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侨园》2017,(3)
正姓氏源流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姬昌第十七个儿子姬子于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姓篡》、《通志·氏族略》等记载:丰氏、酆氏始祖为周文王姬昌之子子于,起源于西周初年。丰,本为商王朝末期崇国君主崇侯虎的属地。周文王灭崇国后,改其地名为丰邑。到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王朝之后,敕封自己的弟弟、即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姬子于在丰邑,拱卫京畿,爵为侯爵,史称"丰侯"。这在史籍  相似文献   

2.
《侨园》2014,(2):61-61
姓氏起源 魏姓源出有四: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裔孙毕万之后,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史记·魏世家》、《通志·氏族略》等有关资料所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攻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  相似文献   

3.
《侨园》2018,(5)
正姓氏起源滕姓起源有三:1.出自姬姓。据《姓氏考略》《通志·氏族略》《广韵》所载,周文王第十四子错叔绣,武王封之于滕(故城在今山东滕州西南四十里),为滕侯,后世子孙以国为氏。2.亦出姬姓。据《万姓统谱》《史记·索隐》所载,相传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个儿子分别得十二姓,其中含有滕姓。3.出自他族。今土家、苗、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相似文献   

4.
刘谨  余斌 《瞭望》2000,(50)
姓氏,不过是一种符号。但对陈历甫来说,姓氏却是他的命根子。   过去 30年来,这位只有初中文化的四川遂宁人,几乎把所有的积蓄和业余时间都花在了对中华姓氏的收集与研究上,历尽千辛万苦,最终编写出 220万字的《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   该辞典共收集了中国古今 10129个姓氏,其中汉族姓氏 8000多个,少数民族姓氏 2000多个。谁欲寻宗问祖,只要翻翻这本大辞典,大多能了解到本家姓氏的来源、变迁、分布、趣闻以及古今名人,还能看到书写这一姓氏的古今中外名家书法。   如在这本辞典里找不到自己的姓氏,那就得问问陈历甫了,…  相似文献   

5.
《侨园》2016,(7)
正花姓起源起源主要有三:1.由何、华氏音变而来。典籍记载不详,传说较多。《通志·氏族略》载:"花氏出《姓苑》,出自何氏。"《百家姓》注:"花姓系出华氏,古无花字,通作华。后专用花为花草之花,故华姓亦有改为花姓者。"清段玉裁《说文解字·华注》:"花字起于北朝前此书中花字,出于后人所改。"《中国姓氏起源》载:"花姓又一支是周文王的后代。""唐朝以前,有华姓人以其与花字通用,自改为花  相似文献   

6.
《侨园》2012,(3):33
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李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位.是中国大陆人口第一多的姓氏.李姓人口总数超过1亿,占中国总人口的719%多.河南周口是李姓的发源地,河南省也是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  相似文献   

7.
《侨园》2013,(10):55-55
<正>姓氏起源根据《元和姓篡》的记载,中国的曹姓最初是颛顼赢姓的后代。综合各种史料,曹氏的源流有三:第一,起于黄帝姬姓的后代。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叔振铎被封于曹,建都陶丘,成为始封之君,也就成为曹氏的始祖。第二,由邾姓改姓为曹。提起曹氏姓源,往往同朱氏联系起来。这是因为朱姓源于周时的邾国,而邾国本来是曹姓所建。颛顼帝的玄孙陆终生有六子,其中第五子安被周武王封在邾国。古代邾国贵族一直以国为氏。后来邾为楚所灭,安的子孙,一部分改姓朱,一部分则改  相似文献   

8.
《侨园》2016,(6)
正凤姓起源1.出自高辛氏,为黄帝的曾孙帝喾之后,以官名为氏。据《左传》记载:"高辛氏时,凤鸟氏为历正。凤盍以官为氏。"2.出自姬姓,为唐代南诏国的王族阁罗凤氏之后,由酆姓氏改为凤氏。据《通志·氏族略》上记载,凤姓远祖始于周代,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受封于酆地(今湖南省永兴县北),封为侯爵,称为酆侯。其子孙后代就世代以国号"酆"为姓。3.出自回族中凤姓。据《中国回族大辞典》载:"凤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一带。"得姓始祖帝喾。中国上古历史的"五帝"之一,姬姓,名俊,号高辛  相似文献   

9.
《侨园》2019,(7)
正姓氏起源源于姬姓,为黄帝之裔孙吾融之后,属于用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上所记载,相传黄帝有一儿子叫龙苗,龙苗生吾融,而吾融的儿子姬明被封到卞国(今山东泗水县东的卞桥镇),史称卞明。其后代之子孙遂都用国名为姓,遂成卞氏。出自曹姓,为周文王之第六子叔振铎的支庶子孙卞庄子之后,也属于用封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上所记载,在3000年以前的西周时,周武王姬发封自己的弟弟、文王第六子叔振铎于曹(今山东曹县),世称曹叔振铎,其后以曹为氏,遂成曹姓。  相似文献   

