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侯涛 《当代广西》2014,(17):62-62
正日本安倍政府不顾邻国反对强推解禁集体自卫权,美国表态支持在其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就在20多年前,美国却把日本当成头号假想敌,当时日本经济军事实力增强使美国深感不安,自卫队内部少壮派抬头更使美国担心日本"军国化"。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前防长卡斯帕·温伯格等军事专家甚至提出"第二次美日战争"的设想。日本成美国"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2.
主持人:不久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约翰逊表示,2009年的世界经济将是一个"危险的新世界"。与此同时,《经济学家》杂志报道称,2009年,是作为全球经济火车头的美国进入现代史上"最危险的一年"。这些预言,是危言耸听,还是残酷的真实呢? 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的一大特点是欧洲、美国、日本三大世界经济发动机一起熄火。从去年的第二季度开始,日本经济和欧盟经  相似文献   

3.
日本于1955年8月加入关贸总协定(WTO前身),揭开了日本企业走出国门、参与世界市场竞争的序幕.此后日本企业励精图治,苦心经营,在国际市场上"攻城掠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业绩.到1981年时,出口增长了75倍,相当于世界贸易同期增长的20余倍.而日本则于1986年超越西德,直逼美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在国际市场风云变幻的21世纪,日本企业走出去的基本经验仍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一个国家只有在所处时代主要工业部门的发展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且还拥有最先进的产业技术,领导世界科技革命的新潮流,才能真正成为"世界工厂"。在世界经济史上能称之为"世界工厂"的只有英国、美国和日本。当然,在一定意义上,德国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5.
李加洞 《理论月刊》2007,(10):140-142
20世纪70年代随着"新冷战"的到来,太平洋经济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美国在亚太战略重心转向经济领域;"新冷战"使中国对外开放得以顺利启动并使战后形成的东亚经济体系发生变动,中国被融入到亚太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去;随着美国保护主义的实施、日本与亚洲经济进一步地结合以及"大中华经济圈"的形成,美国亚太经济一体化中有被边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日美关系经历了日本从属美国、半占领状态到相对平等的伙伴关系一系列变化。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日本一跃成为世界屈指可数的经济大国之一,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又开始强化日美同盟关系,谋求成为"政治大国"。2001年"9.11"事件后日美同盟关系的重新调整,既是后冷战时期美国全球军事战略重新部署在亚太地区的客观体现,又是日本借机实现国家利益,欲达成其角色重要嬗变的主观诉求。这不仅为日本的安全防卫和政治外交政策带来了变化,而且还对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安全战略态势产生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一、企业文化的起源与回顾谈到企业文化,要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日美企业的较量。那时,在美国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而迅速崛起的日本,开始与美国在全球市场上展开了竞争。受当时世界环境(如中东石油危机)和美国国内政治、经济的影响,以及日本企业在管理、技术等方面后发优势的影响,美国的企业在电器市场上几乎全部失守,具有传统优势的汽车市场也丧失了近  相似文献   

8.
中国第一     
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是《日本第一》一书的作者,现在他又撰文说:中国第一。他提醒日本,必须适应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强国的崛起。中国有可能继续比日本更迅速地增长,并在亚洲获得比日本更大的政治影响力。用不了很多年,中国经济或许将取代日本经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中国经济有一天可能取代美国经济,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相似文献   

9.
"中国、美国、欧洲、印度和日本将成为世界并行的5条巨龙。"讲这番话的,是全国政协委员、曾出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的林毅夫教授。他还不止一次地预测过,2030年,中国将超越美国和欧洲成为世界最大的市场。时至今日,已经有不止一位经济学家做出过与林毅夫相同的预测,但是也在同一时期,"中国经济崩溃论"亦甚嚣尘上。有西方媒体甚至一度把中国经济"硬着陆"与欧债恶化、美债瘫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末,日本的平成年代由最初的"平成景气"演化为"平成恐慌",不仅使日本遭受了沉重打击,对东亚乃至世界经济都带来了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平成恐慌"有其经济、金融、政治背景和原因.中国虽然与日本不同,但防止经济、金融、政治层面某些非健康因素的滋生及其可能导致的危害和影响,同样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世界上有一些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以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GDP的比例一般在2% 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此外, 这些国家所获得的三方专利数(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占世界总数的绝大部分。  相似文献   

