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效武 《人民论坛》2012,(23):204-205
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命题自提出以来,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个核心命题,而它与传统发展观的最大区别之处就在于它成为了一种"科学"。文章从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及其与现实问题的结合等方面对这一重大战略命题进行了再思考。  相似文献   

2.
在鲁中昌邑地区东永安村,每年农历正月十四隆重举行的"烧大牛"仪式表演,既是一种地方性信仰传统,也是一种自发性的乡民艺术活动。在这一仪式活动的运作过程中,村落不同群体之间形成多重磋商,与村落神圣传统相关的公共话语体系及其公共性意义由此生成。村民对仪式神圣性的认同与即兴发挥的艺术传统,是这一活动至今保持生机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政治文明的主体性始终没有解决、先天不足的民主制度、域外霸权的长期控制干涉以及传统生存文化流失但新的发展观没有形成,使拉丁美洲"危机频发"。打破这一恶性循环之链,关键是在国家、社会和民众之间建立"持续转型"的包容性共识。  相似文献   

4.
对于英美政治、法律文化传统中的"civil disobedience",不能简单地将其定性为违法行为,所以与"善良违法"的译法相比,"公民和平抗法"的译法似乎更为妥当。"公民和平抗法"是英美社会抗议的一种古老传统。从历史文化传统角度看,这源自从英国历史早期就形成的独特法律文化与政治文化传统。在当前中国"暴力抗法"现象还不时出现的情况下,认真与公正对待"公民和平抗法"行为,不但不会危及法治,而且还会有助于良法之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高晓红 《前沿》2007,4(10):139-142
公务员道德,指的是公务员在其行政和履行公务活动中形成并且必须遵守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以及在其特定职业实践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道德传统、道德心理意识、道德品质等。它是公务员在公共行政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是公务员这一特定职业的职业责任的价值表达。公务员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但它不是一般的职业道德,具有其特殊性。公务员道德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伦理意义,因而研究公务员道德及其发展过程就成为格外重要的一项工作了。公务员道德发展过程依次经历"前道德阶段"、"习惯道德阶段"和"自律道德阶段"。  相似文献   

6.
孙强 《人权》2013,(3):52-5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与中国人权发展实际、时代特征、历史传统、民众文化等相结合,着力解决中国人权发展的"特殊"问题,并不断实现理论创新,推动了中国人权事业健康发展。这一过程所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就是关于中国人权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由外在的行动及其选择所形成的社会结构和内在的情感、信仰、精神所形成的观念分析,是社会人类学用以理解异文化的主要认识工具。这一认识工具内化着包括哲学、社会学在内的社会科学共同的认识脉络,经过沉淀,发展成为社会人类学主要的认识论传统。对人何以为人、结构与观念关系的思索中,社会人类学的认识论传统既蕴含对人类社会一般性过程分析和抽象的追求,也存在着尝试整合经验论和观念论两种不同认识体系的学科立场。当代人类学的"本体论转向"中,对观念和结构进行了重新把握和应用,形成基于认识论传统的新发展。面对当下人类学各分支学科无法通约、互动困难的状况,对认识论传统的共识和确认及在这一基础上的创新、发展,是人类学者必须省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论“雅俗”——对中国古代审美趣味历史演变的一种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青 《思想战线》2011,37(1):111-116
"雅"和"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对非常重要的评价性概念,至今依然有着很高的使用频率。然而这对概念与其他任何一个评价性概念一样,也并不具有永恒性质,它们也是历史的产物,并且有着特定的社会功能。"雅"、"俗"这对评价性概念的产生有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也恰好是"文人"这一古代士大夫阶层的特殊身份形成的过程。从这对概念生成演变的角度,可以窥见中国古代审美趣味在各个时期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国家立法机关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的这一宣示,标志着上世纪70年代末期出发的中国法制重建,经过三十年的长跑后,终于迎来了成年礼。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从"人心拜权"到"人心思法",三十年间的家国巨变、观念荡涤,对于一个曾经数千年囚禁于专制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10.
朱旭 《今日浙江》2015,(2):58-59
"三门平调"是流传于浙东三门湾畔的地方传统剧种。它的原始形态为贺彩词,经明、清两代,至清末民初,三门民间艺人在不断吸收新昌三坑调基础上,融合乱弹和三门民间小调,形成了这一地域特色较强的传统剧种。三门平调与宁海平调是浙江平调界中的双生姐妹花,同宗同脉,在艺术特色上有一致性和同源性。三门平调因文人的介入,才有了完整的曲牌和脚本。传统平调以家庭伦理戏为主,教化色彩浓厚,传统脚本有"前十八"和"后十八",代表剧目有《小金钱》、《大  相似文献   

