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怀念过年     
余芳 《侨园》2020,(1):50-50
春节将至,年味渐浓,家家户户忙着准备年货,小时过年的情景又浮现在脑海中:新鲜肥硕的大鱼在大盆子用盐腌上三五天,猪肉买来抹上盐,趁着腊月的阴冷天气,正是做腊货的好时节,各家院子里挂满了腊鱼腊肉,这边正忙着磨黄豆、打豆腐、烫豆皮,那边做糖米糕、包饺子、灌香肠、卤味飘香、鸡鸭鱼肉从炖锅里捞出来,真想吃上几口,油炸圆子香味四溢,豆腐里拌上一些荸荠、鸡蛋做馅,在油锅里打上几个滚就可以起锅。看大人炸圆子,小孩子贪嘴吃几个是不会挨骂的。  相似文献   

2.
年年过年     
年的全部意义,就在于使家庭这个社会的细胞,更加紧密联系。整个国家,也同样需要像家庭的那种凝聚力和向心力一年到头,这“头”字,既是“尽头”的“头”,意味着旧的一年的结束;也是“开头”的“头”,标志着新的一年的来临。因此,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这个除旧布新的日子,便成为全年众多节日之中最为突出,最受关注,最下力气,最舍得投入的重头戏。中国人不同一般地重视这个年,有其根源。因为我们这个农耕文化的古老民族,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国家。一年的收成丰歉,与天时有很大的关系,惟其仰赖于天,靠天吃饭,所以便特别在意天象,研究天象,久而久之,便有按农事的二十四个节气的农历出现。从年初的立春清明,惊蜇谷雨,到年底的小寒大寒又一年,正好符合了春播夏种,秋收冬藏的生产周期。这就是中国人的聪明了,几千年来,历法屡换,节气不变,中国人逐步形成这个世界上首屈一指  相似文献   

3.
在乡下过年     
礼春 《侨园》2013,(1):50
我的一生过年大都是在城市,只有一次印象最深的在老家乡下过年. 1964年,老家乡下经过了三年大灾害的复苏后,生活开始好起来,父母便决定让11岁的我回乡下过年.  相似文献   

4.
重新学过年     
重新学过年穰风留心的读者不难发现,今年春节之前,许多报刊上关于“怎样过年”的栏目和文章突然增多。“我说过年”,“我家怎样过年”等等,比比皆是。从中一方面可以看出,人们仍像以往那样重视这个传统节日;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怎样过年似乎成了一个问题,人们正在...  相似文献   

5.
华盛顿专电 “美国的世纪已经过去了”,一些思想深沉的美国人早就这样说。当美国从1987年进入1988年的时候,有这种感慨的人更多了。 美苏两国首脑在年终前不久签订的销毁两国中近程导弹条约,多数人认为是走向缓和的一步。这个条约又是两个超级大国在军备竞赛中经过长期较量和艰苦谈判最后互相作出某些让步的妥协产品。究竟谁让步多,有人还在斤斤计算。有一点似乎是公认的:戈尔巴乔夫在美国电视上的风米,同以“出色的传神者”著称的里根比较,不说是占了上风,至少是平分秋色。这对美国公众来说,颇有一点吃惊而又不大服气。当然,这只是一种象征,实质问题是,美国认为尽管两国竞争的方式在变,但一夜之间不能化敌为友,双方对立的实质犹存,而对苏联今后的发展和战略动向感到更加难以捉摸和难以对付。 美国同盟国的关系本来就有些紧张,美苏销毁中导条约实际上造成一个美国同西欧核防御逐渐脱钩的局面。从经济开始,到政治、到防务,西欧独立的倾向更趋明显。西欧联合起来,经济实力也已超过美国。 不管是对敌还是对友,美国的地位和影响都大不如以前了。  相似文献   