12.
美国《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6月7日一期刊登文章,题为《通过商业接触》,文章说,自从中国在20年前实行对外开放以来,美国的商界领袖一直将其庞大市场看作是同日本和欧洲竞争对手角逐的战场。 美国的商界领袖认为,美中经济的联合进展得十分迅速,以至于尽管前进的路上可能有些磕磕绊绊,  相似文献   

13.
日美贸易摩擦是日美经济关系中最为棘手的难题,在当代世界经济关系中,极为引人注目。1955年,在美国的大力扶持和援助下,在二战中遭到严重破坏的日本经济得以恢复,进入全面高速增长时期。几十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使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与经济高增长相伴随的是,日本出口贸易占世界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48年的0.45%上升到1970年的6.2%,1989年的8.9%,1991年的9.02%(同期美国为12.  相似文献   

14.
【正】1971年在日本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无意间上错大巴的美国乒乓球运动员科恩与中国运动员庄则栋的攀谈,拉开了中美两国的"融冰"之旅。小小银球弹开了中美彼此紧闭20多年的国门,震动了地球,被  相似文献   

15.
数字天下     
10%与12%我国在世界经济增长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去年,我国以约占世界4%的GDP,对世界经济的增长做出10%的贡献;以约占世界6%的外贸额,为世界贸易的增长做出了12%的贡献。6000亿美元美国著名投资银行摩根斯坦利公司统计:过去10年中国的廉价产品使美国消费者节省6000多亿美元。美国与中国的贸易合作,每年为美国创造了50多万个就业机会。10%我国制造业的技术附加值很低。目前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的25%左右,日本、英国、法国也都在20%左右,而我国平均低于10%。94%面对国际上中国能源威胁论,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说:我国是一个能源消…  相似文献   

16.
<正>2017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138.2万件,超过美国、日本和韩国3个国家的总和,这一数字占全球总量近40%,连续7年居世界首位。巨大的专利数量,不仅体现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也体现我国知识产权领域的保护水平,同时也将积极推动全球经济技术发展。为此,建议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进一步重视知识产权成果和手段运用,加强沿线各国技术、产品和贸易的交流合作,打造"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ADR的实践古已有之,但ADR这个概念起源于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ADR在美国兴起以来,其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不断发展,尤其是调解制度和仲裁制度的发展大大缓解了美国的"民事司法危机"。美国发展ADR的经验引起了其他国家的关注,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借鉴美国的经验,结合本国实际,各自发展出了不同模式的ADR。当前,ADR已成为世界纠纷解决的一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国(china),组合其英文国名的第一个字母,可称之为"金砖四国"(BKICs)。美国高盛证券公司预言,21世纪金砖四国的崛起将令世界经济"牌局"重洗。到2050年,全球新的六大经济体将是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巴西、俄罗斯,而英、德、法、意将淘汰出局,现有的六大工业国只剩美国与日本。世界变化万千,几十年后的事情谁也说不准。别人"大胆假设",我们还需"小心求证",不妨仔细"端详"一下除中国外的其余三块"金砖",这对拓宽国际视野,吸取他国发展的经验教训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19.
何晓松 《湖湘论坛》2009,22(1):124-126
美国霸权在20世纪80年代受到日本崛起的挑战,美国对日本施加经济政治压力,要日本开放市场,并承担更多的军事责任。外压在日本引发一次战后最深刻的变革,选举制度由中选区制过渡到小选区制,政党制度走向两党制。  相似文献   

20.
<正>武力是最后手段,不得已才能动用,不能经常性使用武力,但更不能没有武力。经常性的外交手段是贸易、是经济,而最受欢迎的交流方式还是文化英国和美国是近代以来影响世界历史进程最重要的两个西方国家。分析英美历史,人们注意到一个重要的外在环境相似性,即光荣孤立:英国与欧洲大陆的相对隔绝,美国与世界重要国家的相对隔绝。这种地理环境,为英美制定相应的"光荣孤立"政策打下基础,让英美面对世界的时候可以从容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