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错位的权利     
我国宪法规定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是公民一项不可被剥夺的基本权利,刑法却将其界定为一项政治权利予以剥夺。然则公民的言论、出版、集会、游行、示威自由并不是单纯的政治权利,其属于二元性质的人格权范畴。对公民犯罪施以严厉的制裁时不应绝对的剥夺公民的言论、出版、集会、游行、示威自由,而应当限制其公权部分的同时对私权部分予以充分保护。  相似文献   

2.
美国宪法目的是限制政府权力和保障人民自由。公权力和私权利行使有其范围和界限,个人权利的行使不得损害他人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持枪自由是美国宪法规定公民权利,滥用持枪权利将直接危害他人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当个人权利和社会公共利益相冲突时,社会公共利益应该优先。美国宪法过分强调了个人自由和权利,忽视了个人责任和义务,违背了权利和义务辩证统一关系。以自然法的平等、自由、公平、正义为哲学基础建立的美国宪法,忽视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的义务责任,必然导致美国严重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3.
言论自由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随着越来越多公民通过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思想,网络实名制开始被提上议程。该制度对公民言论自由权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要充分发挥其积极影响,结合该制度保护公民言论自由的良性发展和免受非法侵害。  相似文献   

4.
鲁潇潇 《法制博览》2015,(3):132-133
公民的住宅权是公民的一项最基本的权利,也具有复合性这一特征,故而住宅权应在实践中享有宪法的保障。本文通过简述住宅权的含义和特征,以及宪法保障住宅权的含义来探讨住宅权的基本权利属性,即其住宅权包含了住宅自由权利和对于住宅的保障权利两个方面。住宅自由权利是为了防止公民住宅权被国家权力恣意侵犯,是公民应该拥有的基本权利——维持其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和私人空间的自主独立。然而我国的现状却是许多的弱势群体无法享有住宅权或者住宅权被侵害,而仅仅依靠住宅自由权是无法保障公民在上述情况中实际享有住宅权,所以公民还需要依靠住宅保障权来实现拥有住宅权。住宅保障权是赋予国家权力根据本国的实际国情进行适当措施的采取从而积极地帮助公民实现享有其住宅权的积极作为的义务。住宅权作为一项重要的基本权利,其的宪法保障是需要通过立法、行政、司法这三个方面的保障实施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周泽 《南风窗》2010,(18):32-34
对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的保障,根本并不在于立法,而在于司法。没有司法的保障,以公民言论、出版自由为支撑的舆论监督,也就险象环生。舆论监督的健康运行,还需要健康的舆论监督文化予以支撑。  相似文献   

6.
刘鑫蕊 《法制博览》2013,(3):283+272
在我国施行了多年的高考加分政策越发的受到了人们的质疑。到底高考加分应不应该,该怎么加,如何保障公民的受教育的权利这个问题应当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这不仅仅关乎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更加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7.
我国人大代表言论免责权是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议员言论免责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言论免责权是一项重要的政治权利,是一个国家法治文明程度的体现,对人大机关保持其应有的独立性、自律性及履行宪法所赋予的职责具有深刻的作用。论述人大代表言论免责权,探讨人大代表言论权的理论依据及其必要性,解决言论免责权与公民基本权利的冲突,并对人大代表言论免责权的完善与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8.
舆论监督的状况真实地反映着一国是否有法治及法治的程度。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舆论监督远未达致人们期望的程度。究其原因是公民的宪法权利远未在现实生活中具体化为可操作和切实保障的权利体系。而有效的舆论监督应当有系统的有机联系的相关权利体系作支撑,这既是社会主义法治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表现。要实现党和我国宪法所要求和规定的舆论监督的功能,就必须保障公众及公众意见代表的大众传媒的知情权、无过错推定的合理怀疑权、批评权和安全保障权,这些权利构成了支撑社会主义舆论监督的权利体系。  相似文献   

9.
陈浩 《法制博览》2013,(9):101-102
随着公民对个人权利的日渐重视,如何适用法律来平衡保护隐私权、言论自由权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人肉搜索"、"网络跨省追捕"现象的频发,更是引发了对网络隐私权与言论自由权冲突的担忧,如何明确界定隐私权和言论自由权的界限,找准两者的平衡点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从隐私权和言论自由权进行法理剖析入手,明确公民的权利界限,以期日后能为更好地完善立法尽一丝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0.
张红晓 《法制博览》2015,(6):174+173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宪法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保障了公民的自由和权利,健全了国家机构和制度,极大地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宪法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时期的治国总章程,想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是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