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心学大师,道德修养理论是阳明心学的重要内容。从初学到成圣,王阳明经过了独特的心路历程,也形成了自己的圣人观;他的心性论构成了其道德修养思想的理论基础;省察克治、事上磨练、知行合一等构成了其道德修养思想的主要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正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强调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500年来中国人精妙的神奇智慧。500年前,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到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他强调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500年后的今天,阳明心中的理,还是人人心中潜藏的理;阳明悟的道,也是人们通向全面发展的一条大道。肯定阳明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核心理念,在现代生活中,如何从多个维度发掘阳明心学  相似文献   

3.
正古人重视"立德、立言、立功",王阳明则被视为将这"三不朽"做到了极致。提出致良知,桃李满天下,可谓立德;创立阳明心学,可谓立言;定南赣、平叛乱,可谓立功。能做到这三点,全凭王阳明年轻时"沉溺"于各种领域。S+哲学王阳明曾对弟子表示"某幼不问学,陷溺于邪僻者",可在悟得"圣人之道"、创立阳明心学而归正于儒学后,他对道、佛之学进行了重新诠释和选择性的吸收,融汇贯通,得出"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吾之用,是之谓大道"的感悟。  相似文献   

4.
哲学家王阳明提出了一个哲学名词--"知行合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投身"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就要坚持"知行合一",知于心诚于行,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  相似文献   

5.
<正>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的重要思想。"知"即道德良知,"行"即道德实践;"知"与"行"的关系,就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习近平同志历来重视知行合一,反复强调"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这为我们加强知识与道德修养、正确立身行事提供了基本遵循。倡导知行合一,并不是主张去照搬照抄王阳明的心学,心学和历史上很多其他学说一样,也有着时代的局  相似文献   

6.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理论的重要命题。王阳明认为,知是行的基本前提,知行是一个功夫,知行之间是辩证统一的。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知行观对解决公民道德建设中知而不行、知行相悖、行而不知等知行脱节问题具有重要启示。在公民道德教育中应借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通过优化道德教育环境、建立道德教育内化机制、创新道德评价体系等方式,消解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问题,提高公民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在宋明理学发展中,朱熹较早提出了“心本体”的思想。但由于他理学体系的需要,这一思想没有被最后确定下来。后来,王阳明进一步发展朱熹的心学思想。具体而言,在心、理关系上,王阳明克服了朱熹“心与理为二”的矛盾,把主观和客观融合统一,用先天道德性的内容把心与理沟通,将朱熹的“性即理”引向“心即理”,实现了“心与理一”。在知行关系上,王阳明在朱熹知行相须互发说和重行说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说;在格物致知上,王阳明否定了朱熹的格物说,而接受了朱熹的致知说,并提出了致良知说。朱熹的心学思想经过王阳明的阐发,从而完成了宋明理学中的心学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研究王阳明心学不能不研究王阳明心学与禅学的关系。王阳明心学与禅学有两个层面的关系:一是王阳明心学通过对禅学的吸收和批判,在学理层面上形成了高度的整合;二是王阳明心学以其实存的主体性立场,在精神层面上真正融会禅学的超越境界。  相似文献   

9.
2014年10月31日,由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主办,中共余姚市委宣传部、余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协办的第三届国际阳明学研讨会在王阳明的故乡,浙江省余姚市召开。来自中国大陆、美国、俄罗斯、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一、学术交流1.以"知行合一"和"良知"为核心"知行合一"和"良知"是学术交流中的两个核心命题。浙江社科院资深研究员吴光先生认为知行  相似文献   

10.
由先秦孟子发端,经宋代陆九渊奠基,至明代王阳明集大成的心学思想,内在地包含通向美学的契机.心学本体和心学工夫论的宗旨指向"无入而不自得"的人生境界,本体--工夫--境界则是王阳明心学美学的内在逻辑.学界已展开了对王阳明美学思想的研究,笔者则直举"心学美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11.
正一、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观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观,《传习录》的许多篇什都反复提及并做了充分论述。在《黄直录》中,"问‘知行合一’。先生曰:‘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过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  相似文献   

