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黎珞 《法制博览》2014,(2):10-13
物权行为理论就是以物权变动模式作为其主要内容的一个民法论题。自19世纪初萨维尼提出这一理论构想之后,国内外的学者对其进行了持续而深入的探讨,因此,将其称为民法学的核心论题绝对是名符其实。我国《物权法》已经颁布实施了近六年,但对这一理论的争论仍然不绝于耳,本文在对物权行为理论适当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存在的必要机能及意义,并认为该理论应被我国未来制定的民法典的所采纳。  相似文献   

2.
葛建平 《法制博览》2014,(2):172-173
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的区别,体现在物权处分的表决程序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按份共有形态下的物权处分,须经占份额三分之二以上的按份共有人同意,系物权法第97条之规定,也蕴含了物权法在这一问题上对于强制缔约的承认。如果以形成权和请求权解释缔约过程,则无需对强制缔约类型化。债权行为和处分行为的区分,已为法律所肯认,"私卖共有物"虽为少数共有人反对,但买卖契约得为有效。  相似文献   

3.
自法律行为制度产生以来,事实行为的光芒便荡然无存,民法学界对事实行为少有研究,殊不知法律行为不过是立法者为了实现私法自治而从事实行为中提取出来的,事实行为横跨民法总论、物权法、债法等多个方面,是民法中不可或缺的一员,由于其内容丰富且复杂,文章将对事实行为中重要的几个方面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我国颁布的《物权法》确立和完善了物权公示公信的原则和不动产登记制度。不动产登记是人们在法律行为中引起的物权变动方面的内容之一。不动产除了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房屋、土地等,在理论上还包括附加于土地和房屋的物品。本文主要围绕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现状以及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对不动产登记的强制公证的必要性以及作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李盼  郝甜 《法制博览》2024,(2):154-156
《民法典》继承了原《物权法》关于不动产登记错误赔偿责任的有关规定,但是这种规定当属于原则性的规定,在实践中缺少一定的操作性,使得其在具体实践与理论研究产生分歧。不动产登记是国家基于行政管理对不动产物权进行依法登记的行为。对不动产登记错误赔偿一方面要注意区分登记错误产生的不同原因类型,同时应当坚持过错原则作出国家赔偿。  相似文献   

6.
胡晶晶 《法制博览》2013,(8):163+122
在房地产交易频繁的当下,《物权法》在保护业主物权方面做了详实规定,但仍然存在法律适用的盲点,例如小区围墙中凸起的装饰墙遮挡了业主房屋的光线,这种情况是否属于相邻关系?小区围墙是否属于业主共有?本文对此作了辨析。  相似文献   

7.
赵二同 《法制博览》2013,(1):234+231
善意取得制度是物权交易中完善交易行为、保护交易双方利益、保障交易顺利进行重要规则。物权法明确规定,交付是动产善意取得的必备要件。我国物权法中规定了四种交易方式,即现实交付、简易交付、指示交付、占有改定。然而,现实生活中,对善意取得制度下指示交付、占有改定的交付方式颇有争议,本文作者对此持否定观点并给出论证。  相似文献   

8.
我国《物权法》第四十九条规定了野生动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为此学界存在诸多争议,若深究这些争议产生的原因,则都不足以抵消野生动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的合理性。国家所有野生动物资源,并没有打破物权的不确定性,同时对野生动物造成的侵权,国家也不必都要承担责任。相反,规定野生动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更有利于对野生动物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徐莹 《法制博览》2015,(6):224-225,200
《物权法》中"留置权"制度是实体法体制变革发展过程中较为关键的部分,我国于2007年对其进行调整,将其调整至"担保物权"的内容之下,独设一章,"留置权"制度的重要位置可见一斑。从国内外有关《物权法》性质的讨论文献中可知,赋予"留置权"特殊的"物的担保"特性是不被认可的。《物权法》将债务人迟延设为行使"留置权"的条件,其有关法律条文在债权人延迟"接受"的效果上不敢苟同。从法律体制的演进过程来看,若想要维护法律的权威,则需要采取剔除"留置权"的担保物权特性。本文就《物权法》中"留置权"制度的解释适用与立法再完善的相关内容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如果我们看到中国人在努力为生活立法,我们就看到了中国的进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日前向社会全文公布《物权法》(草案),引起广泛讨论。已经三审的《物权法》(草案),共5编20章268条。草案明确了物权法的调整范围和原则,并分别就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作了详细规定,同时对登记制度、物权的保护、相邻关系、善意取得、拾得遗失物等作了规定。物权法关于财产权的规制,决定了它将是民法典中最重要的法律文本之一;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对于今日中国保障私权、扩大民权,实现文明宪政、轻松生活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