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人力资本之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指出:人类的未来不取决于空间、能源和根底,而取决于人类智慧的开发。地球上最富有的矿藏在人的脑子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国与国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作为智力资源主要载体的人才成为了竞争的焦点。实践证明,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
钱能 《现代领导》2011,(1):36-36
近年来,江苏省吴江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乐居吴江”的战略目标.积极探索一条结合苏南实际、体现吴江特点的发展新路子.增强城市硬实力、软实力,归根结底要靠增强人才的综合实力;构筑发展优势、竞争优势,根本上取决于人才的战略优势。实现“乐居吴江”战略目标,需要各类人才全方位的参与;全面推进人才创新创业创优.又能激发“乐居吴江”建设的动力。  相似文献   

3.
徐立华 《群众》2010,(11):46-47
<正>文化是城市的"魂",是城市发展的"内动力"。历史经验表明,城市特色因文化而灵动,城市精神因文化而彰显,城市风气因文化而形成,城市形象因文化而展现,城市实力因文化而增强。一座城市要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彰显竞争优势,不仅仅取决于经济建设的"强筋骨",更源自于思想文化的"精气神"。  相似文献   

4.
当今世界,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各级各类的专业人才已成为国家、地区发展的核心要素,吸引和留住人才成了各级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作为人才集聚地的城市,对人才吸引力的大小受其提供就业岗位、发展机会和宜居环境三个方面能力的影响,因此,可通过壮大城市经济总量与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并重、加强吸引人才制度建设与打造人才"特区"并重和提升人居硬环境与建设人居软环境并重的途径不断提升城市三个方面的能力,增强城市人才吸引力。  相似文献   

5.
经济学理论指出,不同的资源条件构成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基于比较优势而构筑竞争优势,是区域发展的一个基本战略。对城市发展来说,关键是在正确认识城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准确定位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发展规划。汉阳区独居三镇一方,空间广阔,资源丰富,特别是工业基础雄厚,产业特色鲜明,应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一、发挥老工业城区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汉阳是我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汉阳造”曾名震中外。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区,汉阳在自然资源、存量资产、产业基础、技术工人和交通设施等…  相似文献   

6.
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城市之间围绕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的竞争日趋激烈,铸造城市品牌,凸显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竞争力,构建城市竞争优势识别系统的时代已经来临。城市精神作为重要的城市人文场域,则可以适应这种变化,在城市竞争优势识别系统的构建中大有可为。"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阐释、培育和发展的实践,体现了城市精神和城市竞争优势识别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彰显城市竞争优势、提升城市竞争力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各城市之间的人才争夺由来已久,原来的争夺主要集中在塔尖的人才,从本轮人才竞争看,已经表现出从塔尖向塔基扩展的趋势。人才争夺目标群体从塔尖向塔基拓展,是人口结构变化和城市竞争的必然。各城市的发展阶段、经济实力、区位与功能定位等要素,决定了各城市在人才竞争格局中处于不同的位置。  相似文献   

8.
高层次人才处于各个领域的专业前沿,是争夺科技、经济竞争制高点的核心骨干力量。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切实推进高层次人才的科学发展,是宁波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根本。 一、从以人为本的要求出发,创新开发和管理机制,为高层次人才科学发展提供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9.
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武汉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因素很多,其中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创新是关键。一、武汉市人才工作面临的环境分析与全国大多数副省级城市及广大的中西部城市相比,武汉的人才资源具有独特优势。主要表现在:1、区位优势。武汉地处我国城市体系的中心点,以及西部大开发中东西部通道中最重要的链接点,素有“九省通衢”的美誉,这一重要的战略地位赋予了她宝贵的发展优势、辐射功能以及对人才的集聚效应。2、人才资源优势。据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的《人才蓝皮书N0.1》对我国47个城…  相似文献   

10.
太平洋经济中心欢迎您加盟·万海清人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要素,对于高知识性的产业尤其是这样。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高度发展的信息时代,其竞争的优势已不是物质资源,而是人才,是掌握了先进技术,具有求异创新思维的人才。太平洋经济咨询中心,作为“企业的脑库...  相似文献   