11.
"五四"文学革命倡导者用古代白话小说的传统来证明"白话文学"的正当性,将之抬高到"国语教科书"的高度,同时又进行批判,在与古典白话小说的分离中建构出"现代小说"的概念。这一过程忽视了传统白话小说资源在小说转型中的重要性,致使新文学初期中、短篇小说与长篇小说的质量失衡。语言变革之后白话小说内部形成新的带有价值评判的"雅-俗"格局,造成延续至今的文学史叙述的偏狭化。应该在汉语小说的大背景下关注传统小说资源在清末民初的转化,以期重绘民国时期的小说史图景。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成果概括为"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一创新成果的形成有其自身的逻辑理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与发展是其形成的理论逻辑,对"怎样治理社会主义国家与社会"历史课题不断探索是其形成的历史逻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新要求的科学回应是其形成的实践逻辑,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其形成的内生逻辑。  相似文献   

13.
产生"中国问题"的世俗基础,主要是传统社会形成并作为残余遗留下来的自上而下的、逐级管制的"金字塔"式的传统社会层级结构及权力运作体制。这在本质上与权力的具体社会运行体制和具体工作机制相关,而与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传统文化是经过长时间积淀而形成的具有观念形态的文化,它对大学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决定作用。然而,一部分大学生存在对传统文化"疏离"的问题,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这种状况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鉴于此,为了让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更亲近",积极的社会文化导向、有效的文化培育手段以及多元的文化认知实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在研究建立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的同时,提出马克思主义的"123"与"345"这两个概念;而这两个概念的成立,又离不开对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和对"什么是历史"的两点认识,即历史是历史本身,历史是自己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的"123"明确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任务"、"两大发现"和"三个来源",而马克思主义的"345"则明确了继承、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性质"、"四个离不开"和最终形成"资本论第五卷"。  相似文献   

16.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本文改以往研究中的实体思维方式为生成性思维方式,对"天人合一"这一理论进行一种生成式的解读.现代西方生存哲学是一种生成性思维,马克思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生存论更是一种生成性思维,而中国传统哲学自身又存在丰富的生存论资源,以当代西方生存哲学、马克思实践生存论作为理论参照系,对中国传统和谐理论作一种生成性的解读,以把握中国传统哲学的生存论特质,试图从宏观上重构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体系,也期望中国哲学能与当代世界哲学形成一种新的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传统文化遗产的形制中,"崇高性"值得讨论和重视;它的认知逻辑为"天人合一",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价值的核心所在。崇高性在诸如"帝—王—皇"、"天命"、"恒德"等"天、地、人"相"参"的关系中同构为一个叙事共同体和表述范式,形成社会结构中循环往复的礼制秩序,为文化传统价值的重要垂范,同时凸显了中国文化遗产中的崇高性。今天,在中华民族文化复振之时,重塑"以德配天"、"以民至上"文化价值观,对于施政无疑极其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其比"以人为本"还符合中国传统范式。然而,追求政治上"德政"的大一统——特别表现在朝代更替的历史转变,时常却伤害了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而成为我国一笔特殊的"负遗产"。  相似文献   

18.
正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与中国传统社会中"为政以德"的思想一脉相承。中国古代社会将政德视为治国之本,并形成了"德惟治,否德乱""德惟善政,政在养民"等思想观念,这对于当今社会仍有重要借鉴意义。领导干部不仅要深入认识加强政德修养的必要性,还  相似文献   

19.
斯日古楞 《前沿》2014,(1):226-228
搏克起源于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是蒙古族那达慕传统竞技活动。搏克蕴涵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呼伦贝尔"陶力亚"民俗艺术是呼伦贝尔地区独特的搏克文化的体现,是蒙古民族独特的艺术创造,是民族智慧和审美观念的重要体现。呼伦贝尔传统民间"陶力亚"艺术古朴厚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充分地反映了这一地区特殊的历史社会形成的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意识,它是在漫长历史阶段和独特社会生活中逐渐沉淀的一种民族特色文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教育哲学的近现代转型与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教育以儒家仁学为核心,以"求善"为天职,以至真的道理即为至善的准则,这种教育哲学缺乏"求真"的价值和理性思辨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教育哲学虽然培育了无数志士仁人"经世致用"、"兼治天下"的政治品格,但是"重政务,轻自然,斥技艺"构成了传统教育文化基本框架,抑制了近代自然科学和实证哲学在中国的发展。"五四"运动给东方中国带来了"科学"强音,中国的教育哲学也因此面临着现代化转型。追求现代,重视传统,在两种传统和两种文化的碰撞融合中,形成现时代的教育理念,这将是中国教育哲学的现代理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