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为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吹响了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3.
张雷 《中国民政》2022,(10):21-23
<正>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城乡社区治理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贯彻落实,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城乡基层和谐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乡社区治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基层政府的主导作用、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基础作用和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实现了从“体制构建”向“体系构建”的转变,在不断提升社区治理水平上开创了新局面,在强化社区治理创新上取得了新成效。  相似文献   

4.
为了筑牢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保障农村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促进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中共雷州市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在麻廉村探索农村治理的新模式。经过3年多的实践,麻廉模式不仅在探索中走向成熟,为推动当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坚强的战斗堡垒作用,而且对我们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具有启示作用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要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使社区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是一个重要课题。而要如此,必须坚持依法治理社区。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十九大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其中"八大关系"是重点与难点。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将稳步向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在此过程中,要统筹协调和妥善处理八个方面的关系。一、一核与多元的关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7.
正"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度重视基层社会治理,不仅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还对"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作了新部署。为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8.
《小康》2021,(30)
正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有机构成,社会的稳定、有序与和谐关乎国计民生的兴旺繁荣。《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通过采访与梳理,结合专家意见与地方实践,总结出社会治理的十大地方路径。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有机构成,社会的稳定、有序与和谐关乎国计民生的兴旺繁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  相似文献   

9.
正习近平总书记赴河北唐山市调研考察时强调,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领导力视角学习党的防灾减灾救灾史,通过战略思维力、学习实践力、制度运行力、政策创新力、统筹协调力、社会动员力、应急决策力、风险治理力八个"领导力",领悟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展防灾减灾救灾的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系统地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强调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尤其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特别强调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重要内容。和谐,是人民团结、社会稳定、制度规范、关系融洽、发展有序的最高表现。和谐有利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巩固我们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有利于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使命,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1.
彭红波 《创造》2021,29(6):40-43,39
我们党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在全国执掌政权并开启了治国理政的全新实践.在社会治理领域,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到稳定要到一切,再到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社会管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治理"、党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①新中国成立70年,我们党带领人民取得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积累了丰富的社会治理经验.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新观点新要求新部署。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13.
正基层治理是直接面向人民群众的治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基层治理是否有效决定着经济社会是否能持续发展、繁荣和稳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这不仅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更对新时代基层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广大基层工作者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  相似文献   

14.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新观点新要求新部署。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一、充分认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事关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和国家长治久安,而基层是社会治理的着力点、落脚点和重要支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近年来,我国创新推出了一系列社会治理举措,在推进基层网格化管理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卓有成效,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提供了良好的社会  相似文献   

16.
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这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各类社会矛盾不断增加,坚持党的群众  相似文献   

17.
社会和谐稳定,是当代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当代中国的最高利益。社会和谐稳定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民族,如果政局动荡,没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只能一事无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进入新时期以来,改革不断深化,经济加快发展,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凸显、耐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邓小平多次提出安定团结的重大意义,强调中国的最高利益是稳定。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民主治理,民主治理要求扩大人民群众的有序政治参与。当今世界有两大民主形式,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选举民主是一种代议制民主,由于代表名额的限制,客观上限制了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度,而协商民主恰能有效地解决扩大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的问题。协商民主具有的社会稳定功能、公共决策功能、包容和谐功能,对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意义重大。因此,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信访工作是贯彻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保持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载体,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2005年5月1日,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新修订的《信访条例》。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在推动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实现了社会大局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系列重要论述,深刻蕴涵着以人民为中心、公平正义、德法共治、基层重心、总体安全等重要观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