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亚飞 《世纪桥》2011,(1):89-90
1923年中国民党亟须进行改组,鲍罗廷作为苏联任命为孙中山的首席政治顾问对国民党改组的顺利完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他通过对孙中山施加影响,积极发挥共产党作用并指导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有效地推动了国民党的改组工作。  相似文献   

2.
黄埔“陆军军官学枝”是中国现代第一所革命的军政学校,因校址设于广州黄埔,故通称“黄埔军校”。 1918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孙中山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提出“愿中俄两党团结、共 同斗争”1921年又再次向苏联表达了要“以俄为师”的愿望。在共产党人李大钊的帮助下,1921 年12月孙中山在桂林秘密会晤了共产国际派来的代表马林。会谈中,马林不但向孙中山介绍了 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且对中国革命提出了改组国民党、国共合作和建立军官学校的三点建 议,孙中山欣然接受。 1923年8月,孙中山派出以蒋介石、张太雷等4人组成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党 务和军事,学习创办军校的经验。10月又委派廖仲恺和李大钊等5人为国民党改组委员,加快了 改组国民党和筹办军校的步伐。不久,又在国民党中央通过了组织军官学校的决议。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期间,孙中山下令成立了“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任命蒋介石 为筹委会委员长,同时指定以广州黄埔岛上的旧水师学堂和陆军小学的旧址为校址。2月6日,又  相似文献   

3.
"陈炯明叛变"使孙中山遭遇了政治生涯中的又一次失败,孙中山处于一生中最低潮的时期,由于列宁对孙中山革命精神的赞赏,以及苏俄在十月革命后面临国内国外反对势力包围、封锁的严峻局势,使得孙中山成为苏俄寻找中的盟友。由此,孙中山和共产国际建立了联系,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孙中山改组了国民党,扩充了军队,实现了国共合作,对国民党自身以及与共产党的关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是共产国际贯彻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理论和实施"东方战略"的必然结果。 共产国际通过多种渠道同孙中山国民党建立了合作关系。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沟通国共两党合作关系中发挥 了桥梁作用。共产国际采取一系列实际步骤帮助改组国民党并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一、共产国际放弃了中共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共产国际重视国民党,轻视共产党。对中国资产阶级、国民党和蒋介石、汪精卫、冯玉祥等的革命性估计过高,而对中国工人阶级、农民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作用估计不足,实质是反对中共对革命的领导。 共产国际要求中共帮助国民党“成功一个民众党”。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来华向孙中山建议:改组国民党,联合社会各阶级,尤其是工农大众;创办军官学校,为建立革命武装打基础;与中国共产党合作。他还说:“中国的真正革命者的首要职务,就是实现国民革命”,因此必须宣传、引导农民、  相似文献   

6.
何香凝是国民党左派的杰出代表,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着重论述何香凝对国共合作所起的积极作用,请史学界同志们批评指正。一在大革命时期,何香凝就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明确的认识,并积极致力于国共合作统一战线事业。首先,积极支持廖仲恺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吸取过去屡次失败的教训,决定对国民党进行改组,并派廖仲恺同李大钊、陈独秀等共产党人一起进行国民党改组工作,何香凝成为廖仲恺的得力助手。何香凝认为,国民党改组,主要在于实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针对一些人反对执行三大政策,何香凝指出:“‘联俄’,最为一般不懂政治动向,不知国际形势的人所反对。‘容共’呢,他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加入南方统一战线,这是与共产国际、苏联的争取和帮助分不开的。共产国际、苏联在推动南方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战略取得成功后,决定在北方推动冯玉祥加入国共统一战线。本文着重在共产国际、苏联和中共中央对争取冯玉祥国民军的可能条件、战略方针以及进行实际工作等方面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8.
1923年,孙中山在苏联顾问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推动下,决意改组国民党。次年1月,国民党召开了有共产党人参加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包括毛泽东、瞿秋白、董必武等在内的一大批  相似文献   

9.
1922年9月,孙中山开始“以俄为师”改组国民党。为了学习俄国的经验,1923年7月,孙中山决定派出“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联考察。代表团于9月2日到达莫斯科,11月29日返回中国。本文所述是代表团的主要活动。  相似文献   

