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包容     
《求知》2017,(6)
<正>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论语·子路》【释义】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末期鲁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他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写作背景】早在先秦时代,"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按照哲学的说法,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因而有别于"同"。晏婴就曾说过:"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  相似文献   

2.
善与法     
<正>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战国)孟子《孟子·离娄上》【释义】只有善德不足以处理国家的政务,只有法令不能够使之自己发生效力。强调善德施行与法律执行的重要性。【作者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3.
包容     
《求知》2017,(6)
<正>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论语·子路》【释义】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末期鲁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他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写作背景】早在先秦时代,"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按照哲学的说法,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因而有别于"同"。晏婴就曾说过:"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  相似文献   

4.
政在去私     
《求知》2017,(4)
<正>"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韩非子·有度》【释义】能去掉私心而遵守公法的,人民安定国家也就治理得好;能克服自私的行为奉公守法的,军队就会强大,使敌国削弱。【作者简介】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写作背景】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提供治国方略,但终得不到韩  相似文献   

5.
无私为忠     
<正>"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左传·僖公九年》【释义】凡可以有利于国家者,知道是应该做的,就一定尽心竭力去做,这就是"忠"。【作者简介】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约公元前422年),都君(今山东省肥城市)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约与孔子同时。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左传》《国语》等。  相似文献   

6.
任重道远     
正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先秦)《论语·泰伯篇》【释义】曾参说:"士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途还不遥远吗?"【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相似文献   

7.
国学赏析     
《侨园》2016,(1)
正【选自】《论语·雍也篇》【原文】子日:"孟之反(1)不伐(2),奔(3)而殿(4),将入门,策其马,日:非敢后也,马不进也。"【注释】(1)孟之反:名侧,鲁国大夫。(2)伐:夸耀。(3)奔:败走。(4)殿:殿后,在全军最后作掩护。【译文】孔子说:"孟之反不喜欢夸耀自己。败退的时候,他留在最后掩护全军。快进城门的时候,他鞭打着自己的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跑得不快。'"【评析】公元前484年,鲁国与齐国打仗。鲁国右翼军败退的时候,孟之反在最后掩护败退的鲁军。对此,孔子给予了  相似文献   

8.
求上得中     
《求知》2018,(12)
正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孙子兵法》【释义】追求上等的,可以得到中等的;追求中等的,可以得到下等的;追求下等的,什么都得不到。【作者简介】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写作背景】《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  相似文献   

9.
    
正外内倡和为忠——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二年》【释义】外,指人外在的容貌仪态,言行举止;内,指人的内心。内心所想与外在表现一致,表里如一,就是忠。【作者简介】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约公元前422年),春秋末期鲁国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  相似文献   

10.
修身     
《求知》2017,(9)
<正>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少见曰陋。——《荀子·修身篇》【释义】窃取财物叫作"偷盗",隐瞒自己的行为叫作"欺诈",信口开河,就叫作"虚妄",取舍不恒定叫作"无常"。为了保住利益而背信弃义叫作"大贼"。听到的多叫作渊博,听到的少叫作浅薄。见到的多叫作开阔,见到的少叫作鄙陋。【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写作背景】《荀子·修身》是专门论述如何进行道德修养以及最后所达到境界的篇章。荀子运用  相似文献   

11.
修身     
《求知》2017,(9)
<正>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少见曰陋。——《荀子·修身篇》【释义】窃取财物叫作"偷盗",隐瞒自己的行为叫作"欺诈",信口开河,就叫作"虚妄",取舍不恒定叫作"无常"。为了保住利益而背信弃义叫作"大贼"。听到的多叫作渊博,听到的少叫作浅薄。见到的多叫作开阔,见到的少叫作鄙陋。【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写作背景】《荀子·修身》是专门论述如何进行道德修养以及最后所达到境界的篇章。荀子运用  相似文献   

12.
既知且仁     
<正>知而不仁,不可;仁而不知,不可;既知且仁,是人主之宝也,而王霸之佐也。——《荀子·君道》【释义】对那些虽然才智出众而品德不好的人,绝不可重用;对品德虽好但缺乏才智的人,也不可重用;那些既有才智而且品德又好的人,才是君主之宝啊,他们能辅佐君主成就王霸之业。【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为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古音相通,又称孙卿。  相似文献   

13.
国学赏析     
《侨园》2015,(1):48
【选自】《论语·公冶长篇》【原文】或曰:"雍(1)也仁而不佞(2)。"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3),屡憎于人,不知其仁(4)。焉用佞?"【注释】(1)雍:姓冉名雍,字仲弓,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学生。(2)佞:音ning,能言善辩,有口才。(3)口给:言语便捷、嘴快话多。(4)不知其仁:指有口才者有仁与否不可知。【译文】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不善辩。"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靠伶牙利齿和人辩论,常常招致别人的讨厌,这样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辩呢?"【评析】孔子针对有人对冉雍的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人只要有仁德就足够了,根本不需要能言善辩,伶牙利齿,这两者在孔子观念中是对立的。善说的人肯定没有仁德,而有仁德者则不必有辩才。要以德服人,不以嘴服人。  相似文献   

14.
《求知》2017,(1)
<正>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孔子《论语·卫灵公》【释义】言语忠诚信实,行为敦厚端正,即使到了其他国家,也行得通。言而无信,行为轻狂,即使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8),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中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15.
生事与畏事     
正夫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北宋)苏轼《因擒鬼章论西羌夏人事宜札子》【释义】治理国家既不可随便制造事端,出了事也不可胆小怕事。【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写作背景】这是北宋元二年(1087年),时任翰林学士朝奉郎知制诰兼侍读的苏轼就西羌、西夏事宜写给宋哲宗的奏议,意在奉劝朝廷,既要谨慎持重,不可无端生事;遇事又不可退缩,要主动作为。  相似文献   

16.
正县域是中国最基本的治理单元。在2015年1月召开的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县一级在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注文1】。县域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改革开放以来,县域治理总体上是成功和有效的,它推动了县域经济社会面貌的重大改变。这些治理目标是在以下条件下达成的,一是时间比较短,要在三四十年的时间内实  相似文献   

17.
普遍联系     
《求知》2018,(11)
正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释义】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不用细密的渔网到池塘里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完;砍伐林木按照一定的时节,那木材便用之不尽。【作者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  相似文献   

18.
国学赏析     
《侨园》2013,(12):48-48
<正>【原文】哀公(1)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日(2):"举直错诸枉(3),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注释】(1)哀公:姓姬名蒋,哀是其谥号,鲁国国君,公元前494-前468年在位。(2)对日:《论语》中记载对国君及在上位者问话的回答都用"对日",以表示尊敬。(3)举直错诸枉:举,选拔的意思。直,正直公平。错,同措,放置。枉,不正直。【译文】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  相似文献   

19.
    
《求知》2017,(2)
<正>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故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计胜欲则从,欲胜计则凶。——《荀子·议兵》【释义】敬:恭敬谨慎。慢:怠慢,疏忽。若重视所做的事情就能取得成功,若是漫不经心,必将导致失败。谨慎胜过怠慢就吉利,怠慢胜过谨慎就失败,计谋超过欲望就顺利,欲望超过计谋就凶险。【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  相似文献   

20.
    
《求知》2017,(2)
<正>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故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计胜欲则从,欲胜计则凶。——《荀子·议兵》【释义】敬:恭敬谨慎。慢:怠慢,疏忽。若重视所做的事情就能取得成功,若是漫不经心,必将导致失败。谨慎胜过怠慢就吉利,怠慢胜过谨慎就失败,计谋超过欲望就顺利,欲望超过计谋就凶险。【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