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侨园》2013,(6):63-63
<正>姓氏起源1.出自姜姓,以国为氏,其始祖为吕侯即吕尚,又称姜子牙。相传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便以之为姓,称姜姓。后来姜姓羌人发展出四支胞族即"四岳",吕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该部落的首领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姜姓诸侯国吕国(在今河南南阳)。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史称吕姓正宗。古时,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吕国,史称东吕,实为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春秋时,东吕为宋所灭,其后裔也以国为氏,称吕氏。2.出自魏氏。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从魏氏分化而来。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原鲜卑族之代北复姓叱吕氏、叱丘氏改为汉字单姓吕氏。五代后周时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吕陵氏为汉字单姓吕氏。  相似文献   

2.
《侨园》2013,(6)
姓氏起源 1.出自姜姓,以国为氏,其始祖为吕侯即吕尚,又称姜子牙.相传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便以之为姓,称姜姓.后来姜姓羌人发展出四支胞族即"四岳",吕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该部落的首领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姜姓诸侯国吕国(在今河南南阳).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史称吕姓正宗.古时,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吕国,史称东吕,实为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着秋时,东吕为宋所灭,其后裔也以国为氏,称吕氏.  相似文献   

3.
《侨园》2013,(11):49-49
<正>严姓起源严姓是2010年新百家姓中排行第一百一十二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4%。1.出自庄姓,为避明帝刘庄之名讳,改姓严。据《通志·氏族略·以谥为氏》所载,东汉时,庄姓为避明帝刘庄之讳,改姓严。到魏晋时期,姓严的人中,有一部分又恢复了原来的庄姓。这样,就出现了庄、严姓并存于世的情况。故有"庄、严本一宗,同姓不可婚"之说。2.出自芈姓,为战国时楚庄王之后,以谥号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芈姓,楚庄王支孙,以谥为姓。"而芈姓又可追溯到黄帝后裔颛顼帝。  相似文献   

4.
《侨园》2015,(Z1):55
姓氏起源1.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以国名为氏,始祖为姜子牙。西周初,姜子牙受封于齐,建齐国,是为齐太公。鄣国被齐太公收为附庸国,后齐太公将鄣国及临近的齐国分封给庶子。春秋时鄣国被齐灭掉,鄣国的后人以国名"鄣"为氏,因认为国家已不复存在,又去掉表示疆邑的"阝",成为今天的章姓。  相似文献   

5.
《侨园》2013,(7):53-53
<正>姓氏起源施姓源出有五:1.出自姬姓,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和《元和姓纂》等所载,春秋时鲁惠公(姬姓,黄帝之后)子尾生,字施父,其后代以祖字为姓,世代相传,称为施氏。2.出自夏时施国,为夏时施国公族之后,以国名为氏。3.出自子姓,为商民七族之一有施氏。据《左传》所载,周初,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了"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一称邽)氏、锜氏、饥氏、樊氏和终葵氏等。施氏为制旗帜的工匠,其后代相传姓施,称为施氏。4.出自方姓,为明代方孝孺同族方氏,避难时改姓施。据《姓  相似文献   

6.
《侨园》2013,(7)
姓氏起源 施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和《元和姓纂》等所载,春秋时鲁惠公(姬姓,黄帝之后)子尾生,字施父,其后代以祖字为姓,世代相传,称为施氏. 2.出自夏时施国,为夏时施国公族之后,以国名为氏. 3.出自子姓,为商民七族之一有施氏.据《左传》所载,周初,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了"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一称邽)氏、锜氏、饥氏、樊氏和终葵氏等.施氏为制旗帜的工匠,其后代相传姓施,称为施氏.  相似文献   

7.
《侨园》2013,(8):49-49
<正>姓氏起源1.出自黄帝之后代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及《元和姓纂》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据《读史方舆纪要》所载,  相似文献   

8.
《侨园》2019,(5)
正姓氏起源1.出自春秋时楚大夫申叔时之后。据《姓氏考略》所载,申叔时之后,为别他族,以王父字为氏。2出自子姓,商汤支庶之后。据《世本》所载,春秋时宋国有大夫来,受封于时邑,子孙以邑为氏。3.出自赢姓。据《路史》所载,古有时国,灭于楚,子孙以国为氏。4.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战国时齐国有一著书的贤人时子,其后有以其名中之时为姓。5.出自他族。清满洲人.  相似文献   

9.
《侨园》2020,(4)
正姓氏起源1.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的卫国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絷,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2.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时期齿序排列,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3.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的鲁国公族庆父的儿子公孙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4.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5.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6.源于鄂伦春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相似文献   

10.
《侨园》2018,(Z1)
正姓氏起源倪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一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4%。倪姓来源有四:1.出自曹姓。黄帝后裔邾武公次子之后,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倪字》及《辞源》所载,春秋时期,邾武公将次子封于郳(故城在今山东滕州),建立郳国,为邾国附庸。子孙以国名为氏,称为郳氏。战国时郳国被楚国所灭,  相似文献   

11.
《侨园》2013,(9):57-57
<正>孔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二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9%。姓氏起源①为商汤王之后裔,以原姓和祖字结合为氏。据典籍《广韵》中的记载,契是商族的始祖,为子姓,历经十四代,传到成汤,灭夏桀。成汤名履,字天乙,是一个圣明的君主,其子孙中有一支为了纪念先祖子天乙的丰功伟绩,便将  相似文献   

