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刑法作为国家政权的根基和后盾,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刑法的功能则体现了刑法的核心价值。目前学术界对于刑法的功能探究呈现多元化与深入化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单从某一角度阐述刑法的功能具有局限性,不利于全面把握其本质特征。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作为刑法的基本功能,体现了刑法明确性和全面性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刑法功能的价值和理念。  相似文献   

2.
符沁莹 《法制博览》2013,(11):22-23
截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中国刑法法条明文规定的性侵犯罪包括强奸罪、强制猥亵侮辱妇女、儿童罪及嫖宿幼女罪几种基本类型。犯罪客体对象包括妇女和不满十四周岁的儿童。部分传统刑法理念认为男子的性自主权之法益无保护的必要或者不值得、不应当予以保护,因此刑法不需要将男子列为性侵犯罪的犯罪客体对象;而部分观点则认为性侵犯罪犯罪客体应当随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不应仅仅将犯罪对象局限于妇女和儿童。①中国刑法中性侵犯罪犯罪客体对象局限于妇女和儿童,而将十四周岁以上男子排除在性侵犯罪对象之外,实则是一种"另类性别歧视",即将十四周岁以上男子性自主权这一基本人权予以漠视。本文将通过分析并借鉴社会学等对性别的界定,分析比较中国刑法与外国刑法对此问题上的不同规定,将此"另类性别歧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人工智能为当代刑法体系孕育了一场知识蜕变的大变革时代。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等犯罪的基本特征相继发生变动,犯罪构成要件要素体系的量变也在发酵,旋即策动当代刑法体系的演变态势。但有待澄清与厘定人工智能犯罪这一前提问题,以明确当代刑法应对的逻辑基准。人工智能与传统犯罪的交互与碰撞不止,加速呈现这类新型犯罪的规范面貌与轮廓。对于“工具型”“对象型”人工智能犯罪,要兼顾传统罪名、特别是计算机犯罪与纯正网络犯罪的关联性与“扩张适用”潜能,分别确立“嵌入式”“特定式”应对逻辑。对于“独立型”人工智能犯罪,宜倡导“建构式”的理论应对机制,防止因刑法规范供给不足引发刑事风险的外溢;特别是立法完善不宜搁置不前。  相似文献   

4.
陈丹 《法制博览》2013,(7):23-24,4
早在《刑法修正案八》颁布之前,理论界与实务界对一些犯罪中死刑的存废就已经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对于毒品犯罪中的死刑规定是否应该废除的问题也有众多见解,部分学者认为诸如毒品犯罪等非暴力犯罪应当废除死刑的适用,也有部分反对这一观点。他们或从死刑废除运动的角度或从罪行相当的角度或从死刑的利弊角度来讨论是否应当废除毒品犯罪中的死刑,但似乎这些观点并未被采纳,因为《刑法修正案八》废除了13个死刑罪名中并不包含毒品犯罪的相关规定,那么毒品犯罪中是否应该废除死刑规定,《刑法修正案八》又为何保留原来的规定,这些问题将在本文中的得到全面的解答。  相似文献   

5.
张婷 《法制博览》2014,(1):135-136
不作为,在民法概念中是指行为的一种消极表现形式,刑法中的不作为是具有特定含义的概念。刑法中的不作为构成犯罪有两种形式:纯正不作为犯罪和不纯正不作为犯罪。之所民法中消极的不行为也会成为刑法的调整对象,成立犯罪,主要是由不作为实施主体的特殊性以及行为场合的特殊性决定的。故意杀人罪是一种严重的刑事犯罪,不作为同样可以成立故意杀人罪,是一种不纯正的不作为犯罪。  相似文献   

6.
钟明 《法制博览》2015,(1):121+120
在刑法领域,安乐死出入罪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每个国家的国情和历史文化不一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安乐死非犯罪化是代表现代刑法压缩、节俭和宽缓的发展方向,深刻体现刑法宽容性,应该减少刑法对安乐死的过多干预。刑法谦抑性是现代刑法价值追求和理念之一。安乐死非犯罪化符合现代刑法谦抑性价值追求,应该排除在犯罪之外。  相似文献   

7.
谭要跃 《工会博览》2009,(7):140-140
一,犯罪未遂 犯罪未遂是犯罪行为的一种状态,根据刑法第23条的规定,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状态,从字面和含义来理解,都可以得出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未遂只能是故意犯罪,换句话说,只在有故意犯罪中才会有未遂的状态,而不论是否有犯罪结果的出现。根据刑法第14条关于故意犯罪的规定,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8.
黄胜漪 《法制博览》2015,(4):114+113
贪污贿赂犯罪一直是国家、人民反感、深恶痛疾的,也是国家严厉打击的,从1952年的《惩治贪污条例》到200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以下简称《修正案(七)》)第388条后新增加一条作为其之一,这表达了我国对反腐工作的决心,《刑法修正案(七)》中新增规定的出台,解决了新形势下我国传统贿赂犯罪的捉襟见肘,使得与直接利用职权的进行受贿相比更为隐蔽的以拥有"影响力"的方式进行受贿的行为被纳入法网。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末,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并引起人们的关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一问题进一步恶化,逐步发展为一个国际性的严重社会问题。可以说,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作为全球性的综合病症,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称为当今世界的“三大公害”。因此,如何有效地预防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便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刑事法律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对未成年犯罪特有的双向保护原则为切入点,探讨这一原则提出的历史背景及价值底蕴,并用这一原则检视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以期解决这一原则在我国刑法中的贯彻问题。  相似文献   

10.
侵犯财产的犯罪,是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而出现的。因此"大部分财产犯罪,都是古老的犯罪,或者说属于刑事犯或自然犯;即使是一些较新的财产犯罪,也可以在古代的刑法中找到雏形。这一特点同时告诉人们,对财产犯罪的对象与保护法益的解释,要适应社会的历史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