11.
"人才争夺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城市转型升级对人才,尤其是对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但人才争夺不应只包括引才,还应包括育才、用才和留才。城市应结合各自定位和产业发展需要,突出自身优势,制定吸引人才的差异化战略,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服务人才的氛围,让人才有伸展、有发展、有施展。  相似文献   

12.
资源型城市因资源而建,但随着资源的枯竭,城市发展必须走转型之路,实现产业协同发展,探索资源型城市发展新路。实现产业协同发展,需要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打造优质营商环境,并结合资源城市实际,适当优化并延长传统优势产业链,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开创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新春天"。  相似文献   

13.
王劲昕 《新东方》2007,(7):10-11
随着知识和信息越来越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重要资源,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人力资源对企业的巨大贡献,认识到人力资源才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根本和最重要的资源。人才是立国之本。因此,如何加快人才培养。如何搞好人才资源开发,就变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14.
谈知识管理     
企业的竞争优势究竟从何来?传统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拥有或能支配的资源(如土地、设备、资本、人力等),不同企业因占有资源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经营规模和效益。但随着市场发展的不断完善,土地、设备、甚至人力资源等都可借助资金从市场上获得,因而资源并不是企业竞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20年来,广东省东莞市的发展很快,短短时间,它已从一个农业县一跃而成为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城市。能这么快发展到如此规模,除了依托外向型经济外,人才对东莞的发展可以说起了决定性作用。为政之要,贵在得人,正因我们不失时机的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才逐步形成了现在的经济形势。二十一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人才竞争将更为激烈,谁人才资源开发得好,谁就会在发展中占据优势,我市以2010年远景目标为蓝图,制定了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决心把东莞市建设成为以国际性加工制造业…  相似文献   

16.
《小康》2020,(23)
正截至7月,国内已有超过百城发布了各种人才政策。其中,放宽落户、给予补贴、购房优惠可谓是"标配"。但同质化的政策措施会不同程度地弱化各地政策效力。因此,专家建议各地应根据发展定位、城市资源和产业特点,多渠道、多层次引才。人才是战略资源。对于当前各城市间的竞争而言,抓住了人才,也就等于抓住了竞争力。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许多医院开展医院文化建设,以推动医院的发展。医院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打造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回顾我国医疗市场近10年的竞争态势,大体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从设备竞争发展到技术竞争,从技术竞争发展到服务竞争,目前正从服务竞争发展到战略竞争。竞争的制胜法宝是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什么叫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它是指一个医院所拥有的独特优势。这种优势,可因医院所承担功能的不同而稍有差别,但构成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至少有四项:第一,人才的竞争。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涵盖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江泽民同志在国…  相似文献   

18.
如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一样,城市的发展也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城市是垒土而成的"城"与集贸而成的"市"的结合。近代工业兴起之后,人类社会步入了城市化的过程。我国因工业发展较晚,城市化的到来相对滞后。考察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和条件,可以提炼出相关城市发展元素,这包括:人口规模、工业化水平、人口素质、地理环境和发达的农业。基于城市产生的历史和发展元素的考察,我国城市发展模式所应遵循的原则是:(一)应着重以现代工业化生产为主导的经济运行方式;(二)应注重中小城市的扩张发展;(三)应特别重视科技知识的普及和人才的培养;(四)应着力于落后地区的开发,逐步形成分布合理、区域平衡的城市格局;(五)应努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做到城乡统筹兼顾,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叶时金 《今日浙江》2011,(12):48-48
近年来,上虞市紧扣产业转型升级主题,始终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大力开发集聚以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优秀人才,人才优势赢得了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人才对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日益显现。  相似文献   

20.
人才争夺的有效性取决于各城市户籍的"含金量",与各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公共服务和用人环境等密切相关。近年来,人才争夺战已演变为愈演愈烈的各级城市间的人口争夺战。一些城市通过落户、补贴、开辟"绿色通道"等措施吸引人才入驻,与此同时,也应警惕其负面效应,如损害社会公平、扰乱人才市场、加重地方财政负担等,应及时规范人才竞争行为,实现人才有序流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