12.
我们读王阳明,无须崇拜和神化,应该回到他一生经历,回归到知行合一的本源。毕竟,王阳明不是神,他也曾迷茫和彷徨过,也曾经历大小失败。正是因为他不同于传统认知中的"圣人",才使得"阳明热"突破了政治、思想领域。  相似文献   

13.
正500年前,王阳明先生在贵州修文悟道,殚精竭虑,悟出了"知行合一"之大道,阳明心学继承和弘扬了中国儒学特有的人文精神,宣扬"知行合一",强调躬身实践的重要性,更提出"致良知"学说,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修文的龙场使王阳明大彻大悟,形成思想体系的圣地。阳明心学成为500年来影响中国乃至东亚的实践哲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贵州省委省政  相似文献   

14.
知行合一     
<正>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协力争先”是贵阳市的城市精神,也是刻在贵州人骨子里的文化记忆。500多年前,王阳明在贵阳文明书院始论“知行合一”,从那时起,文化精神在贵州埋下种子,500多年历久弥新,不断流传。贵州之于王阳明,是绝地也是福地,他虽贬谪在此,却开悟出阳明心学,贵州从此有了阳明文化,中国多了一位巨儒,令西方学者赞叹中国哲学的精妙。  相似文献   

15.
娄果 《当代贵州》2016,(43):42-43
正修文县把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与抓好县乡村集中换届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全县党员干部讲规矩、守纪律,讲政治、顾大局,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换届风气。"‘两学一做’,基础在学,重点在做,关键要知行合一。修文县作为阳明文化的发源地,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修文县委书记蒋志伦表示,修文县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以"五个知行合一"为目标,引导党员学做结合、知行合一,凝聚建成全面小康的强大正能量。  相似文献   

16.
<正>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阳明心学迅速传遍大江南北,还传到日本、韩国,影响东亚世界500年的历史发展和走向。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随即在龙冈书院、文明书院展开书院讲学运动。此后随地讲学,天下云集响应,阳明心学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此外,阳明心学还传到日本、韩国,影响东亚世界500年的历史发展和走向,成为近代以来学术界重点关注的"显学"之一。首先,对贵州的影响,使贵州成为"王学圣地"。王阳明龙场悟道和书院讲学活动,改变了贵州教育文化落后  相似文献   

17.
<正>一、王阳明心学是儒家道德修养的继承发展心学作为儒学一门的学派,最早源自孟子,南宋陆九渊启其门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明朝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为心学开创了独立的学术流派。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体系,认为只有发现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而破坏这种真善美的是人欲。天理是公  相似文献   

18.
黔学与心学     
郦波 《当代贵州》2023,(17):79-80
<正>在阳明心学的诞生过程中,具有文化独立意义的“黔学”随之伴生。因心学开黔学,以黔学促心学。一句“他年贵竹传异事,应说阳明旧草堂”,充分体现了王阳明的文化自信。500年前,在贵州创建了心学的王阳明,就已经预见到了这一切。当然,王阳明没有预料到的是,他所创立的阳明心学影响会如此之大,不仅影响了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推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甚至在东亚乃至整个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传说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在一次外出时,不幸被盗贼绑劫。当盗贼得知他是大名鼎鼎的王阳明时,就问:"你说人人都有良知,难道像我们这样的盗贼,也有良知吗?"王阳明肯定地回答:"有。"盗贼反问道:"那你怎么能够证明?"王阳明说:"现在照我说的去做,我证明给你们看。"于是,他让盗贼一层层脱掉外衣、内衣。直到剩下最后一条短裤的时候,还让他们脱掉。盗贼喊道:"不行呀,这个不能再脱了啊!"王阳明说:"知耻,这就是你们的  相似文献   

20.
王阳明、谭嗣同分别为明代与近代心学的理论代表,谭嗣同推崇阳明亦有发展,二者论"心"在理论来源、心之本性、认识论类型、心与仁之关系方面存在异同,亦有其反映阳明心学与谭嗣同心学的时代差异性和理论宗旨的社会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