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叮咚叮咚……”,当你走到汉堡的渥特马辛地铁车站附近时,常会听到一阵略微特别的乐声.循声看去,你会发现,在十字路口一家瓷器商店的大玻璃橱窗里,挂着三排大大小小的白色瓷钟.每到该报时的时候,它们就会自动地奏起乐来.我觉得这个橱窗布置得很妙,设计者很可能受到了我国古代编钟的启发.我国古人形容  相似文献   

2.
韩丽 《中国减灾》2006,(1):58-58
晚清时期,政局动荡,不仅加剧了中下阶层市民的破产,也有大量乡民因逃避灾荒或出于谋生的需要流入城市,城市失业贫民剧增,孤老残幼,更是生计维艰,需要更多的慈善机构来承担一定的救济任务。1850年,山东建立第一个民间慈善团体——仁慈堂孤儿残老院,到晚清末年已建立了十余个慈善  相似文献   

3.
任恒俊 《小康》2004,(5):57-59
晚清朝廷公开卖官,明码标价,官职 成了商品,官场成了市场。等价交换,市 场价值规律起了作用,认钱不认人了,银 子面前人人平等。有记载说,太平天国看 到清朝捐纳之风大开,杨秀清挑选万余 人赴北京捐官,并得到指捐省份,进入候 选的队伍,作为内应,甚至捐得道员、知 府,清朝方面却无从查究。因为捐纳的程 序首先是捐出身,就是用钱买监生,可以 入监读书,也可以买举人出身,然后再按  相似文献   

4.
王伟 《传承》2010,(33):104-105
晚清时期,在各种思潮的冲击下,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刑讯现象及刑讯制度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早期维新派人士在与西方制度与文化对照的前提下提出了废止刑讯的必要性。伴随着媒体的出现,普通大众也开始参与到这一争论之中,各抒己见,为刑讯的废止打下了坚实的民意基础。而与此同时,清政府官方也开始探讨刑讯的弊端并致力于对其加以限制或废止。  相似文献   

5.
6.
刘红霞 《青年论坛》2003,(3):122-124
19世纪 3、40年代 ,西方资本主义开始东侵 ,中国这个封建帝国的大门被外人强行打开 ,遇到数千年未有的“变局”。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经历了一次文化主流的转变。清代文化主流以此为契机 ,走上了发展道路 ,以后的早期改良派、维新派、革命派都分别从不同角度推进了清代文化大潮。  相似文献   

7.
杨实生 《求索》2010,(11):250-252
光绪初年的"四谏"是清流中的佼佼者,赵尔巽抓住"四谏"都出身翰林这一特点,在《清史稿》中称他们为"翰林四谏",显然附会了清末民初时期对清流热捧的现象,难避杜撰之嫌。其实"四谏"并非因为出身翰林而出名,而是因为他们都是作为清流中负气敢谏的人物而名噪一时,所以"四谏"实际上是指"清流四谏",只是慑于历史上把"清流"与党祸联系在一起,才不敢轻易使用这一字眼。"四谏"是指哪四个人?说法不一,陈宝琛和《涧于集》后序中的说法最为可信,他们提出张佩纶、宝廷、黄体芳和何金寿为"四谏"成员。  相似文献   

8.
光绪三十二年九月,清廷为理顺当时法部和大理院的职责,下谕旨作出规定:“法部专任司法,大理院专任审判”。至于大理院“原拟职掌事宜及员司名缺仍著该堂官自行核议”。但由于当时法部与大理院部门权限划分不够清晰明确,光绪三十三年四月初三,法部上奏《酌拟司法权限折》给朝廷,认为司法权限“亟宜规定”,法部所掌司法行政权既包括司法权;如法部对大辟之案及秋、朝审大典的覆核权;也包括行政权,如区划权、调查权、执行权、任免权等。法部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奏折上要求清廷赋予以下权限:———大理院自定死刑之案皆送法部核定,将人犯送法部收监…  相似文献   

9.
晚清时期中国近代警察制度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近代警察制度产生于晚清。早期改良派关于警察制度的设想是中国最早的警政理论 ,而组织健全、职责明晰的湖南保卫局则已具备了近代警察的性质。日本人川岛浪速的《上庆亲王书》提出了近代中国警察建设的完整方案 ,他创办的京师警务学堂则是中国最早的警察教育机构。清警察制度的确立包括中央警察机关和地方警政两方面。由于理论准备不足 ,中央权力过于虚弱、地方行政命令不力及军警不分等原因 ,清朝警政未能建立起一个强国的警政基础。  相似文献   

