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新  李焕芹 《前沿》2014,(9):133-134
新媒体时代下数字技术不断发展,催生了众多的新媒体形式,传统的意识形态被颠覆。在新媒体的强烈冲击下,传统民族文化如何传承、怎样传播,都是我们要思考的现实问题。本文对近年来的热点网络事件进行剖析,简要阐述新媒体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探讨如何以新媒体为载体来传承民族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是展现地域特色的代表。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遭遇到受众范围较窄、现有传播渠道推广力度较弱等现实困境。为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民俗文化,我们要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广民俗文化,加强网络宣传,规范民俗文化的传播内容,突破新媒体时代民俗文化发展的瓶颈,推动民俗文化长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吕红雁 《前沿》2013,(22):116-117
高校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开启了文化发展的新时期,同时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进入了新媒体时代,这为高校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新机遇.高校应当在准确把握新媒体特点及其对高校文化建设影响的基础上抓住机遇,加快推进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工作.  相似文献   

4.
王佳翠 《传承》2013,(6):26-27
在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让遵义红色文化永葆生机。通过从新媒体视角研究如何实现遵义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红色文化传播中运用新媒体,增强红色文化的时代感。同时利用新媒体将将红色文化与地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红色教育基地,使红色文化网络化、常态化、阵地化、持续化。  相似文献   

5.
王佳翠 《传承》2013,(4):26-27
在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让遵义红色文化永葆生机。通过从新媒体视角研究如何实现遵义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红色文化传播中运用新媒体,增强红色文化的时代感。同时利用新媒体将将红色文化与地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红色教育基地,使红色文化网络化、常态化、阵地化、持续化。  相似文献   

6.
黄曼青 《求索》2012,(7):152-154
网络文学正在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冲击着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本文分析了新兴媒体对文学转型、文学形式及文学接受三方面的影响,探究文学形态和新媒体之间的能动关系。新媒介时代,媒介的内容远重于形式,文学只有适应了媒介主导下的环境,才能获得自身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文学形式在新媒体时代的流变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7.
谢征 《求索》2012,(10):98-100
"公共领域"理论的提出,本身就与媒体有着天然的联系,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理论的提出过程中曾阐述其与媒体的关系。在媒体发展的历程中,各个时期的不同媒体都为构筑公共领域提供过条件。新媒体作为新世纪以来最受关注和影响逐渐增大的媒体形式,在公共领域的构筑上,同样日渐显现出重要功能。新媒体的不同应用,以及新媒体终端的不同特征,都使受众参与形式和参与结果面临更多变化,个体间的交流和公众意见的形成面临更好条件。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媒体不断涌现,其在信息传播领域具有显著的传播优势,但也存在传播弊端.传统媒介在新媒体语境下局限日渐暴露,但是优势犹存.二者可以从媒体形式互补、信息共享、信息传播和吸引受众关注等方面融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介的融合是两种文化的融合,是“速度”与“信度”、“广度”与“深度”的结合.加强新旧媒体的融合有利于媒体核心竞争力发生巨变,实现二者的互利共赢和线上线下有机统一的社会舆论空间的打造.  相似文献   

9.
正新媒体是利用当代信息技术发展起来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媒体形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开始出现并不断发展,这些技术又催生了新的媒体介质和信息传播手段。如当今社会中广泛存在的互联网、搜索引擎、智能手机、数字电视等都可以纳入新媒体的范畴。新媒体信息传播效率远远高于传统媒体,而且具有快速性、交互性、共享性、超文本和多元化的特点,正在逐渐成为社会媒体传播的重要形式。民主党派思想建设指的是在自身建设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日渐成为大众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新媒体主要包括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和被称为第五媒体的移动网络,这两种新媒体又被称为网络媒体;广义的新媒体是基于网络媒体而兴起的媒介形式,既包括网络媒体,又包括传统媒体运用新技术以及和新媒体融合而产生或发展起来的电子书、数字报、IPTV等。[1]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具有及时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的核心要素包括新技术、新媒介、新内容三类,概括而言,即在互联网技术支撑下利用信息化设备传播数字化内容的形式。据此分析,"新媒体"不仅是一个相对于"旧媒体"的工具概念,其自身也处于动态演化过程中,属于社会文化概念范畴。换言之,新媒体在颠覆传统媒体运转模式的同时。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巨大财富,具有永恒的生命力,我们应该责无旁贷地传承下去。但是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加之我国部分民众对西方文化的追捧和推荐,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式微之势。而作为传统传播媒介的电视媒体,是我国民众获取信息首选的主要媒介,理应承担起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重任。  相似文献   