12.
《侨园》2014,(5):51-51
寻根溯源姜姓起源有三:(1)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以居地姜为姓。(2)出自桓氏改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亘庭昌唐上元中准制改为姜氏。"唐代上元时有桓姓者改为姜姓。(3)出自其他民族改姓。宋时有羌人改姜姓;另有清满八旗姜佳氏改为姜姓;除此以外,今侗、瑶、彝、蒙古、土家、保安、白、俄罗斯、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相似文献   

13.
闲话避讳     
平白 《瞭望》1999,(43)
广闻录名字旧称名讳。《辞海》中说:“活时曰名,死后日讳,分用义别,合用同名字”。中国人讲文化,对名字的称、写、用,自然也都文化,其中很要紧的是姓名文化中的避讳。封建时代,历朝皇帝及孔子之名,臣民共避之,不能随便喊,随便写,随便用,那叫“国讳”。实在避不开了,或写缺笔,或用代字。孔子名丘,缺笔就要少了右边那一竖,读为“某”。读史书,常怪某些名字变来变去,也没什么道理,其实好多情况下是避帝王名讳之故。秦始是名政,“政”“正”同音,于是,“正月”就读作“征月”,写作“端月”。吕后名雉,雉被改名野鸡。汉…  相似文献   

14.
《侨园》2017,(Z2)
正姓氏来源1.出自姬姓,为西周初期周武王堂弟姬渠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2.出自秦、汉之际古百越民族娌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岑,望出南阳,又,两越娌人多岑氏。"娌人,即古书中记载的俚族人,主要分布在今茂名地区。3.出自宋朝时期古僮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古僮族,就是壮族,是第二个渊源中古俚族人的—个分支。传说,壮族先民原来有名无姓,于是各部落首领在  相似文献   

15.
《侨园》2019,(6)
正姓氏起源1.源出姬姓,出自樊姓,周天子卿是樊仲皮之后,以祖字为氏。据《风俗通义》及《元和姓纂》所载,鲁献公次子仲山浦辅佐周宣王中兴,受封于樊邑,其后有樊氏。2.出自春秋时郑国大夫子皮之后,以祖名为氏。据《姓谱》记载:"出郑大夫子皮。"望出下邳。春秋时,郑大夫子皮的后人,亦以父名为姓,相传姓皮,形成此支皮氏。  相似文献   

16.
《侨园》2013,(12):49-49
<正>华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九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7%。华姓起源华姓来源有三:1.出自子姓。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古今姓氏书辨证》、《广韵》及《辞源》所载,宋戴公子正考父,正考父之子督,字华父,为宋太宰,杀其君殇公及其大夫孔父,厚赂齐、秦、鲁、郑四国,不能讨,使相宋公,因自立为华氏。古未有生而赐族者,唯督以一时之妄,自立姓氏,后世因之。一说督父正考父食采于华(故城在今河南新郑北),其后以邑为氏。2.出自姒姓。  相似文献   

17.
, 《侨园》2013,(2):45
姓氏起源 1.出自曹姓,是颛顼帝的后裔,以国名为氏. 2.出自舜时大臣朱虎的后裔.据《元和姓篡》、《姓氏急救篇·颜师古注》等资料所载,舜时有大臣朱虎,其后人亦为朱姓.  相似文献   

18.
《侨园》2012,(9):61-61
姓氏来源一,以地为氏。据《后汉书·郡国志》所载,洛阳有褚氏聚。《姓氏寻源》云:古有褚地,居者以为氏。二,以官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云:本自殷(商)后人宋共公子瑕食采于褚,其德可师,号日褚师,生公孙肥,子孙因此为褚氏。"褚师"为掌管市场的官员,又叫"市令"。春秋时期,宋国、卫国、郑国都设置褚师之官。世代为褚师者,以官为氏,省为褚氏。三,出自他族。今彝、僳僳族有褚姓。  相似文献   

19.
《侨园》2017,(4)
正姓氏源流鲍姓源出有三:1.出自姒姓,为春秋时夏禹裔孙敬叔之后,以邑(国)名为氏。据《姓苑》记载:"系出姒姓。夏禹后。春秋时杞公子有仕齐者,食采于鲍,因以命氏。"2.出自庖牺氏,即伏羲氏,其后有鲍姓。3.出自他族中有鲍氏:①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期,北魏代北地区少数民族俟力伐氏(一说为俟力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与汉族融合,遂改姓鲍,称为鲍氏。另外,同  相似文献   

20.
《侨园》2016,(6)
正凤姓起源1.出自高辛氏,为黄帝的曾孙帝喾之后,以官名为氏。据《左传》记载:"高辛氏时,凤鸟氏为历正。凤盍以官为氏。"2.出自姬姓,为唐代南诏国的王族阁罗凤氏之后,由酆姓氏改为凤氏。据《通志·氏族略》上记载,凤姓远祖始于周代,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受封于酆地(今湖南省永兴县北),封为侯爵,称为酆侯。其子孙后代就世代以国号"酆"为姓。3.出自回族中凤姓。据《中国回族大辞典》载:"凤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一带。"得姓始祖帝喾。中国上古历史的"五帝"之一,姬姓,名俊,号高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