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钟志勇 《法学论坛》2007,22(5):55-60
最高存储金额限制可以有效控制电子货币网上支付风险,但银行卡中的风险承担问题比较复杂.经济分析、比较研究和法学分析的结论是,我国银行卡风险承担规则应建立在有"责任限制"的无过错责任之上.未获授权使用时持卡人承担的责任应限制在1000元以内,至于超过限额以上的损失由发卡银行承担.  相似文献   

2.
走在大街上,扎在人堆里,人们谈论得比较多的是银行卡的问题,这种说法虽然夸张了点,但其所反映的问题是值得人们思考的。 有时候不禁想问:银行卡,你招谁惹谁了,现今怎么总有人拿你说事儿呢?2004年,对于中国银行卡来说真是一个多事之秋:银行卡收取年费的问题还没有定音,关于银行卡挂失收费的问题却又起争端。挂失收费起讼争 目前,在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银行卡收费的正当性的同时,又一起因挂失银行卡被收费而引发的争议,被诉讼至法院。  相似文献   

3.
案例分析:谁的责任 2013年8月16日23时51分,刘亦然正在山东省昌邑市的家中休息,他的手机突然收到一连串短信通知,显示其银行卡发生了7笔ATM取款交易和1笔ATM转账交易,金额共计52525元.他随即拨打银行客服热线进行挂失并获悉交易发生在江苏省丹阳市.第二天,刘亦然到当地派出所报案并出示了银行卡,到附近银行的ATM机插卡操作时被吞卡.经查,刷卡地距刘亦然住所地约700公里,案发当天24时至次日8时之间无飞机和火车途径此区域.随后,刘亦然将银行告上法庭.  相似文献   

4.
对以实名挂失私自提取自己账户名下他人存款的行为如何认定处理,实际的判决结果各不相同。从法律技术运用层面上厘清案件事实具有的法律关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有效切入点。这些法律关系包括银行卡、折持有人与银行之间的法律关系,非法或不合法使用人与银行卡、折所有人之间的法律关系,非法或不合法使用人与银行之间的法律关系,财产所有权与财物占有状态之间的关系以及银行卡、折内的钱款所有权与占有状态的归属问题与相互关系。以实名挂失私自提取自己账户名下他人存款的行为既不能认定盗窃罪,也不能构成诈骗罪。在符合法律规定的特定条件下,只能构成侵占罪。  相似文献   

5.
<正>一、基本案情2019年下半年,陈某、丁某结伙,在怀疑师某在境外从事赌博、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的情况下,仍将陈某本人办理的多套银行卡材料,以300元一套的价格出售给师某。经查,上述银行卡被境外诈骗分子用于诈骗活动,诈骗流水金额共计50余万元。陈某发现上述银行卡内有资金进出的情况后,便与丁某商议,意图通过挂失方式共同非法取得上述钱款。2019年9月9日、2020年7月31日,陈某发现其出售给网络诈骗团伙的该张中信银行卡内分别转入人民币1万元、2万元,遂将上述银行卡挂失,  相似文献   

6.
私人密码在电子商务中的法律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私人密码在电子商务中是一个关键性的系统控制要素,其技术性和法律性应当受到同等的重视。私人密码具有私有性、唯一性和秘密性特点。应当设立私人密码一经使用即认为其进行了交易并应承担相应责任的原则,但应以软件密级程度过低、及时挂失或者系统遭黑客攻击为例外。在特定情形下,应适用公平责任。  相似文献   

7.
【裁判摘要】 行为人将银行卡出租给他人使用,租用人更改银行卡密码后,因使用不慎,银行卡被ATM机吞掉。行为人出于非法占有的目的。利用租用人请求其帮助取卡之机,在租用人掌握密码并实际占有、控制银行卡内存款的情况下,通过挂失、补卡等手段将银行卡内租用人的存款取出并占为己有,其行为属于秘密窃取他人财物。应以盗窃罪定罪处罚。  相似文献   

8.
张大治  周斌 《中国公证》2006,(12):51-53
单位印鉴主要有公章、业务章、合同章、财务章、发票专用章以及法定代表人印章等。在法律上,企业盖章后代表企业法人对该文件内容、合同及业务合约等的确认,企业将因此而承担今后可能产生的民事责任。单位印鉴是银行鉴别企业支款凭证是否合法有效的重要依据,企业的资金能否安全有效、快捷地运行与企业预留在银行印鉴的正确使用与否有直接的关系。预留印鉴的管理是商业银行日常经营活动中一项较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如商业银行未对预留印鉴进行规范化管理,将会在业务操作中面临一定的风险。考虑到在具体工作中预留印鉴的挂失及变更业务较易出现风险点,并可能导致银行最终承担相应责任,本文专门就预留印鉴挂失、变更业务中存在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笔者的一些建言。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商业银行包括信用卡在内的银行卡业务发展迅速,刷卡消费亦成为众多消费者的消费方式,纠纷亦随之增多。北京市西城区法院在2011年受理的银行卡纠纷案件中,有50余件涉及银行卡被盗刷。这些案件包括银行起诉申领人要求偿还信用卡欠款,申领人起诉商户或银行要求赔偿损失,以及银行起诉盗刷信用卡者要求返还财产等。被盗刷银行卡的损失应由谁买单?有人认为申领人保管不善应承担责任,有人认为商家审查不严应该负责,有人认为银行未尽安全保障义务应承担相应后果,可谓众说纷纭。西城区法院调研发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银行卡被盗刷还是由申领人买单,纵使商户或银行承担相应责任,追讨之路亦耗时耗力。  相似文献   

