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经验,可以概括为七条:在民生理论创新中解决民生问题;在发展中解决民生问题;在革命和改革中解决民生问题;在"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中解决民生问题;在构筑相关制度、体制、机制过程中解决民生问题;在弘扬党的优良作风,运用科学的民生工作方法中解决民生问题;在借鉴前人和别国经验教训中解决民生问题。这些基本经验对于我们当前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有着丰富的民生思想,解决民生问题是体制改革的最基本动因。邓小平民生思想关涉人民温饱、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公平正义和民主法制等方面,是全方位、高层次的民生思想体系。邓小平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立场、社会主义本质、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等视角阐释了民生问题的重要性,提出了体制改革是改善民生的必由之路,发展经济是改善民生的基础,共同富裕、避免两极分化是实现民生的两个基本原则,"三步走"战略是发展民生的重要部署等思想和观点。为以改革开放为统领的诸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政策基础和政策价值目标。邓小平的民生思想推动了我国了民生问题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鲍婧 《传承》2012,(8):80-82
越南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胡志明的民生思想进行挖掘和梳理,弄清革新开放以来越南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认识来源是正确认识革新开放以来越南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具体实践的基础,有利于正确理解越南的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进程,进一步深化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本土创新理论和实践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发展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生事业,必须以清晰的、科学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生观作指导。这就需要在理论上彻底澄清"民生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事情,过去没有民生问题或民生问题解决的很好";"民生问题是严重的社会问题,不是经济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应该解决的事情,不能引入市场机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现程度越高越好,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高福利民生"等四大误区,剔除干扰我国民生事业的错误思想观念,从而推动我国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以及民生事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民生。关注民生的伦理学依据是"以人为本";政治学依据是保障和促进民生属于国家的社会职能。新时期民生问题凸显,其经济根源是改革开放使得我国的经济利益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其政治根源是我国的政治层面的改革整体滞后;在很大程度上也与腐败以及由此形成的"权力资本"对社会利益不合理的瓜分有关。改善民生,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发展;解决民生问题政府是关键,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要构建以政府为主体、社会积极参与的改善民生的公共体系;解决民生问题的方式重在培养社会自身"造血"功能;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6.
十七大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解决中西部地区贫困群众民生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中西部地区基层政府应该采取以下措施,解决好贫困群众民生问题:立足丰衣足食,夯实民生之基;坚持和谐发展,筑牢民生之盾;坚持创新发展,顺应民生之需。  相似文献   

7.
冯波 《传承》2011,(14):26-28
马克思的民生观是公共民生观。马克思视野中人的本质、人的意义是现实的、具体的、生成性的。从根本上说,人是一个公共性的存在物,公共性是人的内在规定性和品质。现实社会中的人是公共性的人,他们的需求是民生的起点,共同体是民生的解决场域,公共实践是民生问题的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8.
蒋淑晴 《传承》2011,(28):4-5
重视和改善民生,切实保障和发展民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重视和改善民生问题的重要经验和启示。通过从坚持体制大变革和坚持民生建设价值标准来改善和发展民生两个视角加以考察,为解决当下中国的社会主义民生问题提供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9.
民生,民生     
民生问题是社会进步和政权兴替的关键。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左传》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这些论述,反映了古代圣贤对民生问题的重视。历史充分证明,只有代表民意,倾听民声,关注民生,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的政府,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长久。改革开放近30年,民生问题得到普遍关注,改革开放的进程,其实就是不断重视民生、改善民生的过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权为民所用,权为民所享,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这种观念的变革,把发展观落实到人民的生存、发展等民生问题上,正引领我们国家迈向现代、文明、进步的全新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0.
陈立生 《传承》2012,(13):4-5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一直关注民生和重视民生,为改善民生和解决民生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发展了一系列富有创见性的民生思想。通过对我党成立以来中央领导集体解决民生问题所做出的探索和发展进行梳理,并将他们分别置入不同的阶段加以解析,试图为我党进一步推进民生建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林克才 《新东方》2007,(12):98-100
一民生问题的重要性所谓民生问题,即有关国民的生计与生活问题。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管子·霸业》指出:"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牧民》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这些论述,无不反映了古代先贤对民生问题的重视。古今中外历史表明,民生问题绝不是老百姓个人或家庭的生活问题,而是关乎国家发展进步与政权兴亡的根本问题。孙中山曾说: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社会中的各种变态都是果,民生问题才是因。就我国  相似文献   

