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试论网络空间的主体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海兵  赵勇 《人民论坛》2012,(2):116-117
在网络空间里,传统社会中群体的身份认同被网络空间瓦解,稳定单一的认同也出现了危机。主体身份的电子文本化和流动性,充分反映了人的创造性,主体身份的虚拟性使个体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得以在网络里重新整合。网络空间中主体的自我认同不仅是能够实现的,而且是在现实与虚拟之间的相互作用中进行和完成的。  相似文献   

2.
虚拟网络空间中的身份认同是通过网络化身的沟通与交流构建的。青少年作为网络主体在选择网络化身的过程中,同时也为确立怎样的身份认同提供了线索。虚拟空间中的网络化身形象是个体在虚拟空间的重要人格表征,而选择网络化身形象的过程又是个体能对现实人格进行重塑的过程。在虚拟、匿名的网络空间中,如何选择网络化身,依托网络化身怎样开展网络生活,对于青少年形成现实与虚拟整合的人格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角色理论的新领域:网络角色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虚拟社区与网络角色网络空间(Cyberspace),又译为赛博空间,是基于电脑及其网络建立起来的人与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W·J·米切尔认为,cyberspace是cybernetics与space的复合,表示受控制的空间。网络空间为虚拟社区的滋生和拓展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技术前提和物理条件。以电脑网络为媒介,人们在网络空间的交流与互动构建了一个新的虚拟社区(virtualcommunity)。最早提出“虚拟社区”概念的是英国学者霍华德·莱英古德,他认为虚拟社区是以虚拟身份在网络中创立的一个由志趣相同的人们组成的均衡的公共领域。与现实生活中的社区概念相区别…  相似文献   

4.
网络身份管理是网络空间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网络身份管理工作,持续加强网络身份管理建设。通过对国外主要国家的顶层设计、法律法规、平台建设、技术前沿进行梳理和分析,为我国网络身份管理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屈群苹 《前沿》2013,(16):104-105
作为现实社会在网络空间的多维体现和拓展延伸,虚拟社会不仅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存在形式,而且使网络色情、网络欺诈、网络侵权等有了公共空间。各级政府应顺应新形势,狠抓“执网”能力建设,畅通网络民意渠道,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在管理理念、管理机制、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层面做出适应性调整,消解发生在虚拟社会的种种不规范行为。  相似文献   

6.
网络虚拟社会需要管理,已逐步成为世界各国学者和政府官员的共识。但网络虚拟社会管理也是世界各国面临的一大难题。设法探求和建构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工作机制,成为一种现实的必要。依据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加快建设与强化管理相结合、技术控制与社会管治相结合、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要有效实施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必须设法建构四类工作机制,即网络空间管理工作机制、网民群体管理工作机制、网络运营管理工作机制和网络综合治理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7.
网络虚拟身份是伴随互联网逐渐形成的一种新权益。杜绝侵犯网络虚拟身份的犯罪行为发生,需注重单位侵犯网络虚拟身份的犯罪事实,注重"情节严重"实践认定标准,细化侵犯网络虚拟身份的犯罪取证方式,从而确保网络虚拟身份能够受到刑法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8.
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此同时,网络社会身份信息犯罪、滥用等现象频发高发,严重危害网络社会,影响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将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引入现有网络社会身份管理体系,可完善和严密具有实名身份认证要求的身份凭证签发模式,为网络虚拟社会身份管理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为解决网络社会身份管理中个人身份认证问题,加强网络社会身份管理,提出了一种基于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的网络社会身份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9.
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此同时,网络社会身份信息犯罪、滥用等现象频发高发,严重危害网络社会,影响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将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引入现有网络社会身份管理体系,可完善和严密具有实名身份认证要求的身份凭证签发模式,为网络虚拟社会身份管理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为解决网络社会身份管理中个人身份认证问题,加强网络社会身份管理,提出了一种基于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的网络社会身份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各类社会矛盾问题越来越多地反映到网络空间,形成了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网络博弈,对社会稳定产生了极大影响。网络空间的特点决定了网络博弈与众不同的要素特性。网络博弈的产生与社会利益格局调整、民主政治发展、虚拟社会管理、社会心理变化、多元文化共存等因素有密切关系。从未来发展趋势看,网络博弈给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正确应对网络博弈是一个重大而复杂的战略问题,应在思想认识、攻防策略、工作方法上实现转变。  相似文献   