6.
春节临近,群众能不能过上一个安心年、踏实年,成为对各级党委、政府的又一次大考。组织交通运力,让返家的人们少为奔波所困;开展形式多样的送温暖活动,使困难群众不为基本生活所忧……这些为人耳熟能详的"护节"措施,当然必不可少。但从治本的角度观察,过"安心"年、"踏实"年的底气,是让百姓对与切身利益高度相关的"期待"能够做到心中有底。对此,政府保障的底气亦足。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超过  相似文献   

7.
任忆 《瞭望》2003,(Z1)
随着又一个新春佳节的来临,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有关晚会的消息成为媒体炒作的热点,其间捧场声、挑剔声、探班者、揭秘者不一而足。当然,晚会播出之后,观众的反映就是见仁见智了。 央视春节晚会的红极一时,不能不说与当年的文化环境有关。在那个文化活动单一、电视仍是稀缺商品的年代,一台容纳了众多文艺精品的春节联欢晚会广受欢迎,是不足为奇的。而在文化多元化、资讯更加丰富的今天,观众对这台晚会的抱怨声、指责声越来越高,也应是情理之中的事。  相似文献   

8.
怀念母亲     
淮治  淮潼 《各界》2014,(9):25-30
1994年,大年初二,我们的母亲与世长辞了,那年她近80岁。2015年母亲诞辰100周年。母亲与我们生死相依,那日日夜夜已溢满在我们的心:20年了。梦里的母亲,使我们噙满泪水;我们要停下匆匆的脚步,无意人间烟火,只静静的与母亲相拥,享受那原以为永不分离的母亲和暖阳,听母亲轻轻的摇篮曲……。我们的母亲孙季玉,诞生于农历1915年腊月二十日、陕西省灞桥镇豁口村。母亲小时候,在家由外爷和舅舅教她习字,过了十岁时,家人才放心让她外出。  相似文献   

9.
感恩母亲     
  相似文献   

10.
旧时淮北乡间过年还有另外一大社会景观:闹“花子”。准北庄稼人多是过过苦日子的,不少人都有外出逃荒的经历,所以对那些外乡逃荒过来的讨饭人,总是给以真切的同情。一见他们上门来了,只要年景还过得去,锅里、囤里或窖里有,总是很大方地打发他们。赶上饭时,舀碗热的,赶不上饭时,拿块干粮,再差劲也得给捡上几个红芋胡萝卜,绝不能让他们空着手走。这些乞讨人也都挺知足,那怕给块生红芋也会千恩万谢。  相似文献   

11.
年集──过年的记忆之一陈大斌淮北农家非常看重过年。乡谚说“吃罢腊八饭,就把年来办。”庄稼人风雨寒暑苦了一年,勒紧了裤带省吃俭用,省下几张票子一把铜板,只有到了过年时才舍得拿出来算计着花。有钱人家杀猪宰羊.自不用说,一般人家只要不是大灾之年穷得断了炊,...  相似文献   

12.
母亲的愿望     
<正>母亲是个苦命人,却乐观坚强。她常常告诉我们姐弟三人,甘蔗没有两头甜,尝过生活的苦,才能品出岁月的甜。母亲兄弟姊妹五人,她排行老小,按理说本该最得宠爱,没想到却吃了最多的苦。刚到学龄时,碰上外婆生病偏瘫在床,母亲仅仅读了一年小学,就迫不得已辍学在家,养猪、放牛、烧饭、照顾外婆,担负起小小年龄不该承担的责任。没有学到文化,是母亲这一辈子最大的遗憾。母亲就在"文盲"的底色下,开始了跌宕而拼搏的人生。二十岁,她嫁给了父亲,一个同样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村男子,先后生下三个娃,过起紧巴巴的穷日子。几年之后,改革春风吹到农村,分田到户  相似文献   

13.
母亲的故事     
叶延滨 《各界》2013,(8):87-89
母亲去世多年了。我刚到北京不久,收到了省委干休所的电报:母病危,速回。母亲生命的最后都是在医院度过的。她得的是肺气肿,后来发展到肺心病。每时每刻喘不上气,最后离不了医院里的氧气管,只好把医院住成了家,一住就数年。好在她算“老红军”,能有一间单人病房。我在成都工作的时候,  相似文献   