12.
生态问题与民生福祉相互交织,生态是民生的保障,而民生是生态的价值所在。生态与民生之间呈现出多层次复合型关系,主要表现在物质生活需求、社会和谐稳定和民众生态权益、民众伦理幸福等方面。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相对滞后,生态问题严峻,体现为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消费方式和消费理念的差异性;现实生活中一些严重的环境问题特别是环境群体性事件影响到和谐社会关系的构建;人们的生态幸福感受和幸福指数发生明显变化。化解生态矛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树立正确的文明观念和发展理念、形成适度的绿色消费模式、完善生态文明教育体制、推进生态化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需要协同治理与综合创新,并健全体制机制建设。正马克思认为人同其他动物一样,首先是自然存在物,其生存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而这种自然环境在被打上人类烙印之后,又发生了诸多或好或坏的变化,特别是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的影响。习近平从人们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出发,提出"环境就是民生"1的基本观点,认为生态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问题,"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生态问题与民生问题相互交织,生态是民生的保障,而民生是生态的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在古时就非常重视民生问题,并已将其作为治国之道、安邦之策。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继承并超越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并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础,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提出民生发展思想,逐步实现由传统民生向现代民生的深刻转变。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泰州市姜堰区政协着眼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不断创新提案办理方式,提案工作质效稳步提升。一、分类督办,民生提案有保障。民生问题是委员提案关注的重点。为了增强民生提案的办理效果,姜堰区政协从2013年开始,每年遴选10件涉及民生问题的提案作为"十大民生提案"在相关媒体公布。"十大民生提案"关注点各有不同,涵盖教育、医疗、社保、交通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提案办理过程中,邀请  相似文献   

15.
正民生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也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心民生问题,格外重视民生事业,不仅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而且明确了解决民生问题的思路方法,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民生工作、决胜全面小康提供了实践指南。习近平总  相似文献   

16.
陈修茂 《政协天地》2008,(12):35-36
近年来,厦门市政协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中,紧紧围绕中共厦门市委提出的一系列改善民生的部署和举措,主动呼应、全力配合,汇集委员和各界智慧力量,为协助党和政府解决好各项民生问题付出心血、做出贡献。特别是去年初,厦门市委市政府为解决民生问题提出了"四个加强"(即加强"平安厦门"建设、加强就  相似文献   

17.
目前,民生问题乃社会各界关注之焦点。对于民生问题的解决,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了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于今年新年贺词中着重提到要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温家宝总理在春节团拜会也强调“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解决民生问题正成为社会各个层面的主流话语。而解决民生问题,需要对古代贤哲的  相似文献   

18.
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与重视,是党执政理念的重要转变,也是我国快速发展、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解决民生问题,除了要对国内外财政投入解决民生理论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以外,还需要借鉴国外财政投入解决民生问题的好的做法,文章从德国财政投入解决民生问题的视角出发,论述了其在解决民生问题中的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民生问题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怀军  李俊斌 《前沿》2009,(8):136-138
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是世界各国治国理政的根本问题。解决民生问题是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当前我国的民生问题现状,存在着很多不和谐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只有不断地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才能有效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0.
张国艳 《人民论坛》2014,(10):254-256
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与重视,是党执政理念的重要转变,也是我国快速发展、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解决民生问题,除了要对国内外财政投入解决民生理论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以外,还需要借鉴国外财政投入解决民生问题的好的做法,文章从德国财政投入解决民生问题的视角出发,论述了其在解决民生问题中的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