11.
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技术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卫东 《青年论坛》2008,(4):156-158
数字化校园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把学校建设成面向校园内外的一个超越时间、空间的虚拟大学。  相似文献   

12.
何雷  程昉 《公安教育》2011,(7):42-46
<正>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几乎无法避免进入网络空间,那么,无论在现实中还是在网络上犯罪的犯罪分子,都很有可能在网络空间里留下痕迹。鉴于此,侦查机关在网络上开展侦查就已成必然趋势,探讨和研究网络侦查策略方法已成为我们的新课题。针对网络空间的特点,借鉴现实中的传统侦查方法不失为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数字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环境下利用网络远程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虚拟图书馆已成为图书馆未来组织馆藏资源的发展方向,网络运行下的图书馆不再只局限向读者提供馆藏文献,而应提供包括网络信息在内的所有信息。作为社会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高校图书馆长期扮演社会文献保存者的角色,也要进行馆藏资源数字化建设,以便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相似文献   

14.
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中,必须加强思想教育,应该着重解决党员队伍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这就是党员角色与党员社会职业角色的统一问题;党员的权利与义务的统一问题;党员的执政意识与党员的执政能力的统一问题。一、关于党员角色与党员社会职业角色的统一当前,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中,思想教育必须把政治形象塑造与社会职业形象塑造统一起来,把加强党性修养与提高道德水平统一起来。共产党员在社会生活中的身份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与工人阶级先进分子身份相联系的党员角色,一是与公民身份相联系的社会职业角色。为此,就有了两种形象:党员形象和社会职业…  相似文献   

15.
<正>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活动空间,网络空间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各国应该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对此,我愿提出5点主张。第一,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网络的本质在于互联,信息的价值在于互通。只有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铺就信息畅通之路,不断缩小不同国家、地区、人群间的信息鸿沟,才能让信息资源充分涌流。中国正在实施"宽带中国"战略,预计到2020年,中国宽带网络将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打通网络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让更多人用上互联  相似文献   

16.
当前网络空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亟需加强全球互联网治理,进行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各国应尊重并维护网络主权,共同维护网络安全;应和平利用网络空间,加强网络治理的国际合作;应坚持多边参与、多方参与的原则,共同推进互联网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人们塑造了一个便捷高效的网络虚拟生活空间,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与文化体验的逐步提升。但网络社会自身属性与广大民众网络素养所存在的缺陷,导致网络社会存在秩序失范的风险,如谣言屡禁不止、虚假信息泛滥等。对此,应准确把握网络舆情发展规律,制定科学网络管理制度,夯实网络社会治理群众基础,让正能量充满网络空间。  相似文献   

18.
网络空间正义是以公平公正基本原则为基础,保障网络个体在空间资源、产品再分配、消费、使用上拥有公正权益,有利于网络空间理性发展。实现网络空间正义需对网络非正义进行理性批判,同时加强网络空间规制,完善个体理性行动,最终实现网络空间正义。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的风险防范与实践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岚 《湖湘论坛》2021,34(1):54-64
网络空间作为思想激荡的前沿阵地,是马克思主义与各种社会思潮的必争之地。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不是要隔绝网络空间,而是要从网络意识形态的议题设置切入,因为网络意识形态的议题设置既关乎网络意识形态的走势,也影响着网络主体的价值选择。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和无边界性等特质,使得网络空间各种社会思潮肆虐;我国网络意识形态既面临着各种势力的渗透,也面临着资本扩张和数字空间的挤压风险。维护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既要坚持人民至上的议题设置红线、衔接“在场空间”与“缺场空间”身份,从而夯实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又要把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拉回日常生活、贯通官方与民间两个舆论场的“话语空间”,从多维度构建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军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快,军人上网的比例不断攀升,加强军人网络道德建设,成为军队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加强军人网络道德建设,应着力解决好以下问题:首先,要处理好网络道德与传统道德的关系。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其背后有活生生的实体存在,军人一旦参与其中,其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