10.
新的革命高潮呼之欲出中共三大后,中国共产党即全力投入到国民党改组工作中,各级党组织积极动员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加入国民党,许多共产党员成为当地国民党改组的主要负责人,对国民党的改组工作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共产国际和苏俄也积极帮助国民党进行改组,1923年10月,鲍罗廷以共产国  相似文献   

11.
杜君 《理论学刊》2007,3(1):105-108
从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目的来看,从国民党的纲领和领导核心集团的阶级属性来看,国民党改组后的性质仍旧是资产阶级政党。从孙中山实行联俄容共政策的实质来看,孙中山仍然是一位资产阶级革命家。  相似文献   

12.
徐光寿 《党史纵览》2003,(11):40-43
1924年至1927年的国共合作,是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行党內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孙中山先生在世时,多次顶住国民党内右派分子对国共党内合作方式的反对,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坚持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完成了对国民党的改组,使之成为中国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战线组织。党内合作建立前后,虽然也曾出现过右派分子的分裂图谋,  相似文献   

13.
正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中国共产党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人在孙中山革命事业遇到挫折之时伸出援助之手,毅然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帮助孙中山完成了思想上的转变,改组了中国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的高涨。孙中山视共产党人为改组国民党的新鲜血液,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以实现两党合作  相似文献   

14.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之前,中国共产党人在共产国际的推动下,参与国民党的改组工作,并加入孙中山第三次在广东建立的革命政权。革命政权下设大本营宣传委员会,陈独秀、谭平山等共产党人领导和主持这一宣传机构。陈独秀等人利用大本营宣传委员会,积极从事出版宣传、慰问演讲、争取学生参加国民革命等工作,试图改变革命政权军事优先的局面。然而,因经济困难和中共内部的分歧,尤其是孙中山的消极态度,使大本营宣传委员会未能"有所作为"。1923年底,孙中山撤销大本营宣传委员会,成立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加速了国共合作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鲍罗廷,1923年9月由苏联政府派遣到中国,是1923-1927年间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和苏联驻中国国民党代表,任孙中山国民政府的首席政治顾问。可以说,鲍罗廷赴华的唯一任务是"全力支持国民党",尤其是扶助蒋介石执政。  相似文献   

16.
李大钊是中共同俄共(布)、共产国际交往较早较多的领导人之一。其重要成果有:最早建立两国马克思主义者之间的联系;成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推动孙中山联俄联共和改组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在共产国际五大会议上阐明中共反帝反军阀的立场;争取帮助冯玉祥国民军转变,策应北伐军胜利会师中原。李大钊同国际友人的交往取得的重要成果,彰显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家才华和革命家本色。  相似文献   

17.
张家康 《湘潮》2012,(6):4-7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和许多共产党员一样,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并以积极的工作态度,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他在国民党中央机关工作了3年,担任过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组织部秘书、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等职。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特别是他晚年在中国共产党、共产国际和苏俄的帮助下,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找到新的革命道路以后,更焕发了昂扬的革命精神和斗争勇气。他坚定地坚持国共合作、反对国民党右派的斗争,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的这种精神和勇气。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政策是在1922年夏陈炯明叛变之后才确定的。在此之前,他虽然同苏俄和共产国际的代表以及中国共产党人有过接触,但还没有下定联俄、联共的决心。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就在共产国际及其代表马林建议下,表示愿与国民党合作,共同反对帝国…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很早就认识到宣传的重要性,并以之促成了辛亥革命的成功。但民国建立后,他把更多精力倾注于军事,无暇顾及宣传。在屡屡受挫后,孙中山终于在苏俄的启发下重新拾起了宣传这一利器。1923年蒋介石率领"孙逸仙代表团"的访苏之行,推动了孙中山对国民党的改组,而改组后的国民党明显加强了宣传工作,很快便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20.
1923年以后,中国革命形势迅速发展。中共确定了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的主张。同年,孙中山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共产党帮助下,改组国民党。1924年创办了共产党参与领导的黄埔军校,建立了革命军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形势迅速发展,国共双方深感革命干部力量不足,要求苏联在原东方大学培训干部的基础上增加培训人数。在这种要求下,苏联于1925年建立了“中山劳动大学”,专门招收中国学生。其目的在于,用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共产主义群众运动的干部,培养中国革命的布尔什维克干部”。第一批学生118人于1925年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