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904年的甲辰科会试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那一年,湖南人陈继训(1878—1962年)高中进士,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的进士之一。回首他的科举生涯,着实堪称成功:26岁就成为进士,授户部主事。1907年,他成为驻俄使馆的参赞,不久之后,转而担任度支部军饷司司长。正当"官秩日显"之际,他的政治生命却在1911年戛然而止,此后他解职归里,"以诗文自娱",不仕民国。  相似文献   

2.
郑板桥在潍县任县令的时候,逮捕了一个名叫“地头蛇”的恶棍。恶棍的伯父和舅舅急忙到县衙讲情。他俩一个是告老还乡的员外,一个和郑板桥是同科进士,仗着自己的“面子”,带着好酒好菜连夜登门。郑板桥一见他俩这来头,心中已明白了八九分。三人一边喝酒,一边叙谈。郑板桥今天格外安闲,一会儿从华山的樵夫讲到渭水的渔翁,一会儿又从扬州的竹林,讲到泰山的寺院,讲得津津有味,只是不提公事。员外和进士却沉不住气了,一面随声附和,一面盘算着如何开口……进士出了个点子要行个酒令。郑板桥满口答应说:“请年兄出个题目吧。”进士指…  相似文献   

3.
戴淦 《党史博采》2001,(4):33-37
陈赓,共和国开国大将,中国当代革命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和神秘经历的著名军事将领.他是黄埔三杰之一,在黄埔军校时就担任过孙中山先生的警卫,"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之后,跟随周恩来身边做保卫工作,南昌起义时他又和李立三同志一起负责起义委员会所属的政治保卫处工作,1928年5月,他授命组织中央特科,为保卫党中央的安全、搜集情报,处置叛徒和营救同志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是革命保密工作的模范,中共特工的鼻祖,令敌人头痛的特工王  相似文献   

4.
正因为近些年的曾国藩热,汤鹏的名字才为更多的人知道。今人讲述曾国藩的功业和早年的趣事时,汤鹏作为一个颇具喜剧色彩的配角出现。其实,他的人生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悲剧。曾国藩"生挽"汤鹏汤鹏,字海秋,自号浮邱子,清嘉庆五年(1800)生于湖南益阳。他是道光年间有名的诗人,自幼聪敏好学,22岁中举,23岁时连捷进士及第。再看曾国藩中举后考了三次才中进士。和汤鹏齐名并同年中举的同乡魏  相似文献   

5.
一 韩愈,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生于唐代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出身于中小地主家庭。由于德宗初期藩镇的叛乱,他家的经济情况受到了打击,迫使他“就食江南”。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开始做官。曾屡次上疏指陈时弊。任监察御史时,为了关中灾民请求减免赋役,被贬为阳山令。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又因反对迎拜佛骨,触怒唐宪宗,贬为潮州刺史。后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  相似文献   

6.
袁成武 《当代贵州》2013,(12):57-57
普安州(今盘县)在贵州单独开科设考之前无进士。明世宗嘉靖十六年(1537),贵州单独开科设考,普安州蒋宗鲁即考中举人,次年他又考中进士,成为普安州有史以来中进士的第一人。"开科取士"是中国古代选拔  相似文献   

7.
“得意”四戒慎行唐代孟郊40多岁中进士时写了一首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首诗可算把他中了进士、步入仕途、十分喜悦、万分得意的心情披露得淋漓尽致,实不失为千古绝唱。然而,我却想试着对这首诗从另外一面加以理解...  相似文献   

8.
张宏杰 《廉政瞭望》2014,(21):68-69
刘光第是四川富顺人.戊戌六君子之一.但是对于他的经济状况.很少有人注意。 光绪九年(1883年).他高中进士.授刑部候补主事,时年不过24岁.可谓少年得志。但是奇怪的是,中了进士之后,他却一直没有到北京去当官。因为家里太穷.他拿不出到北京当官的本钱。  相似文献   

9.
唐代有个叫娄师德的人,原是进士出身,唐高宗时入任监察御史,后来吐蕃契丹入侵,他又应诏投身前线,与吐蕃军角逐于白水涧(今青海湟原南),创下了八战八捷的赫赫战功,使敌望风披靡。由于他才兼文武,所以  相似文献   

10.
正刘光第从小在艰难困苦中长大,个性强硬方刚,能吃寻常人不能吃之苦。同时,他对官场上的喧嚣浮华十分看不惯,更不愿意对高官做谄媚之态。刘光第是四川富顺人,戊戌六君子之一,但是对于他的经济状况,很少有人注意。光绪九年(1883年),他高中进士,授刑部候补主事,时年不过24岁,可谓少年得志。但是奇怪的是,中了进士之后,他却一  相似文献   

