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状态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刑满释放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客观认识该群体在回复正常社会生活后的 状态,是施以合理处遇的基础。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刑满释放人员在社会生活中是一个矛盾 的统一体。因此,对该群体的认识也应该采取两维性的视角,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两维性表现为弱 势性与风险性的共生与转化。  相似文献   

2.
为让刑满释放人员更好适应社会,降低重新犯罪率,浙江乔司监狱设立全省首个出监分监狱,为即将刑满释放的人员规划职业生涯,提供逼真的"回归生活",引起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社会中,刑满释放人员是兼具弱势性与风险性的特殊社会群体。加强刑满释放人员社会安置工作,不仅有利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顺利进行,而且也是体现人文理念的现代社会之必然要求。建国以来,我国刑释安置就业政策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演变过程,考究刑释安置工作的历史并分析其现状,感觉喜忧参半,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4.
刑满释放人员指违反刑法而被判处剥夺一定期限自由的刑罚,经过刑罚执行期满后恢复自由身份的人员。对即将刑满释放人员进行就业指导,即根据社会职业需要针对他们的特点,引导他们较为恰当地确定职业定向、选择劳动岗位或者转到新的职业领域的社会活动,使得在他们刑满释放后能顺利融入社会,在回归社会后能够获得满足衣食住行基本需求的正当职业,  相似文献   

5.
邪教的社会矫治是指由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监管、劳教等政法机构和社区工作人员及志愿者等各方面的力量运用专业理论和技术,对邪教类违法犯罪人员在审判、服刑、缓刑、刑释或其他社区处遇期间,提供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纠正、生活照顾等,使之消除对立情绪,修正思想及行为模式,适应社会正常生活的工作。邪教的社会矫治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个人、社会、政府三方面力量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6.
钟莹 《广东民政》2010,(11):45-46
社会工作者在专业价值理念的指引下,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技巧为罪犯(或有犯罪危险性的人员)及其家人,在判决前、监禁处遇或社会处遇以及刑释之后,提供专业服务以消除罪犯的犯罪心理、修正其行为模式,完成其再社会化。协助其重返社会生活的一种职业化活动。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对刑事司法行为存在着混淆法律评价与法律处遇的现象。对于欺骗性取证、引诱性取证等有着"相对之恶"的司法行为,这种混淆容易使人们依据司法实践中对这类行为的现实容许而反推其合法性,从而质疑刑事诉讼法第50条的效力。应当在逻辑上严格区分法律评价与法律处遇,同时将程序性制裁只是作为法律处遇可用的手段之一。法律评价与法律处遇两分论有着更强的解释现实的能力,可以为妥当的利益平衡创造理论空间,为刑事诉讼法的合理解释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正GZ0120200011广州市人民政府文件穗府规[2020]11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广州市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工作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司法局反映。2020年7月16日广州市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工作规定第一条为做好刑满释放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预防刑满释放人员重新违法犯  相似文献   

9.
周帼 《求索》2010,(8):145-147
司法公正的法律标准以司法活动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作为其评判标准,从这一标准出发,法官只要按照法定程序,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做出的裁判都是公正的。司法公正的社会标准是社会大众以司法活动是否符合民意作为司法活动的评判标准,侧重于从民俗、常理、伦理道德等角度来评判司法。司法公正的社会标准所表现出来的形式就是广大民众以及社会舆论对法院裁判的态度是赞同还是反对。一个完美的裁判既应符合法律标准,同时也应与一定的社会标准相符合。司法审判实质上是一个利益衡平的过程,为此,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应在遵循法律标准优先于道德标准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衡平相关主体利益,促进司法公正的法律标准和社会标准的共生与契合。  相似文献   

10.
1月18日《华商报》报道,为曾沦为法律严惩对象的“归正人员”从户口簿上抹去污点记录, 是西安市公安局本月开始推出的一项新举措。该局规定,公安机关在办理刑释、解教人员落户时, 户口簿上不会再出现“刑满释放、解除劳教、少管”等字样。  相似文献   

