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法制现代化也即法治化、法律发展,它既包括法律制度的现代化和法律精神的现代化,而其关键则在于法律精神的现代化:认真对待人文主义。而在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显然法律精神现代化的基石是也应当是以人为本精神的现代化,这就意味着,在中国法制现代化的终极关怀的维度上,它必须以人为中心,以广大人民的幸福理想生活为核心寻求;而在其现实关切的向度上,它必须体现出以权利本位核心的以人为本关切。  相似文献   

2.
法制的现代化需要社会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但是,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与法制现代化息息相关的现代化的法律意识并未普遍形成,人们心目中仍大量存在着对“清官”和权力的崇拜、对权利和个体的漠视;人们对法律的认识、认同还存在某种程度的缺陷,法律的尺度往往被道德的标准所取代;法律的公平精神和理性责任精神并未深入人心,民主法治精神的培育和建构仍任重而道远。所有这些,  相似文献   

3.
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法律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法制现代化是一个内容丰富、涵盖广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从法制现代化的两大结构看,它既标志着整个社会法律制度的现代化,也标志着整个社会法制观念的现代化;从法制的运行机制看,它既指法律创造过程(立法层面)的现代化,也指法律操作过程(执法层面)和法律实现过程的现代化。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与此密切相关的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主体——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其实质是指人的法制观念的现代化。因此,在法制运行过程中,人是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警察:请尊重公民的私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良沱  章剑 《政法学刊》2004,21(1):52-54
公权与私权,是法制社会权利之两翼。现代法治设计的重要思想就是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和对社会个体权利的保障。树立尊重公民私权的意识和遵守法定程序的观念,是我国人民警察队伍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法制主义和自由权利无疑是近、现代文化的两大特征,早在中世纪之末,近代自然法法学家从其各自的自然法理论出发,探求自由权利和法制主义的联系,法和自由价值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法既是个人自由的保障,也是防止无政府主义的城壁。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正是以追求自由权利为旗帜、以法制主义为武器打倒了封建的王权和否定了封建的神权。在建立资本主义国家和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过程中,自由权利的行使完全纳入资产阶级国家的法体制中,在法学理论中,对个人自由权利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法律权利是法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随着法制现代化的大潮,它被推上历史的前台。其实,如何看待权利问题是每一个严肃的法学研究者和法制建设者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当前,迫切要求我们反省传统的法律权利定义,把它纳入社会的价值体系,予以恰如其分的界定。  相似文献   

7.
十年法制建设的繁荣与发展中,法学研究相当活跃并取得了重大成果,而人们对法的理想化期待与法制建设现实的反差,促使法学界进一步审思,竭力从理论上探索问题的症结及解决的途径,这又为法理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动因。一些法学工作者通过探索和论证得出了自认为唯一正确的结论,即法学应是权利之学,法就是权利,现代法制应以权利为本位,只有坚持“权利本位”才能建设一个合乎理想或至少值得尊重的法律制度,中国法制现代化的步伐才能加快,中国实现法制化才有希望。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8.
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新闻法制走着各自不同的历程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国新闻法制以义务为本位,侧重限制,西方新闻法制以权利为本位,侧重规范,从法律规则的角度讲,中国新闻法律规则属于义务性规则,西方法律规则属于权利性规则。"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是限制的思想根源,"天赋人权"则成为规范的思想武器。限制是基于对后果的防范,规范是基于对过程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权利与权力界──法制现代化的奠基石谢晖考察现代化的进程可以发现,现代化一般在三个系统中展开,即经济现代化、文化──观念现代化和制度现代化。在我国,对前两者的研究较为深入、扎实,但对后者的研究还未深入展开。同时,一种不联系法制而论制度的观念也使制度现代...  相似文献   

10.
法制现代化是时代的要求,法制发展的必然。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中要求各国法制协调统一。小平同志号召:“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正是与时代发展节奏相适应的客观反映。顺应历史时代,促进我国法制现代化已成为当今我国法学界的热门课题,亦应作现实、客观、深人的理论研究,对其内涵和外延笔者浅析如下:一、法制现代化不等于法制西方化对法制现代化问题,有一些人的观点认为:它对于西方国家与非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意义。作为西方法制现代化是主动实现自身法制扩张、发展的过程;而作为非西方国家则是受西方法制的冲击,引…  相似文献   

