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阶级性和实践性的高度统一决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应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而把全国人民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引领世界迈向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在动荡变革期,思想舆论的斗争也会以十分尖锐而复杂的方式展开。“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成为今天的时代之问、世界之问,处在十字路口的人们需要拨云见日、登高望远。为国家立心、为民族铸魂,为时代把舵,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3.
正"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党的十九大报告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深刻揭示了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同时对在实践中强化意识形态引领意识,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吸引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中国残疾人》2012,(1):65-65
正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决定》中指出:"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  相似文献   

5.
杨伍荣 《创造》2023,(11):23-27
<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中国的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在世界上具有引领性和示范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与此同时,云南省的脱贫攻坚也探索实践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路子,在全国具有标本性和共鉴性价值。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无疑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强大的历史感和与世界平视而行的历史基石、历史条件和历史自信。  相似文献   

6.
曾文麒 《求索》2014,(12):33-3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强大力矩。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党风廉政建设,要把握权力腐败实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视域、新要求、新境界为党风廉政建设指明方向,开辟崭新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7.
乔瑞 《前进》2022,(3):61-62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高校是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前沿阵地,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也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实要求。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又要有超前识变、主动应变、积极求变的信念,坚持守正创新,将坚如磐石的政治定力与变革求新的行动自觉统一起来,不断夯实高校意识形态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群众》2018,(23)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他进一步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加强理论武装、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坚持立破并举、压紧压实党委(党组)责任等方  相似文献   

9.
姜艳生 《前进》2008,(3):44-46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共产党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项重大任务,就是着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发展中同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其中,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的社会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10.
引领社会思潮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事关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新加坡自独立以来,长期面临西方和国内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多样化思潮冲击。在各种社会思潮竞相发声的复杂环境中,新加坡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社会思潮引领之路,对我国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积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地具有强大的引领社会思潮的功能。充分发挥这一功能,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形势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的必然要求,还是当今世界形势下确保意识形态安全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引领应采取不同的路向:一是要海纳百川,广泛聚合积极因素;二是要尊重差异,充分包容中性因素;三是要旗帜鲜明,着力批判有害因素。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当怎样认识与提炼?严书翰、李德顺、严昭柱等几位专家进行了深入解读。  相似文献   

13.
尧德武 《前沿》2008,(11):39-41
在社会思潮日益多元化的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以其在权威评价基础之上形成的主导地位,成为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也是引领社会思潮的旗帜导向,具有强大的整合能力和引领能力。正确处理好一元性的核心价值与多元性的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既保持核心价值的主导地位,又辩证地对社会思潮作批判性的吸收,能体现出二者之科学的内涵式互促关系。在引领社会思潮过程中,积极反思社会思潮的外展特性,能使引领工作更具针对性和现实性,从而提高其引领能力。  相似文献   

14.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引领我国经济爬坡越坎、转型升级,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是引领新时代经济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关键,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15.
观点     
正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要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要在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要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必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极大地支持和鼓舞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探索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世界社会主义向健康方向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也预示着未来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21世纪中叶的最终实现,必将有力地推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出低谷,走向复苏和振兴。  相似文献   

17.
蔡民族 《政策》2012,(1):30-3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当前,全省高等教育战线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要坚持核心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18.
地域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地域范围内的具体表现,其强大的传承导向、链接纽带和融合凝聚功能,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应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地方高校和广大文艺工作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典型示范和宣传引领作用,推动新时代地域精神的凝练和培育,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环境基础。  相似文献   

19.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犹在耳畔回响。党的十八大以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培养时代新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不断将精神文明建设推向更高水平,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20.
蒋盛云 《理论月刊》2010,(10):18-20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紧紧围绕和实现三大基本任务展开,即由认知到共同思想基础,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引领方向、凝聚人心;由共同思想基础到价值追求,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由价值追求到实践运用,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这三大基本任务是一个由低到高的理论层次和心理发展过程。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中,这三大基本任务在时空上是相互交叉、在内容上却是互相影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