11.
罪犯劳动是现代监狱行刑的重要内容。劳动改造是我国监狱工作的特色。现阶段,罪犯劳动和劳动改造出现新的情况,需要从价值层面来认知罪犯劳动改造的作用,进而找准推进实践的理论与运用技术。准确界定现代监狱劳动改造的内涵,正视现阶段监狱劳动改造价值实现节点,科学确立现代监狱行刑劳动目标和劳动改造目的实现方式,建立现代罪犯劳动改造范式,构建现代监狱罪犯劳动改造内容,科学分配罪犯劳动效益,在政治改造的统领下,积极实现劳动改造被赋予的新时代的新内容和新价值。  相似文献   

12.
"南京饿死女童事件"引发人们对我国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权利保护法律制度的反思。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不仅需要物质层面的救助,更需要法律制度给予的人权保障。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权利保护法律制度应以"儿童利益最大原则"作为理论基础,架构国家监护机制,并借助于PPP模式来探寻应然的保护路径,以期使我国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得到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3.
监狱罪犯离监探亲是法律规定的一项有利于监狱罪犯再社会化的刑事政策,专门系统地探讨这个问题具有重要价值。现行离监狱探亲制度在《监狱法》、司法部规定和监狱实践三个层面均面临诸多问题,因此,在对策方面,基于对监狱离监探亲决定权的行政执法权属性分析,从法律上赋予罪犯法定离监探亲权,要从《监狱法》及司法部的规定上加以完善,还要解决监狱办理上面临的实际困难,以促使这项制度得到常态化落实,促进罪犯改造和再社会化。  相似文献   

14.
CHEN  CHUN'AN 《人权》2010,(4):34-35
Gao Pingyuan has seen new hopes of a new life after serving his terms for 12 years at the Yudong Prison in central China's Henan Province. He got the special class award for his accomplished teaching in prison.  相似文献   

15.
公安监所在押人员群体心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监管心理所研究的对象是在押人员一般心理现象和规律,群体心理则要将在押人员作为群体来研究他们之间的群体活动(行为)和情感以及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比较关注的是对在押人员一般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分析和研究,而对在押人员群体心理的研究较少。研究在押人员群体心理是做好监管工作的基础,是提高监所工作质量和监管工作科学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越狱犯罪的主体是在押的罪犯,由于受到人身自由的限制,受到家庭等其他社会关系的影响,或者因为自身性格特点等原因,一些罪犯不认罪伏法,或无法适应监狱生活等,从而产生逃离监狱的心理。罪犯脱逃既然是一种行为表现,必然受其特定的心理活动支配。因此,根据脱逃犯的个性特点、经验、社会关系等,对其进行心理分析,推测其逃跑的心理路线,准确地对其行为动向予以分析判断,成为追捕逃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服刑人员职业技术教育是保障服刑人员回归社会后的基本生存权的客观需求,是在认真总结反思近年来刑释人员重新犯罪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要通过激发培训动机、优化培训内容、建立弹性教学管理制度、引入社会力量办学、加强政策引导、建立社会联动机制等多种措施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把提高改造质量与实现刑释回归人员的基本权利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刑罚目的为目标,建立起体现“以人为本”要求的现代监狱制度。  相似文献   

18.
德国和中国的监狱受刑人法律地位各有不同的演变。中德法律都通过立法形式对受刑人享有的权利作了明确规定 ,并注意集中的专门规定与各章节具体条款内容的规定相结合 ,而对专门条款都采用重点列举兼概括规定的形式。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是当下全球化时代的中心话语,掌握着当今世界的主导话语权。传统现代性的弊病不断凸显,特别是导致“人”的问题日益严重,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日益增大,需要对传统现代性带来的“现代病”进行揭露、批判和反思,也需要从现代性的角度重新审视当下的服刑人员。时代呼唤人本理念和人的现代化,还给“人”以主体地位。现代化文明监狱也应该调整改造目标.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基础,把服刑人员的现代化作为现代化文明监狱改造工作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20.
讷河监狱服刑人狱内手机诈骗案具备"裸聊"、"约炮"以及"骗财骗色"这些舆论热点因素,一度占据各网络热搜榜首,如今案件虽已处理结束,但我们应该客观分析案件的发生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整顿,同时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监狱的安全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