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近年来,姜堰市娄庄镇在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立足农村实际,瞄准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把发展群众文化、打造文化名镇、推进农村文明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紧抓不放,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努力打造文化品牌,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了农民业余生活,提升了他们的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净化了社会风气,有力推进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娄庄镇先后荣获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省群众文化先进镇、泰州市群众文化示范镇等荣誉。政府当主角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化也面临与市场接轨的难题,然而群众文化作为一项公益性的事业…  相似文献   

2.
加强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网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着力增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着力提升农村文明程度、促进农村社会和谐,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牢共同思想基础,营造和谐舆论环境,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创造良好文化条件。根据这一总的思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艾军 《中国发展》2014,(5):61-64
广大的农村地区生活着众多的农民群众,农村文化建设就自然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农村文化建设既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4.
关秀献 《传承》2012,(24):38-39,96
边境农村文化建设为边境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现今广西边境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着地方领导重视不够、文化建设尚未适应农民多元文化需求、文化设施简陋及管理缺失、忽视农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广西边境民族特色文化,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参与性。  相似文献   

5.
一是面对面教育“进村”,提升农民文明素质。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国家、自治区、地区各项惠民政策措施。各县市、乡镇层层组织工作队,深入村、社区,采取集中宣讲、面对面座谈、走访入户、办专栏、文艺节目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农民群众普遍受到教育。二是文艺演出“进村”,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地区、各县(市)发挥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和乡镇、村(社区)农民业余文艺演出队的作用,积极开展文艺演出进村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6.
《群众》1996,(10)
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这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带根本性的任务。要通过生动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农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艰苦奋  相似文献   

7.
《群众》2006,(10):1-1
——抓好基层文化建设,加大力度改善农村及中西部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城市的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和文化产品基本满足居民就近便捷享受文化服务的需求,在农村基本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  相似文献   

8.
巴文泽 《人民论坛》2012,(35):208-209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因素,对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村和谐、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等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农民共同努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9.
《群众》2016,(8)
正近年来,张家港市始终紧扣文化民生,根据农民群众需求,着力推进政策、资源、服务、管理等文化资源要素向农民、农村倾斜,全市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双服务"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成为推动城乡文化发展、文化惠民润民的不竭动力,真正实现服务农民"零距离",服务基层"接地气"。一、推动文化政策向农村倾斜,夯实农村公共文化发展基石  相似文献   

10.
周云勐 《创造》2014,(11):70-71
正确保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市场,让健康的文化陶冶农村群众的情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这一巨大工程的实施主体是农民,而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要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就必须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新农村文化的建设是一个过程,须经宣传奠基、健康发展和巩固提高三个阶段。目前,我国基本完成了第一阶段任务,并开始进入第二阶段,且初见成效。玉溪地处滇中地区,经济文化相对发达,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的开展,玉溪农村经济也得到不断发展,农村向城镇化发展的步伐正在加快,同时农村的文化市场也在蓬勃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钱娟 《群众》2007,(1):55-5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党领导亿万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在建设新农村的历史进程中,宣传思想工作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辟新路径,创造新特色,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升农民整体素质上下功夫、做文章。在凝聚民心上做文章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处于从传统人向现代人过渡状态的农民思想文化多元、多变、…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意见>指出,要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不断充实活动内涵,创新活动形式.笔者认为,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不断增强农村文化发展活力,才能实现农村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3.
文化小康是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而实现文化小康的重点和难点在基层在农村。湖北农村文化小康建设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稳步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投入逐渐加大,农民文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是,依然存在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不足,忽视农民文化权益,农村文化呈现边缘化趋势、农村文化消费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农村文化小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着力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农民主体性作用,有效推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切实提高农村文化消费能力,为农民提供更多文化娱乐选择,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农民幸福指数,提高湖北农村文化小康建设水平,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  相似文献   

14.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满足农民群众多种文化需求、维护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农村文化是农民的精神家园。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就是既要让农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农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文化乡村"是文化强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文化乡村"建设为载体,着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对于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培育新型  相似文献   

16.
先进文化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中起着核心作用,是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致富的重要推动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举。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农村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提高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相似文献   

17.
贵州位于祖国大西南的东南部,是一个拥有12个民族的贫困山区省份。全省人口3000多万,少数民族占31.4%;全省土地为175000多平方公里,民族自治地方占50%,可耕土地只占总面积的10.6%,平均每个农民只有耕地不足一亩。据1985年统计,每个农民平均收入为303.57元。每年全省尚需国家回销粮食十多亿斤,补贴经费六亿元。据此,研究贵州群众文化建设必须把研究贵州农村的群众文化建设作为重要课题。而农村实际大多数系民族地区。 本文通过对贵州农村文化长与短的分析,粗浅地提出一些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如何扬长补短的见解,仅供群文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传承文脉 传播文明——全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轩 《今日浙江》2013,(15):46-47
在今年省"两会"上,省政府将建设1000家农村文化礼堂列入今年十件实事之一。3月底在临安召开的全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现场会,对兴建农村文化礼堂工作进行了总动员、作出了总部署。建设文化礼堂的初衷,就是要通过文化设施、文脉传承、文明传播,真正让文化成为群众的精神寄托,打造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目前,全省各地掀起了农村文化建设新的浪潮。  相似文献   

19.
农民幸福感与农村文化建设水平密切相关.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并没有成正比同向提升.农村文化建设的薄弱,消解了因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而给农民带来的幸福感.重建现代农民的幸福感,需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农村传统文化为载体、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支撑,着力强化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20.
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其实质是繁荣城乡文化,核心是培育新型农民,关键是塑造具有农民特征、时代特点和区域特色的农村新风尚。联系当前农村建设实际,关键要在“繁荣农村文化、激发农民热情、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民生活方式和强化农民政治素质”5个方面下功夫,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一、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靠先进文化来支撑,繁荣农村群众文化作为乡风文明的最直观内容,应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工作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靠先进文化来哺育和支撑,没有繁荣的农村文化,新农村建设目标就难以实现。解决当前农村文化生活贫乏、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