1]在英国和美国,契约常被分解为各个当事人所进行的"约定"或"合意"来说明;而在德国和法国,"意思自治"则一直是契约理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张文裕 《研究生法学》2004,19(2):101-106
合同为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产物,一个有效的合同必须是双方当事人基于平等地位、自由意志,表示各自的立场而达成意思表示一致而缔结的。只有此种情形下订立的合同,方可拘束双方当事人,这是合同自由(contractual freedom)原则之当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法官在解释有争议合同条款时 ,是以“合理第三人”为标准的客观解释而得出的意思 ,如果这种意思被当事人所接受 ,也可以说是当事人的新的意思。也可能以“合理第三人”为标准而得出的意思因异于双方意思不被双方当事人所接受 ,但双方当事人又不愿意因错误而撤销合同 ,即愿意保持原来合同的有效性 ,法官就只能依被解释出的意思进行裁判。在法官对合同进行补充解释中 ,当事人因未约定缺漏内容 ,根本无所谓合意。因此 ,在补充解释中 ,如果说是当事人的意思 ,就显得更加牵强。在这种时候 ,当事人承担了一种根本不是源于其约定的权利义务 ,在这里已经从实际上消灭了当事人自治 ,而代之以以裁判为目的的“规范性意思”。那么 ,如果这种解释已经完全背离了当事人的意志 ,应当通过撤销制度来维护意思自治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6.
邵方 《法学评论》2022,(4):184-196
中国古代法律对契约采取“有限介入”原则,充分保障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有效落实,西夏法律同样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模式。西夏法典《天盛律令》在保证契约立约双方当事人合意的基础上,对交易原则、违约情状、责任承担等方面进行宏观规制,而民间私契对于双方认可的违约内容再做出具体约定,形成了有效的契约保障体系。西夏不同类型契约的违约条款,在考虑交易方式不同所带来的差异问题外,总体呈现出较为一致的程式,也说明西夏契约的发展已达到一个较高的阶段。  相似文献   

7.
一、要约的定义按照大陆法系,合同被定义为当事人的"合意",而在英美法系,合同刚被定义为"许诺"。要约为"以一定契约之成立为目的之确定的意思表示"或"是当事人一方向另一方提出合同条件,希望另一方接受的意思表示",这是大陆法的定义,而英美法则将要约视为当事人所作的一种允诺。如,"要约,实际上是要约人做什么事或不做什么事的一种许诺"。以"许诺"为要约下定义是不奇怪的,"许诺"或(诺言)(Promise)是英美合同法理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基本上是合同的同义语,如"合同是由法律强制履行的一个或一系列的诺言"、美国的(合同法…  相似文献   

8.
口头证据规则,是合同法和民事证据法中的一项重要而具体的证据适用规则,是指案件内有作成文书的合同、契据、遗嘱、担保等其他较为重要的文书时,法律不允许当事人一方以口头证据否定、限制、增加该文书在法律上的效力,除非当事人可以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以新的书面合意变更或废除该书面合同等,否则,该文书具有绝对的证据力,任何证据不得否定或推翻它。即“当双方已合意订立书面契约后,契约内容之解释,须以契约内文字为准,对于任何书面契约订立前或同时之口头证据,或其他订约过程中之书面证据,凡与契约内容有所抵触或变更者,均…  相似文献   

9.
当事人意思自治与现代仲裁法江伟一、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是在国际私法上关于合同法律适用的理论中提出的,但它的意义绝不止于国际私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事人的意思自治显得更为重要。这一原则与契约自由有着天然的联系,它字于契约自由的产生,但...  相似文献   

10.
证明模式与诉讼模式相辅相成,诉讼模式的转型必然引起证明模式的变革。随着体现控辩双方合作、协商与合意的合作型刑事诉讼模式成为一种独立的制度形态,刑事证明模式也相应地呈现出契约取向。合作型刑事诉讼模式下的合意证明模式与对抗型刑事诉讼模式下的分立证明模式在证明路径上存在较大差异。合意证明模式充分体现了尊重当事人诉讼主体地位以及意思自治的当事人主义诉讼构造的精神,实现了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1.
析合同概念的法律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同这一概念早在二千年以前我国周代就出现了。但在当时,合同这一概念并没有被广泛地运用。合同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并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在旧中国,商品交换已经比较频繁,但合同这一概念仍然未被广泛地使用。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大量运用契约这一概念。这是因为当时流行着一种理论:契约当事人之间的意思表示是对立的,而合同当事人之间的意思表示则是并行的。所谓对立的意思表示是指当事人之间目的不同的一种意思表示。比如,租赁房屋合同,出租人的目的是为了取得租金,而承租人的目的是为了在一定期限内取得房屋的使用权。所谓并行的意思表示是指当事人之间目的相同的一种意思表示。比如,合资开办一个企业的合同,当事人双方的目的都是为了开办一个企业。在  相似文献   