14.
母亲分苹果     
佚名 《党政论坛》2010,(14):46-47
一个人一生中最早受到的教育来自家庭,来自母亲。下面是两封信,一封来自白宫一位著名人士,一封来自监狱一名服刑的犯人。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相似文献   

15.
李兴濂 《各界》2014,(11):32-32
斯大林的母亲叫叶卡捷琳娜,是格鲁吉亚一个农奴的女儿。斯大林的父亲叫比索·朱加什维利。婚后一年,叶卡捷琳娜生了第一个孩子,但是两个月的时候就夭折了,比索也因痛苦开始不停地喝酒。两年以后生下第二个孩子也没能活下来。最后生下了约瑟夫(即斯大林),母亲称他“索索”。  相似文献   

16.
母亲的生日     
<正>腊月初六,回家给母亲过八十大寿。这是我第一次正儿八经给母亲过生日。本打算把她和父亲接到北京来过。父母年事已高,这么多年,我跟他们总是聚少离多。一直就想着能把他们接到身边过个一年半载的,母亲却执意不来。说北京的东西太贵了,买棵葱都要钱,哪像他们在家里,什么都能自己种。蔬菜粮食,自给自足,哥哥和我还可以回去拿,能给我们减轻不少负担。拗不过她,我和爱人、孩子只好买票回家。回去前,  相似文献   

17.
母亲的菜园     
徐续红 《民主》2013,(8):54-56
母亲有两个菜园:一个在乡下,一个在城里。在湘乡龙洞乡,有一条长达千余米的石灰岩溶洞,传说很久以前洞内出了一条龙。"龙洞"确是藏龙卧虎之地,陈赓大将、谭政大将老家都在龙洞乡。这里离韶山也不远,只有几公里,我记得小时候和母亲上山砍柴,翻过山去,就到了韶山地界。母亲今年76岁。她本是大户人家的女儿,"民国二十六年正月初五卯时,出生在  相似文献   

18.
《民主》2021,(9)
正母亲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虽已退休赋闲多年,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她身上丝毫未变,对党组织依然一往情深。说起她的入党经历,可谓一波三折,一言难尽。母亲20世纪30年代生于一户普通农家,到了上学的年纪却一直未能上学读书,只是跟着我大舅认了点字。解放后,母亲看到村里一些小孩天天背着书包去上学,心里非常羡慕,也想去上学,可外公外婆不同意,而我大舅却很支持,  相似文献   

19.
母亲的乳殇     
《侨园》2017,(11)
正二十一家里那间大房给我结婚用了,父亲和小毛借住在其他地方,三毛住哪里呢?我这个弟弟小我8岁,从未与母亲分开生活过,母亲也离不开他。母亲安排他与自己住小房间,打地铺。在母亲床边地板上,展开席子,铺好棉垫,放上被褥,晚间伸开,白天卷起。我们不忍心,怕他睡不习惯。母亲替他说,没事。三毛已经憨憨入睡,在母亲床边,犹如蜷缩在母亲的怀抱里,屏息静听熟悉的心跳,和着窗外碎碎的树叶声,啾啾的鸟鸣……这一切多么亲近。二十二  相似文献   

20.
我的启蒙地沈阳永安完全小学(永安完小),还有沈河区体育场,都于80年代消失。回想大西菜行及其四周,幌帜沿街,商铺栉比,酒馆饭店,茶社书局,贩夫地摊,瓜农马车,一直是我心中一幅50年代初家乡市井生活风俗画卷,留着太多的回忆。但经不住超级市场的冲击,近几年人气不旺,日渐萧条。幸好,我所系念的大字形路口还在,因道路未改。此路口原本无名,因我要在回忆文字中提及,遂以形象冠名。今年回家,我去看过,路边建筑焕然一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