11.
One proposed way of preserving the link between criminal negligence and blameworthiness is to define criminal negligence in moral terms. On this view, a person can be held criminally responsible for a negligent act if her negligence reflects a deficit of moral concern. Some theorists are convinced that this definition restores the link between negligence and blameworthiness, while others insist that criminal negligence remains suspect. This article contributes to the discussion by applying the work of ethicist Nomy Arpaly to criminal negligence. Although not interested in legal issues herself, Arpaly has a well-developed theory of moral agency that explains moral concern in terms of responsiveness to moral reasons. Introducing her work to the ongoing scholarly debate will be helpful for two reasons. First, while a definition of negligence in terms of moral concern is recognized as one proposed solution to the negligence–blameworthiness problem, authors promoting it have yet to give a systematic account of moral concern and its relation to blame. Borrowing Arpaly's account will help clarify the idea of moral concern so that both proponents and critics of a concern approach to negligence can have a better-defined debate. Second, her theory of blameworthiness is especially suited to defending the blameworthiness of negligent actions, because it does not have recourse to a special quality of choice or self-control that must be active to render conduct blameworthy. To make this second advantage clear,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reliance on choice or self-control problematizes blameworthiness for negligence. Those who wish to defend blameworthiness for negligent acts should base their work on an account of moral agency that does not rely on either choice or self-control to explain when an action is blameworthy.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UCINET软件对在中国知网和国家图书馆中检索到的1217篇文献进行了计量分析,描绘并诠释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图谱,试图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精准契入社会关切提供动力。探讨中发现,目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尚存一些空位,说明该领域仍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和很好的研究前景。在未来的研究中要继续巩固、完善和发展现有的理论成果,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讲好中国国家治理故事、汇聚中国国家治理智慧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法在法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几个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重在探讨中国传统法在现代社会中是否存在着向现代化转折的可能 ,传统法中的一些因子是否可以成为现代法文化发达的动力并丰富现代法文化的内容。笔者认为要论述传统法的现代化问题 ,首先应该对法的现代化标准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要区别法的现代化、法律现代化、法制现代化的不同含义。其次 ,要尽可能客观地阐述传统法的原貌 ,分析传统法产生的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对传统法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笔者的结论是 :中国传统法在现代社会中并没有像有些学者所“预设”的“规律”那样消亡 ,相反传统法在现实中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随处可见。只有了解传统、理解传统 ,才能正确地解释传统、更新传统。因此在法的现代化中 ,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自觉、主动 ,而不是回避或被动地改造传统法。  相似文献   

14.
关注焦点理论是美国刑事司法领域解释量刑差异的主流理论。该理论认为,法官和其他刑事司法系统的决策者在作出量刑决定时有三个关注焦点:罪犯的可谴责性、人身危险性,以及实践中的可操作性。由于法官在量刑时缺乏完整的信息,因此使用"感官速记"把对这三个焦点的关注转化为对性别、年龄、种族等表面信息的关注,导致"类案不同判"。对关注焦点的研究,在理论上有助于理解司法过程中量刑差异的产生原因,在实践中有助于解决量刑不规范的问题。通过介绍美国的关注焦点理论,以及这个理论框架下的实证研究和对关注焦点理论的评论,反思对我国量刑理论和实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韩德明 《法律科学》2006,24(5):3-16
反思性法制现代化的规范基础是商谈政治,法律范式是程序法。中国法制现代化事业应反思西方法制现代化运动轨迹,针对自身社会发展状况,创生一条具有独特个性也切合反思性法制现代化一般要求的合理性道路。  相似文献   

16.
法制现代化的范畴能力是指其反映现实、评价现实、规范现实与指引现实的能力。法制现代化具有较强的范畴能力,但是由于其不尽适当的时间维度、与西方中心主义的过分纠缠、与对立范畴的复杂关系以及宏大叙事的色彩,使这种能力有着一定的改善空间。提升法制现代化的范畴能力,应强调其内部的合理化这个要素,从宏观思辨转向微观论证,以个案的合理性分析来实现具体正义。  相似文献   

17.
对新时期中国法制现代化的理论反思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的法制现代化呈现出若干相互关联的风格或特征,呈现出供给主义、威权主义、精英主义等三个基本特征。供给主义是指由国家通过立法满足现代化过程中社会的制度需求的理论主张和实践,它以“供给创造需求”和“立法为惟一法律”为前设。威权主义是指依靠强大而有权威的政党和政府来领导全体人民进行法制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主张和实践。精英主义是指由政治法律精英在政府之内代表政府或在政府之外协助政府领导和推进法制现代化事业的理论主张和实践。这些特征既构成了中国法制现代化在目前阶段上取得相当大成功的基本经验,同时也是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已展现出来的种种困难和将来所面临的诸多风险的症结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法制现代化的分析工具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法制现代化正在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话语。建构法制现代化的概念分析工具系统 ,是推动这一论题深入发展的基本途径。本文以类型学方法论为参照系 ,探讨了法制现代化分析工具的若干主要方面。首先 ,作者对长期以来盛行的内生式与外发式的范式作了批判性反思 ,认为要从社会的内部机理出发 ,合理地评估外来因素的作用条件及其后果 ,进而正确地把握法制现代化的动因。其次 ,本文借助依附与自主的概念工具 ,分析了不同国家在全球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位置变化及其复杂性 ,指出发展中国家要保持法律发展的自主性 ,防止边缘化或依附发展。最后 ,作者对国家与社会的二分架构及其在法制现代化研究中的运用作了初步的探讨 ,揭示了法制现代化模式多样性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李若菊 《政法学刊》2007,24(6):102-104
社会热点问题是复杂的社会问题,也是新形势下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公安机关是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部门,只有密切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把握社会热点问题与社会稳定的关联性,明确社会热点问题预警工作的重要性,落实社会热点问题预警的各项工作措施,才能有效完成维护社会稳定、保卫和谐社会建设战略目标实现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20.
魏建国 《北方法学》2011,5(5):28-40
现代化进程中的治道问题研究一直是学界的热点,不过,以宪政有无为线索的考察与比较研究还不是很多。事实证明,宪政是制度中的重中之重,而一旦出现宪政缺失,它对社会治道的消极影响远非一般制度能比。由此也决定了在研究现代化进程中的治道问题时,宪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线索。通过考察近代法、英、美三国现代化进程中宪政的有无及其治道影响,以及当下世界各国宪政的复兴及其所引发的治道变革,可以发现宪政之于人类制度文明、之于人类现代化进程中良治的实现有着不可替代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