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平同志把共同富裕视为社会主义的总体目标,并将之归于社会主义的本质之中,赋予了共同富裕深刻的内涵: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发展生产力,消灭贫穷,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思想包括先富与共富两方面,先富就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共富就是大家共同富裕。先富是手段,共富是目标。先富要带动后富,而共富不是同时同步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先富共富,还是共享发展,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阶段的战略决定。先富带动后富作为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体现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性,反映了改革开放发现差距-承认差距-缩小差距的技术路线,这种差异化的理性路线极大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活力。"共享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缩影,体现了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相容性,表明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转化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这种发展理念为提升人民积极性汇聚了强大的动力,迎来全面小康的曙光。展望未来,必须以共建共享为基础、以先富带动后富为手段,广泛凝聚我国发展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浙江省T市9县新乡贤推动共同富裕的创新实践为考察对象,探讨新乡贤助力共富的发生机制、应用机理和实现路径。研究发现,新乡贤在“先富带动后富”“使命和责任感”“魅力权威”“能力禀赋”等多方面助力共富。主要有五方面经验:一是要素融合与多元素关系重塑;二是秩序回归和治理有效实现;三是思维转换和人才资源盘活;四是资本赋能和社会效益提升;五是平台重构和文化润富再建。  相似文献   

4.
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是邓小平的一个重要观点,与其关联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防止两级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这两个观点都是他老人家在改革开放早期提出的,发生过重大影响。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的之际,重温这两个观点,尤其是如何进一步认识后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既定价值目标。邓小平关于“先富共富”的论述和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是我党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实现共富之路的两个重要成果。前者针对初级阶段的国情,提出了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实现共同富裕的总体构想;后者不仅体现了实现共同富裕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先富带后富”的实现途径。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富之路因此更加清晰。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十分重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并结合新的时代特点,提出了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兼顾效率与公平,允许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等一系列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围一部分人在国家政策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率先富裕起来,与之相对应尚未富裕起来的一部分人形成了一个低收入阶层,先富带动后富,促进这一阶层向上流动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人们的社会地位只有处于不断变动之中,让处于较低阶层的人们通过个人奋斗取得向上流动的机会,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劳动的积极性才会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8.
进入“九五”后,东西结合解决地区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深入研究东西结合的辩证法,正确认识和处理东西结合过程中现实存在的重大关系,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先富与共富的关系。东西关系问题,说到底是先富、后富与共富的关系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在共同发展中出现了地区差距  相似文献   

9.
收入差距过大,富人鲜施慈善,先富阶层行为失范,贫穷者的妒忌心理以及大众媒体的侧重渲染等都可能导致仇富现象的产生。文章以马尔库塞的“虚假需求”理论为出发点,对仇富问题产生的过程及原因进行了分析,揭露了在虚假需求的物欲诱惑下一部分人的精神腐化是社会仇富现象产生的思想根源。在将整个社会分为政府、先富阶层、后富阶层的基础之上,借鉴学习型组织构建团队核心凝聚力的方法,提出了在政府主导下,先富阶层和后富阶层进行“自我修炼”的仇富问题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0.
彭琳洁 《理论前沿》2007,497(8):36-37
构建和谐社会,要协调好五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二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三是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四是先富与后富的关系;五是稳定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一、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地区差距 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从80年代初开始,我国实施了向“东部倾斜,梯次推进”的发展战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工农业总产值跻身世界前列,不仅基本上解决了12亿人的温饱问题,而且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贫富差距悬殊问题也日趋突出:  相似文献   

12.
根据邓小平同志"先富"与"后富"和"个富"与"共富"的思想,党的十五大提出了"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在分配制度上的一次突破,确立科学的分配制度"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3.
从毛泽东的“平均主义”到邓小平的“先富共富”思想 ,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富裕问题上的突破。“平均主义”深受中国传统“均贫富”思想的影响 ,以及当时的客观原因 ,造成了追求同时、同等富裕的冒进。邓小平从中国现实出发 ,吸取毛泽东的教训 ,提出了“先富共富”思想。这一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试论邓小平非均衡发展与共同富裕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的非均衡发展与共同富裕思想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其蕴意深刻。部分先富和先富帮后富的指导思想、"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以及"三步走"的战备目标是邓小平非均衡发展思想的主要内涵,而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总体目标,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宏观调控,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5.
1.“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必然有一个量变过程。要实现共同富裕,必有一个量变过程,即由少数富到多数富,由局部富到全局富的发展过程。如果说由“穷”到“富”是一个完整的变化过程,那么“先富”就是这总的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它促进总的量变,并为整个事物的根本质变创造条件。所以,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别无它径,只能走“先富”这条必由之路。 2.“共同富裕”不是“平均富裕”,自然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16.
<正>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1]的重要论断。允许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为其后中国经济由破解温饱难题到实现全面小康,推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挥了重要贡献。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同时也要看到,由于我国地区之间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不同,共同富裕不能整齐划一、齐头并进,而要循序渐进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在具体的实现路径上需要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帮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7.
共同富裕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 ,其科学内涵主要包括共同富裕要建立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 ,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避免两极分化。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 ,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 ,提倡先富帮后富 ,以实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理论 ,不仅明确指出共同富裕的性质———社会主义的本质之一 ,而且创造性地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先富带后富 ;用什么办法才能防止两极分化———先富起来的地区个人多交点税等 ;什么时候才能共同富裕———太早不行等等 ,从而从目的到手段到具体实施步骤构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从改革开放初期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标题首句呈现,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定信心。先富、后富、共同富裕的发展理论成为了改革开放的路线图,并在实践中逐步实现,先富实现了总体温饱,后富实现了整体小康,而共享发展之路下的全面小康社会也即将建成。三部分必不可少并相互连接,充分展示了改革开放之路的正确性和渐进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要牢牢将不断富裕和坚持共享作为两大发展抓手,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发展观,从它阐述中国发展目的是"兴国"和"富民"、发展过程是先富帮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发展要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发展要坚持当代人和后代人利益的统一等方面看,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