12.
浅析国际定期航班运输合同的特征董宏柳芳合同就是合意加债。为了从逻辑上统一说明根据当事人意思表示而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终止行为的一般概念,《法国民法典》以合意作为科学地认识合同概念内涵的逻辑起点。《德国民法典》更将民事交往中体现主体意志的诸行为予以抽...  相似文献   

13.
一合同效力根源理论合同是实现意思自治的利器,其一经成立即在当事人间产生相当于法律的约束力。《法国民法典》第1134条明文规定:“依法成立的契约,对缔结该契约的人,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我国《合同法》第8条亦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拘束力。”在当今社会  相似文献   

14.
对于通常由夫妻间订立的共同遗嘱究竟应该如何认定,国外立法各树旗帜,我国继承法未作明确规定,而理论界和司法实践都持肯定态度。其主要理由是夫妻间订立共同遗嘱有利于财产所有人意志的自由体现。笔者认为,共同遗嘱这种遗嘱形式不仅在理论上背离民法学原理,且在实践中弊多利少,隐患很大,故不宜提倡。民法学原理告诉我们,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主要条件之一,是体现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而不同的民事行为对当事人意思表示的方式要求各有不同。在合同行为中,双方意思表示不仅要真买,而且要求合意。而对遗嘱行为,法律所强调保护的,是遗嘱人单方真实意志的自由体现。道理很简单,因为遗嘱是财产所有人在生前对自己财产所作的预先  相似文献   

15.
撤诉契约是当事人双方所达成的由原告向法院撤回正在进行之诉以终结诉讼程序之合意。撤诉契约是一种诉讼行为,其对当事人及人民法院均有拘束力。到目前为止,我国对于违反撤诉契约的行为缺乏必要的救济机制,而从彻底解决纠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层面看,我国有必要在民事诉讼法中对违反撤诉契约的行为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制。  相似文献   

16.
意思自治原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合同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意思自治又叫合同自愿或契约自由原则,就是指在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当事人享有充分的合同自由,合同能完全体现当事人自己的意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涉。《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下称合同法)第四条规定:“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该条即是意思自治原则的条文化。   意思自治原则包罗的内容广泛,并且贯穿于合同法始终。意思自治原则的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任意性规范赋予当事人…  相似文献   

17.
张艳 《现代法学》2014,(2):73-79
随着时代前进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一些新的契约现象用传统的契约法理论难以解释。针对意思自治理论的局限性,麦克尼尔、内田贵等学者提出关系契约理论,指出契约关系相对于当事人合意的独立价值和作用,成为契约法学上新兴学说。关系契约理论提出并强调了"关系"这个长期为人们所忽视的契约要素,指出契约作为特定结合关系,其"关系"本身有其特定价值和规范导引作用。关系契约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契约理论的人文价值观,强调当事人基于契约关系合作互惠和平衡利益的价值导向,该理论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和理论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8.
一、建设工程领域"黑白合同"的概念和效力分析"黑白合同"又称"阴阳合同",它本身并不是法律术语,而是对一种社会现象的概括,尤指交易过程中,双方当事人为达到某种目的,针对同一标的,共同形成两种不同的意思表示。既然是两种不同的意思表示,则必然是一种属于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另一种不属于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按照民法的基本原理,只有符合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的合同,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而当事人通过虚伪表示形成的合意,在当事人之间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①那么究竟是  相似文献   

19.
论预约     
庞德说过“我们正在开始越来越多的根据……根据过程……来进行考虑,而不是根据法律……根据一套被陈述的经验或安排的制度……来进行考虑”。因此,虽然有新合同法的调整和规范,笔者仍然锲而不舍地关注合同,关注合同订立的过程。从古代契约论发展到当代的新契约论,人们也意识到“仅仅通过合意这一范畴并不能适当地把握当事人之间的契约关系的整体结构”。在当事人合意之前,必定有一段缔约的程序,这段程序在简单、即时的合同中瞬间即逝而不可能表现出它的价值,但随着社会活动内容的复杂化,各种繁琐、长期或阶段性的合同不断涌现,这时这段缔约的程序的价值突现出来,发现其中有一种被人们统称为“预约”的东西,它成为居于最初谈判和最后协议间的阶段性中途小站,成为谈判当事人不希望迅速达成最后协议时自由分配其谈判风险的工具。  相似文献   

20.
一、突破合同相对性的国外经验合同相对性在整个合同法理论仍至私法理论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一,合同相对性是合同自由原则得以产生的内在基础和前提,贯彻意思自治、契约自由的私法精神的必然体现。在合同范围内,一切债权债务关系只有依当事人的意志而成立时,才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