11.
正他是清末秀才,深感"世局之汹汹"而不愿为官;他是教书先生,却比青年学子更激进;他投身革命,却坚持人道主义,为实现社会平等,"流尽最后一滴血"。他就是被尊为"五老"之一的革命长者何叔衡。穷秀才造反1902年,26岁的何叔衡考上秀才,当年娶妻。县里给他下了掌管钱财的委任令,但他深感"世局之汹汹,人情之愦愦",拒不到任。在父亲的骂声中,何叔衡回乡种地教书。在乡间任教时,何叔衡与其他三位志同道合的秀才结为拜把子兄弟,他们就是被合称为"宁乡四髯"  相似文献   

12.
莫清华 《前线》2013,(11):87-87
明代杨继宗,是个不阿谀权贵的官员。他是山西阳城人。天顺初年考中进士,授官刑部主事。杨继宗刚正廉直,屡触权贵,令权贵忌惮。《明史·卷一五九·杨继宗传》对他廉洁刚硬、抵制上官违法乱纪的事迹有所记载。成化初年,杨继宗升任浙江嘉兴知府。他赴任时仅一个仆人跟随,官署书斋也都清朴无华。在任期间,也能做到秉公廉洁。有一次,监察御史孔儒,来到嘉兴清理军籍,却暴力“执法”。他对这位专门纠察官吏的监察御史的胡作非为,也十分强硬地进行抵制。  相似文献   

13.
东汉初期,洛阳令董宣清正廉明、执法公正,对作奸犯科者从不手软,不管其背后势力多么强大,都与之作坚决彻底的斗争。为此,他曾多次遭到贬官、罢官,两次险些性命不保。然而,即使在朝堂上,面对光武帝刘秀的盛怒,他仍仗义执言,被光武帝称为"强项令"。平民百姓则因他在朝堂上被内侍按倒时仍然高昂着头,仿佛一只被按住的老虎一样,形象地称他为"卧虎令"。至今,仍有多个剧种的戏曲《卧虎令》《强项令》传唱在神州大地。在董宣身上,有着诸多从政为官的优秀品质,其中最值得称颂的是他的担当精神。  相似文献   

14.
对于德技双馨、桃李满天下的王忠诚来说,一切赞赏都不曾令他心动,惟有一则楹联式的评价让他永志不忘:"守忠诚之铭伴生命旅程,鼓浩荡长水送风帆远行." 是啊,"忠于祖国,诚于事业;忠于病人,诚于奉献",这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天坛医院著名神经外科专家王忠诚的座右铭.  相似文献   

15.
气度与高度     
北宋时期的吕蒙正是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状元宰相。他有敢于顶撞皇上的胆量,也有唯才是举的气量。皇帝虽然生气,但还是舍不得弃之不用,这不仅是因为吕蒙正为官做人公正无私,更在于他心境豁达,气度非凡。吕蒙正有个同窗学友叫温仲舒,他俩幼年交情不错,又同一年考中了进士。温仲舒当官时出了案子,  相似文献   

16.
正1971年9月13日零时32分,林彪仓惶登上256号三叉戟飞机,由山海关机场强行起飞。1时53分,空军雷达掌握该机进入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随后,最高层下达"禁航令",即不准任何飞机起飞,同时全军紧急战备,并要求各军区空军一律听从大军区司令员指挥,避免再有飞机外逃,或有人调动飞机轰炸北京。据时任空军指挥所值班参谋朱秉秀回忆,"禁航令"从1时56分起至2时20分止向各军区  相似文献   

17.
陈子昂,字伯玉,唐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生于公元656年,卒于公元695年。年轻时因家境殷实,18岁时仍整日饮酒狩猎,厌倦读书,父母勉强让他进了乡里一所私塾。渐渐地,陈子昂知道自己学识浅薄,下定决心痛改前非,发愤博览群书,于唐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考中进士。做官期间,他曾多次向唐睿宗上书自己识人用人的政  相似文献   

18.
明朝末年杰出的军事家袁崇焕,在抵御八旗军南犯的北京保卫战中,立下了丰功伟勋。他虽不幸蒙冤而死,但其英雄业绩却值得称颂。袁崇焕(1584—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广西藤县(祖籍广东东莞)人。他自幼读书勤奋,聪颖机敏,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旋任福建邵武知县。袁崇焕登上政治舞台时,满族杰出首领努尔  相似文献   

19.
正说起敬称,有句话需要记住,那就是"家大舍小令外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社交场合说到比自己大的家人,譬如说到自己的父母、兄长时,前面要加一个"家"字——家父、家母、家兄;说到比自己小的家人,譬如弟弟、妹妹时,就要用"舍"字——舍弟、舍妹,以此来表示谦虚。而说到别人的家人,譬如父母时,前面一般加上"令"字——令尊、令堂,以示尊敬。因此,"令尊""令堂"是对别人父母的尊称,而"家父""家母"则是对自己父母的谦称。很明显,"家父""家母"与"令尊""令堂"根本就不是一个人。  相似文献   

20.
在山东省沂蒙山区,有这样一位百万富翁,他将自己千辛万苦、呕心沥血积攒的200万元全部捐给了教育事业。当领导奖励他轿车、洋房时,却被他婉言拒绝。他提出一个令领导大吃一惊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