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如何借鉴西方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赵锋在由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经验,是很有意义的。在这一问题上,理论和实践中仍然存在两个方面的错误倾向:一是对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盲目崇拜,食洋不化,脱...  相似文献   

2.
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异同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是政府干预经济常用的两种手段,但是二者却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在管理对象、管理目标、管理方式、管理工具等方面存在差异.明确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关系,不仅是经济理论研究的任务,而且对规范政府政策、规范政府行为和政府有效地履行经济职能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概述了马克思主义宏观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宏观经济理论的特点在于应用总量分析和均衡分析方法,强调总量均衡和结构均衡。然后结合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提出了必须保持总量和结构的均衡。通过收入政策调节居民收入差距刺激消费。  相似文献   

4.
本文概述了马克思主义宏观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宏观经济理论的特点在于应用总量分析和均衡分析方法,强调总量均衡和结构均衡.然后结合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提出了必须保持总量和结构的均衡.通过收入政策调节居民收入差距刺激消费.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理论特点的角度,对马克思的宏观经济理论进行了探讨。指出,马克思的宏观经济理论与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相比,其特点主要是:重视对制度因素的分析;以微观经济理论为基础和出发点;对唯物辩证法和抽象法的运用贯彻始终;理论结构的开放型、大容量等等。作者认为,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的这些特点,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东西。在宏观调控的具体操作中应该体现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的特点,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制度因素发挥积极的有效的作用,协调好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关系,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在宏观经济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上,要重视基础性理论研究,要注重和发挥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的优势和特长,吸收借鉴其他理论合理有益的成分,建立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要求的宏观经济理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重新考察金融全球化对金融开放国家宏观经济稳定的真实作用.从理论上来说,金融全球化能通过一系列积极作用渠道降低金融开放国家内部宏观经济波动幅度.然而经验研究对此并没有达成一致性意见.文章认为理论与经验研究中出现的这种背离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一是衡量金融全球化程度的变量具有内生性特点,从而导致实证分析结果产生偏差.而采用金融地理学分析范式能有效地克服这一缺陷,其经验研究与理论预测高度吻合.二是金融全球化对宏观经济的稳定作用更多是间接的和非线性的,金融全球化能否有效地降低宏观经济波动取决于国内金融发展水平、经济规模与结构以及冲击的来源或性质等诸多因素.  相似文献   

7.
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保持宏观总量平衡,经济结构合理,引导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保证宏观经济正常运行,其中一个重要的职能和重要内容就是——监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管理的监督包括:经济监督——国家政府综合经济部门,为保证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依据有关法令、计划、政策及制度规定,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的全面监督。行政监督——政府专门的行政监督机构依据国家的法令、法…  相似文献   

8.
《新长征》1997,(5)
1997:我国宏观经济取向的十个基本趋势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在《中国改革》1997年第3期上发表文章指出,今年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将呈如下十个基本取向:1.继续采取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控制经济的增长速度,防止经济出现过热以及物价大幅度反弹的局面。2...  相似文献   

9.
王健  谭琦 《前线》2011,(2):40-41
今年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着较为复杂的局面。首先是宏观经济高位较快增长,其次是经济结构调整任务繁重,最后是通货膨胀的压力不断加大。需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采取积极稳健、审慎灵活的宏观调控政策,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相似文献   

10.
《前线》2017,(2)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思想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其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主要理论来源,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基本实践依据,系统布局中国经济转型是关键任务,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是核心环节,新发展理念是主要内容。宏观经济思想具有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开放性与独立性相统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坚定立场和尊重经济规律的科学性相统一的理论特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宏观经济思想的具体实践和贯彻形式。  相似文献   

11.
宏观经济总量高速增长“八五”时期,宏观经济总量即国内生产总值,在规模上增长达到了历史最大,在速度上增长为历史最高。这一时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时期。据初步测算,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达53045亿元,“八五”累计国内生产总值将达179612亿元...  相似文献   

12.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资本论》中的宏观经济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增长理论、国民收入分配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等,并将其与《通论》中的宏观经济理论相比较,从理论意义角度看,通过比较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和凯恩斯在宏观经济方面的学术思想,以便在进一步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同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就现实意义而言,通过比较可以深入发掘《资本论》和《通论》当中有利于宏观经济决策的思想成分,以便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加以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3.
2011年至2012年连续两年宏观经济运行态势表明,我国经济因最终需求不足,而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个调整型增长期。经济增长率的调整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是短期现象,而是中期趋势。预计2013年宏观经济将呈现"增长放慢、结构调整加快"的新型发展特征。宏观经济政策应主要围绕着调结构、转方式、保民生而展开,放弃过去的增长优先、投资优先、房地产优先政策。  相似文献   

14.
《北京支部生活》2007,(9):20-2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卢中原,在报告中运用大量有说服力的数据,深入阐述了当前国内经济形势的六大特点、经济发展存在的六大问题以及2007年经济走势和政策取向,并就企业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的具体思路进行了论述。报告指出,判断宏观经济是否过热,长期可以看现实增长率是否超过潜在增长率,短期可以看物价总水平和商品供求总格局。  相似文献   

15.
西方资产阶级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的生产均衡理论,曾经在缓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方面发生过一定的效力。于是,我们国家的经济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凯恩斯的这种理论可以用作我国经济发展的“刺激剂”。但前些年盲目搬用的结果,却助长了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势头,以至吃了大亏。面对这种情况,需要人们客观正确地认识凯恩斯的生产均衡理论与社会主义国家调节经济的关系,或者说,需要人们客观、正确地认识凯恩斯的生产均衡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年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2年经济工作提出新要求:“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湖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科学把握“保稳”和“求进”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7.
概览国内学者的理论著述,莫不认为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为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并且,这一说法(或称学说)为党和国家的多次决议所认同。但笔者认为,“三手段论”有其理论和逻辑上的缺陷,宏观调控中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同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并行的“经济手段”。 一、从历史发展看,“经济手段”提法缺乏确定性 纵观10多年来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是“二手段论”时期,其二是“三手段论”时期。  相似文献   

18.
汪同三指出,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应做好四方面工作,以争取在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实现国民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 首要是在发展中抑制通货紧缩趋势。其一是国企改革的深入、防止财政状况的恶化、开发大西部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挑战,都需要保持宏观经济适度快速的增长速度作为基础;其二是积极地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二是充分发挥财政货币政策作用,全面拉动社会投资需求。这  相似文献   

19.
我国经济已企稳回升,而且回升的趋势越来越明朗,但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格局还不平衡,过程还有不确定性。因此,准确判断当前的宏观经济走势,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政策,是保证我国经济实现持续平稳快速发展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论宏观经济的重与好--对宏观经济极限规模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勇 《探索》2005,(1):71-75
由于存在资源要素的瓶颈限制,宏观经济规模不可能无限扩张,必然存在着极限规模。本文通过对古典经济有关宏观经济极限规模观点的总结,分析“乐观学派”论证的有效性前提,证明:宏观经济在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后,不可能变得更大,但可以变得更好。同时从理论上说明了更重的经济与更好的经济的本质区别,以及如何发展更好的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