13.
李晓明 《传承》2011,(31):52-53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都必须通过文化的相对稳定的代际传承与变动不居的创新这两种基本形式来实现。传承与创新的辩证运动构成文化发展的基本表现形态。民族文化的生命力主要体现在其传承力与创新力上。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的发展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正面临着传承难、创新更难的"两难"境地。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来势汹汹,铺天盖地始料不及,一夜之间改变了我们,尤其是青少年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冲击和影响。为了确保青少年价值观健康形成,首先要:第一,优化媒介环境。当前的媒介环境存在着媒体引导偏移、文化煽情引导、报道失当等伦理错位。建立健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中新媒体信息监管机制,对新媒体的价值影响实施有效的监控和合理的引导,以先进的文化和思想给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新媒体环境。第二,提高青少年新媒体媒介素养。作为生存在数字化一代的青少年来说,媒介素养的高低尤为重要。通过引导的方法和新媒体伦理教育,强化青少年的媒体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促使青少年树立自律意识和正确使用新媒体观念,培养和提高青少年拒绝诱惑能力,自觉遵守媒体规范与道德,合理使用新媒体。第三,以新媒体为平台,构建价值观引导网络。新媒体为青少年价值观引导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其虚拟性和匿名性为传统价值观引导提供全新的视角。加强平台网站文化建设,凸显主流文化,增强主流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使价值观引导新媒体平台成为满足青少年需要的主渠道和主窗口。第四,加强高中阶段青少年使用新媒体的引导。  相似文献   

15.
做好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工作,是进一步发挥两者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引领作用的必然选择。新媒体在推动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传承与创新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我国应当借助新媒体技术,建立更多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新媒体传播平台,构建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创新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社会思潮的发展永远相携着时代印记,在新媒体社会运行环境下,社会思潮生成的公共心理基础出现了深刻的变化,体现出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与特点。为此,要依靠政府和综合媒体的舆论引领功能,发挥新媒体信息教育的作用,启发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进一步形成思维共识,规避新媒体社会思潮的异变风险。  相似文献   

17.
正一、新媒体传播与民主党派思想建设(一)新媒体的概念以及传播特点。所谓新媒体是与传统媒体相对的概念,它指的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媒体形式。从传播网络角度说,它包括有线互联网、wifi互联网、3G和4G移动互联网。从传播终端的角度看,它包括以PC为终端的媒体、以笔记本、平板和手机等载体为终端的移动媒体以及户外媒体等。新媒体主要具有开放性、包容性、传播的便利性和即时性、交互性以及传播  相似文献   

18.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优秀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厚重的历史内涵,传承与发展好沈阳地域红色文化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沈阳城市发展的实际,从培育红色文化品牌、优化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功能、利用新媒体增强红色文化传播效果等方面提出提升沈阳红色文化快速发展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传统文化绵延数千年并且发展出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形式都带着独特的时代印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注重人们道德培育与人格形成的精神,有助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进行创新性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和自媒体都是新兴事物和实践,任何对它们的定义和诠释都必须放在特定的语境和发展的眼光中来看。而青年更是新媒体的"原住民",是主要的缔造者,使用者,和继承人。新时代的青年是与新媒体共生同长的。本文从新媒体和自媒体概念和发展延伸,探究自媒体时代之下青年学生如何理解,使用乃至批判接受各种新兴媒体平台。针对学术界流行的新媒体和思想政治教育三段论(机遇,挑战,应对),尝试从学生主体出发,将新媒体与青年的辩证关系理解为传播媒介,生活方式,以及社会责任三个层次。同时也对新青年和新媒体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一些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