10.
《侨园》2018,(6)
正姓氏起源殷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四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6%。殷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山东、云南、四川、河北、陕西等省为多,上述五省殷姓约占全国汉族殷姓人口的58%。殷姓来源有三:1.出自子姓,为契之后。据《风俗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盘  相似文献   

11.
《侨园》2014,(6):45-45
寻根溯源戚姓是一个具有3000年历史的古老姓氏。但姓"戚"的在中国人口不多。戚姓源流单纯,出自姬姓,为春秋时卫国大夫孙林父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姓谱》、《万姓统谱》、《世本·氏姓篇》、《古今姓氏书辨证》、《通志·氏族略》等资料所载,戚姓起源于春秋时期,得姓始祖为孙林父。  相似文献   

12.
《侨园》2013,(10)
姓氏起源 根据《元和姓篡》的记载,中国的曹姓最初是颛顼赢姓的后代.综合各种史料,曹氏的源流有三: 第一,起于黄帝姬姓的后代.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叔振铎被封于曹,建都陶丘,成为始封之君,也就成为曹氏的始祖. 第二,由邾姓改姓为曹.提起曹氏姓源,往往同朱氏联系起来.这是因为朱姓源于周时的邾国,而邾国本来是曹姓所建.颛项帝的玄孙陆终生有六子,其中第五子安被周武王封在邾国.古代邾国贵族一直以国为氏.后来邾为楚所灭,安的子孙,一部分改姓朱,一部分则改姓曹.这两支曹姓子孙都发源于山东省境内,所以,早期的中国曹姓人都来自山东.  相似文献   

13.
姓氏是用来区别不同家族的符号,也是研究语言、历史、民俗的珍贵材料。俄罗斯人姓氏的出现和普及随着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介绍了俄罗斯人的姓氏起源和得姓方式,旨在更深刻地了解俄罗斯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4.
《侨园》2018,(Z1)
正姓氏起源倪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一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4%。倪姓来源有四:1.出自曹姓。黄帝后裔邾武公次子之后,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倪字》及《辞源》所载,春秋时期,邾武公将次子封于郳(故城在今山东滕州),建立郳国,为邾国附庸。子孙以国名为氏,称为郳氏。战国时郳国被楚国所灭,  相似文献   

15.
英国姓氏是其社会历史发展及其文化孕育的产物,它的产生、演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作为识别社会成员的符号系统(姓氏),它不是简单地区别每一个社会成员,而是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英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研究英国文化的活化石。加深对英国姓氏的研究及其内涵的理解则是打开英语文化宝库的一把重要钥匙。  相似文献   

16.
宋燕 《各界》2011,(3):3-3
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陪周武王一起打下了周室江山。周武王死了之后,武王年幼的儿子成王即位,周公号称“怕天下人背叛”,就做了代主席,暂时替成王主持工作。直到成王成年,  相似文献   

17.
《侨园》2013,(12):49-49
<正>华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九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7%。华姓起源华姓来源有三:1.出自子姓。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古今姓氏书辨证》、《广韵》及《辞源》所载,宋戴公子正考父,正考父之子督,字华父,为宋太宰,杀其君殇公及其大夫孔父,厚赂齐、秦、鲁、郑四国,不能讨,使相宋公,因自立为华氏。古未有生而赐族者,唯督以一时之妄,自立姓氏,后世因之。一说督父正考父食采于华(故城在今河南新郑北),其后以邑为氏。2.出自姒姓。  相似文献   

18.
《侨园》2014,(12):47-47
姓氏起源水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晚出的姓氏之一,水姓源出有五:1.出自姒姓,为远古大禹治水时水工之后,以职业为氏。据《姓氏考略》、《姓苑》等载,远古大禹治水时,他氏族人很多当了水工(治水的工程人员)。大禹带领水工到会稽山(在浙江省绍兴县东南)治水后,留下一个水工(禹的庶孙)居住在会稽,便以水为姓,他和子孙就世代相传姓水,称为水氏。  相似文献   

19.
《侨园》2017,(Z2)
正姓氏来源1.出自姬姓,为西周初期周武王堂弟姬渠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2.出自秦、汉之际古百越民族娌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岑,望出南阳,又,两越娌人多岑氏。"娌人,即古书中记载的俚族人,主要分布在今茂名地区。3.出自宋朝时期古僮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古僮族,就是壮族,是第二个渊源中古俚族人的—个分支。传说,壮族先民原来有名无姓,于是各部落首领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史上的名人,以姓氏相并称的,数李、杜为最多。唐代大诗人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是家喻户晓的;晚唐则有李商隐和杜牧,为了不搞混。人们在姓氏前面冠个“小”字以别之。但最早的李杜并称,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