10.
【裁判要旨】电话银行已成为一种普遍、快捷的金融交易方式,而密码在电话银行交易中具有重要的法律地位和作用。密码的使用表明银行对交易者身份的鉴别以及对交易内容的确认,从而起到电子签名的功能。银行通过电话方式在审查核对储户密码以及储户在办理银行卡时预留的各种信息准确无误后,可以为储户的银行卡开通、实施新增服务功能,对储户由此而产生的损失不承担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电子信息的飞速发展,银行卡得以广泛应用。银行卡的使用确实给人们带来了便捷,但不时出现的"克隆银行卡"案件则令人忧心。不法分子将他人的银行卡非法复制并盗用,随之引发的储蓄存款合同纠纷案件让人深思。然而在各地的案件中对于相同或者相类似的案件在责任认定、责任承担主体、银行和储户之间的利益分配上均有争议,各地法院的裁判结果各不相同,在法律制度和理论层面上也没有统一一致的意见,所以笔者拟对这类案件的民事责任方面做些浅析。  相似文献   

12.
在“克隆卡”等银行卡欺诈案件中,美国适用“50美元规则”对消费者责任进行限制,尽管有一定合理性但仍存在缺陷。我国没有统一“克隆卡”纠纷案件的责任分配方式。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不利于保护金融消费者,因此商业银行没有动力改进银行卡技术提高交易安全。在“王永胜诉中国银行储蓄存款合同纠纷案”中,法院将资金损失责任交由发卡行承担。但是,仍应从立法层面尽快明确银行和持卡人的责任分配,建立消费者责任保护限制机制。  相似文献   

13.
信用卡挂失前被冒用的民事责任在我国相关立法中尚不明确,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各地法院对类似案件的判决结果也差异较大。本文通过对信用卡冒用责任的比较法分析及理论探讨,对信用卡挂失前被冒用的责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依照商业银行法第六条的规定,商业银行应当对利用自助银行和 ATM 机实施的各种犯罪承担防范责任。犯罪分子以在自助银行门禁系统上安装盗码器的方法,窃取储户的银行卡信息和密码造成储户损失的,如储户无过错,商业银行应承担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15.
“将身份证借给他人办理银行卡,后挂失并侵吞卡内钱款”的行为应如何定性,这一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存有较大分歧。本文从犯罪构成要件入手,对可能涉及的盗窃、诈骗、侵占、无罪四种观点,进行了逐一深刻剖析、论证。  相似文献   

16.
手机卡被人冒名补办,导致银行账户内的钱款被人从网银转走.移动用户以运营商未尽审核义务,具有过错等为由,要求运营商赔偿因其手机卡被冒名补办致银行卡遭盗刷造成的损失.而运营商则以客户对自身身份信息及手机服务密码保存不善,过错在客户自身为由,拒绝承担赔偿责任.那么,因手机卡被冒名补办,银行卡遭盗刷损失应当谁来担责?  相似文献   

17.
【裁判要旨】银行卡收单机构利用外包服务拓展市场时,外包服务机构未尽到对特约商户资质审查义务的,在收单机构自身存在审核不严的情况下,应减轻违约方的赔偿责任,具体责任承担及比例可参考外包业务的合法性、责任主体的替代性、损害发生的可控性、责任减轻的有限性等因素确定。  相似文献   

18.
方菲  郭建禾  李丹 《方圆》2021,(1):18-21
懵懂仓皇间,在校学生郭小钟被一伙十几个人拥簇着带到了一家宾馆,在一个房间里一关就是十几天.之前,他只是挂失了自己的银行卡.其中一个叫安明宇的人为了给郭小钟一个教训,指使另一个人买来钢丝球,强迫郭小钟用钢丝球擦掉手上的文身.  相似文献   

19.
韩姗 《法制与社会》2011,(19):107-108
银行卡资金被盗案经历了从传统普遍根据过错责任原则由储户承担大部分责任转向现在依严格责任原则由银行负全责的重大变化。一概的将责任加重于银行或储户,都未必具有合理性。本文认为此类案件民事责任的分析应正确把握案件的性质、从银行与储户双方注意义务着手,区分对债权准占有人是否为有效清偿,才能准确认定。  相似文献   

20.
当下民法典编纂呼声越来越高,这是个偏向于立法论的时代.我国《民法通则》第66条第1款以及合同法第48条第1款对无权代理进行了规定,在狭义无权代理人对善意相对人之责任承担方面,却只是简单的规定了可以请求承担民事责任,然而对于责任承担之范围却并未如德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立法那么精确.因此,本文以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学说与判例为视角,先梳理无权代理人责任承担之理论基础相关学说,进而根据代理人和相对人之主观状态在信赖利益以及履行利益之间进行衡平与取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