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开平转型     
肖黎明  宋华安  张弛  王磊磊 《法人》2009,(9):38-41,44
区域经济的崛起对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牵引和示范作用,从珠三角经济圈到长三角经济圈,众多块状经济不断以各自的优势引导区域实体经济发展。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环渤海已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引擎”,唐山市正处于这个引擎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彭红梅  李霞 《政府法制》2013,(13):57-57
中共太原市小店区非公工委始终坚持按照“无组织抓组建,有组织抓规范,已规范抓创新”的工作思路,把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扩大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作为党建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探索推行“网格建党、区域统筹”工作模式,以“区域不变”应对“企业和党员数量阶段性万变”,在实现全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全覆盖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双覆盖”的工作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3.
宋云博 《时代法学》2010,8(4):99-105
在全球经济自由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冲破经济的藩篱,推动现有形式各异的自由贸易区向着综合性自由贸易区方向发展已成当今世界各国或地区发展经济与自由贸易的重要思路与途径。结合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和“台海经济圈”等区域经济的发展,中部的崛起、西部的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等问题,对内国综合自由贸易区的构建与立法原则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以占全国约1%的土地和6%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20%的国内生产总值和23%的中央财政收入。这一近期反复被引用的数据,意在向世界宣告中国有能力、有条件承办世界博览会。事实上,“长三角”的这种能力将因为获得世博会的承办权而倍增,前提是以承办世博会为整合的突破口,形成“长三角”经济实力的“核聚变”。  相似文献   

5.
与发达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市场推动模式不同,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政府管理是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长三角一体化的迅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推动,同时,长三角区域性公共物品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主要源于政府管理上的原因。通过完善政府管理来促进长三角区域性公共物品的一体化,关键在于要加快政府机构创新,实现政府职能转换,寻求政府管理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良好的切入机制。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的经济新常态下,经济转型与经济创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经济转型与经济创新对经济法理论与实践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面对经济转型和经济创新中新情况与新问题的挑战,经济法必须在理论与实践层面进行有效回应.经济法具有“刚”与“柔”两个属性,通过对经济法相关理论的分析和现实生活中具体实例的验证可以发现,经济法的“刚柔并济”的差异性适用理论能够较好地回应经济转型与经济创新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构建经济法的“刚柔并济”的差异性适用长效机制需要从理论体系、立法层面、执法层面和司法层面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王猛 《法律与生活》2010,(19):19-20
在我国“民工荒”的背景下,一些东南亚国家平民通过各种地下途径,进入我国非法就业。记者调查发现,继珠三角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或将成“洋黑工”的掘金首选地。  相似文献   

8.
宋华安 《法人》2010,(1):24-25
中国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靠什么——是投资还是消费?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 在《新世纪周刊》成立20周年庆典间举办的“2009首届新世纪论坛”上,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试图对以上问题作出回答,并相信——以“发展方式转型为主线”的发展模式将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城市化将是这个转型中的动力和亮点。  相似文献   

9.
论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职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根本问题仍在于实现政府职能的真正转变,而不在于行政组织和行政区划领域的变革。理由有二:一是行政管理的科层制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怎样变革,行政管理的责任边界总是存在的;二是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所遇到的困境正是以政府的特定职能为基础的。而与经济一体化相适应的政府职能的重心则在于:第一,强化政府的区域公共政策功能;第二,从发展战略意义上积极推动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公民与法治》2012,(17):56-56,F0003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位于中国华北和东北两大经济区的接合部,是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国经济最活跃、最具发展潜力的环渤海经济区中心地带,素有“京津后花园”的美誉。  相似文献   

11.
郑派 《法制与社会》2011,(24):149-150
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近年来长三角海域环境的总体恶化已然成为其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本文在论证长三角海域进行区域环境管理立法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之基础上,依托现有制度并借鉴国外经验,探讨长三角海域区域环境管理的立法方式与制度构想,为其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河曲县国税局、地税局以组织收入、征收管理、纳税服务、政策落实为重心,做到“三个并重”,助推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与台湾一水相隔,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为福建监狱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福建省监狱系统在保证罪犯改造质量的前提下,沉着应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积极谋划,着力立足于“围绕提高改造质量,借助地域优势,做强监狱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努力实施区域特色经济带动战略、品牌发展带动战略、产业产品结构优化调整战略、技术进步战略、企业管理创新战略、劳动评估准入战略等“六大”子战略,有利于推动监狱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监狱企业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4.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自2004年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以后,中部各省抢抓机遇,加速培育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城镇群或经济圈,我省也提出建设“以合肥为中心,六安、巢湖、淮南、桐城五城一体化”的合肥经济圈。  相似文献   

15.
“要坚持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发展的思路,才能不失偏颇。”省十一届人大代表、霍邱县政协副主席、工商联主席于军谈到政府工作报告中坚持转型发展,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内容时.结合霍邱县经济发展状况说:“霍邱作为一个农业大县、铁矿大县,  相似文献   

16.
刚刚过去的牛年,在一系列强有力措施激发下,中国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下实现了令人艳羡的“V”形反转。对于中国经济来讲,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后最为困难的一年,2010年则是十分复杂的一年。在后危机时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成功转型成为中国经济面临的最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许坚 《金陵法律评论》2005,(6):69-73,91
本文在对外资经济贫困化增长理论和描述性模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外资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判断.低技术含量、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的外资经济,已经出现国民所得下降的贫困化增长;资本、技术密集型外资经济虽未出现贫困化增长,但存在外资控制技术、垄断市场的趋势.前者面临的是如何跃出"比较优势陷阱"的问题,主要存在于珠三角地区;后者面临的是如何防范"拉美化陷阱"的问题,主要存在于长三角地区.提高外资经济中的国民所得,实现外资经济增长转型,应选择诱致性转型路径.  相似文献   

18.
长三角区域公共服务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区域整体发展的需要出发,通过协商合作提供区域公共服务。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长三角区域公共服务供给有其特有的逻辑。目前,长三角区域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供给主体方面"合作共赢"意识与"集体行动的逻辑"困境、长三角区域公共服务合作协调机制的缺陷以及区域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单一化等等。区域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变革思路主要有:构建多元化的区域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构建和完善长三角区域公共服务的协商协调机制,以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念为引导,完善区域公共服务利益需求表达机制等。  相似文献   

19.
未来我国区域发展和经济合作的一大趋势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快,大城市圈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武汉作为我国中部地区唯一的特大中心城市,加快建立武汉城市圈是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中央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本文针对武汉城市圈区域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法律障碍和发展难题,尝试从立法制度、财税体制和市场机制等方面入手,就如何建立起一体化的法律平台来积极推进城市圈的发展提出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20.
《检察风云》2014,(20):72-73
青港经济园区,是坐落于上海奉贤青村镇,以输配电、精细化工、机械制造等行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园区。近年来,面对复苏缓慢的经济环境和自身转型发展的双重挑战,园区紧紧围绕"产业强镇、新型城镇、和谐兴镇”的发展目标,大力推进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始终坚持“招商、亲商、扶商、富商”的服务理念,把招商看作是责任,把亲商看作是觉悟,把扶商看作是水平,把富商看作是目标,积极为企业进入园区搭建政策平台和服务平台,不折不扣地落实园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入园企业实行全程代理服务制,以最大的诚意引商,以最优质的服务留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