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戴维·佩珀为马克思生态思想做出了"弱"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辩护,认为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具有内在相关性。他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路线,揭示了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维度,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自然辩证法的方法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揭示出马克思生态思想对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以科学的名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质疑总是伴随着科学进步不断再现,赖泽民先生的"人类历史科学原理"就力图借助耗散结构理论来否定马克思学说的科学性。以耗散结构理论为基础的"人类历史科学原理"对以辩证法为基础的马克思学说科学性的质疑事实上是以科学名义对辩证法的质疑。马克思学说就是大写的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学说的生成路径、存在方式、在场保证和发展根据。辩证法与耗散结构理论并不矛盾,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科学化的马克思主义只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能以之批判或取代马克思学说本身。  相似文献   

3.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在方法论上沿袭了卢卡奇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的重建,即在方法论上回到黑格尔,"恢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辩证性。但法兰克福学派在其理论发展中忽视了马克思与黑格尔在哲学旨趣和方法上的根本区别,从而导致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只能滞留在一般性的文化审美批判层面,难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社会变革实践的理论诉求。正是基于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类社会历史观,马克思与黑格尔的理论旨向和研究路径有着根本差异,深刻领悟这些差异是正确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方法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刘晓宇  刘长君 《学理论》2015,(1):22-23,37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在产生与发展的160多年里,其理论和实践已经改变着整个人类的社会生活,但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争论依然存在,这充分说明了研究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艰巨性,也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在"超学科"上研究与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这对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塔克-伍德命题"引发了人们对"资本剥削劳动是否不正义"的争论,揭开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研究序幕。在这场争论中,分析马克思主义内部形成了以"现实唯物主义"为标准认为马克思反对"资本剥削劳动不正义"的"反对派"和以政治哲学的最高价值为标准认为马克思赞同"资本剥削劳动不正义"的"赞同派",从而产生了所谓的"马克思正义悖论"。"马克思正义悖论"的实质是分析马克思主义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二分,是抛弃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思维造成对马克思政治哲学事实描述和价值判断的割裂。解蔽"马克思正义悖论",重构马克思政治哲学,需要回到马克思理论的自身逻辑,在内容、方法和本质上还原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原貌。  相似文献   

6.
正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它一经问世就震动了世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讲的那样,"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共产党宣言》完整、系统而严密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了一个区别于过去一切其他政党的新型政党登上了人类历史的舞台。《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  相似文献   

7.
正马克思是如高峰般耸立在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位先哲,因此,马克思诞辰是值得纪念的,马克思诞辰200年尤其值得纪念。不过,当此之际,提出诚实郑重地对待这位先哲,其旨却不仅仅在于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在思想理论领域提出的首要任务就是拨乱反正,正本清源,重新认识并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由此开启了一场空前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长时期中"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在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8.
《理论视野》2021,259(9)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马克思的忠实战友,恩格斯晚年为了从理论上回答党内外马克思的继承者们对如何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请教,从而在实践上为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定纲领和策略提供新的理论指导,为了补偿马克思"未完成的"工作,从理论上深入地批判把历史唯物主义庸俗化为"经济决定论"的观点,在全面总结40年"哲学领域斗争"经验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整体世界观",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对人类史前社会理论作了创造性的最为详尽的阐述,使历史唯物主义不仅具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论内涵,而且具有了更为普遍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7,(9)
马克思在其研究生涯中,尽管不同时期的侧重点不同,但对"人"的思想的研究始终贯穿马克思研究的全部内容。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必然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最终的价值指向和理论依归。马克思主义在不断中国化的进程中,经过党历代领导人的努力,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依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在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的今天,在"英国脱欧""美国优先"等"逆全球化"事件频发,中国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深入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对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对于时代性质判断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认识基础上的真理性认识。领会马克思文本语境中的"时代"蕴意,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时代性质的重要思想即世界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前提、资本主义处于就要灭亡时代的基本内容和共产主义的时代发展趋势等判断,对于今天把握时代性质,应对时代难题,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国际社会面临各种全球性问题和挑战,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逐渐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研究的热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大厦中的重要内容,是我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资本主义发展进程、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思想武器。深化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理论,需进一步厘清其基本内涵、形成原因、发展阶段、价值影响与主要特征,为辨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更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理论支架。  相似文献   

13.
"经典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苑华 《理论探讨》2008,3(1):39-42
"经典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进程中仍然遭遇多种困境.为此,我国理论界曾经提出三种主张:一是"回到马克思",努力掌握马克思的原生态思想;二是"回到实践",在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实践"理论的前提下,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真思想;三是"重建",恢复原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本真思想.我们认为,这三种主张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在本质上都是为了正确地理解马克思,而不是针对如何创新"马克思".而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所面临的紧迫问题是理论创新.因而,我们强调"信仰意识"、"问题意识"、"原创意识"和"当代意识",要在不断进步的实践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主义史上,不仅马克思被误读,恩格斯也被误读过,甚至出现由误读恩格斯又造成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解,甚而指责恩格斯遮蔽了马克思的本真思想。其实,恩格斯不仅独自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而且率先开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更重要的是,恩格斯既在"照着讲"中忠实地阐释和捍卫了马克思思想的真理性,又在"接着讲"中完善、深化了马克思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还确立了后人发展、阐释、捍卫马克思主义所应遵循的原则和研究范式。从本质上看,恩格斯思想与马克思思想具有不容置疑的统一性,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身份和形象也是不容置疑的。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21,(2)
马克思"人民"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核心理论术语,其确立源发于马克思早期思想中对"解放"的多维思考。马克思对从理论的解放到现实的解放及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逻辑转换的思考,使"人民"作为中介和目的得以出场。自哲学观革命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不断深化,马克思"人民"概念的思想内涵不断丰富,完整地展现出其生成和发展的"历史—社会—实践"三重维度。新时代,重温马克思"人民"概念,对于把握经典、理解时代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西方"马克思学"是西方特定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学术思潮。从研究主题看,西方"马克思学"以马克思的原生态文本为主;从研究范式看,西方"马克思学"是学术性与意识形态的统一;在当代中国,深入研究西方"马克思学"的理论特质与问题意识,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马克思学,有利于提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质,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相似文献   

17.
孙夕淼 《学理论》2013,(20):3-4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是人类社会发展所必要的理论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的关键因素。马克思社会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因素,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进程中,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以及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对我国社会发展、建设的影响,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和对我国现实情况的分析来揭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和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时家贤 《理论探讨》2012,(1):167-170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人们耳熟能详.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三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四个或更多?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不是其他的理论?谁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始作俑者?是恩格斯,是列宁,还是马克思自己?文章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指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对时代主题把握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三个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必须站在人类社会的高度,从思想史发展的角度,去认识、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9.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潮流,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内涵丰富、特点鲜明,它既根植于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立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创新性发展,对我国的外交和"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根据哲学研究问题的基本环节,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考察试着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基本方法。通过考察马克思与人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的初始关系、问题演进以及研究问题的方法的确定直至问题解决等三个基本环节的分析,发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理论过程是以马克思与传统世界的观念决裂开始直至马克思的死亡为结束的以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为主旨的人的解放和发展的人类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