10.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发源地,古希腊人民创作了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作品,其中相当一部分曾传留于后世。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欧洲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由于地理上的阻隔和社会条件的限制,在古代时期希腊的文艺作品并未被中国人民所知晓。直到明代,尤其是晚清时期,才有人开始在中国介绍古希腊的文学艺术作品。从此以后,古希腊文艺作品在中国逐渐受到了重视。  相似文献   

11.
陈光从 《台声》2011,(2):88-89
林维源(1840年1905年),字时甫,号同卿,林国华次子,福建水师参将陈胜元的女婿。林维源出生于台湾大溪,祖籍福建龙溪,从小聪敏过人,被称为奇童。10岁时与兄维让同游厦门,拜高士陈南金(陈胜元之好友)为师,南金知其可造,举例黄孟伟所撰立身九旨相勉励。  相似文献   

12.
"条约口岸知识分子"是指鸦片战争以后活动于各主要通商口岸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是晚清内忧外患的特殊历史条件下最先觉醒的一批中国文人。在西方思想和中国文化的激烈碰撞中,由于受到"夷夏之辨"等传统观念的深刻影响,他们既传播西方科学却又排斥西方思想,固守传统文化却又面临进退失据的文化困境。条约口岸知识分子中的代表人物在身份、信仰与文化等方面所面临的多重困境,揭示了近代中国曲折的历史进程在知识分子思想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赵治国 《求索》2007,(8):220-222
征兵制度是晚清新政时期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清廷认识到实行征兵制的必要性,而这些认识集中体现在中央和地方颁布的各类征兵文本中。在实际过程中,因练兵处规定的营制饷章略显粗略,各地刊布的征兵告示对其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使其更具操作性而有实效。但是,因为清廷练兵目的的狭隘,导致“寓征于募”转变为招募本地人当兵,这种转变直接体现在各地的募兵告示中。  相似文献   

14.
晚清时期鸦片泛滥全国,地处西南边陲的贵州省因气候适宜鸦片的种植与生产,成为著名的鸦片产区之一。当时的贵州因鸦片产量大,除部分运出省销售外,省内民众消费的鸦片也呈上升态势。随着吸食鸦片的民众日益增多,贵州民族风俗也随之发生变化,在家中为客人提供鸦片吸食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相似文献   

15.
晚清至五四时期纷繁芜杂的时代影像折射出历史转型中的潜层巨变。该时期知识分子在面对外源文化时,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线性说明,他们因政治规约、传统赓续及家族疏离等三重维度统摄下的身份暗示与体验认同的差异,建构出多元化的外源性汉语叙事符号。这种特殊的文学书写使知识分子的外源性言说原点在异域与本土之间位移,而贯穿其中的主线始终是实现民族复兴及中国式现代化的愿景诉求。  相似文献   

16.
晚清时期日本在汉口的情报调查活动始于1872年。其开展情报调查活动,是多途径、全方位、有组织地连续进行的。参加的人员有游历者、商人、学生、驻汉领馆人员、军方人员以及政府部门人员。他们在汉口搜集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方面情报,并编辑成书。晚清时期的汉口已然成为日本人心目中重要的物质掠夺对象。  相似文献   

17.
晚清兵器     
柴静 《今日浙江》2008,(1):57-57
小时候上历史课,讲到鸦片战争,老师的讲法都是“中国军民始终不怕牺牲,英勇抗击侵略者,但是,我们使用大刀长矛,而对手船坚炮利,所以虽然中国军民浴血奋战,仍然难逃失败的厄运。”  相似文献   

18.
单晓娜  涂耀威 《求索》2011,(11):245-247
《大学》作为儒家经典其意蕴本有内圣和外王两种向度。“大学模式”,其所提供的修己到治人,内圣到外王,由修身到经世,由个人到国家的成德成王的基本模式,是经世思想的结穴所在。《大学》模式意蕴的重提与重视,由经世思想出发讨论制度安排的《大学衍义补》与《经世文编》系列文本的不断出现,借“大学模式”安放实用性和知识性内容的格致之学的兴起,都表明“大学模式”在晚清得到高扬,充分反映《大学》所体现的儒家思想对传统中国社会精英及大众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1879年,河南镇平县张楼寨职官张肯堂家被劫,没多久,县衙门抓获劫首胡体安。胡体安通过关系,用重金贿赂了县捕头刘学泰,刘将胡释放,并让案件中次要的案犯——“代盗看衣”的农民王树文冒名顶替,以图结案。按照清朝逐级审转的司法体制,该案经南阳府知府伍恺、豫省按察使麟春审结,由巡抚涂宗瀛具题。1881年8月,按察使司、开封府及一些官员,亲提罪犯,验明正身,绑赴市曹处斩。正要开刀问斩时,罪犯呼冤,声称自己不叫胡体安,真名乃王树文,系受差役蒙骗,冒名顶替胡体安。按照大清朝法律规定,临刑呼冤,必须停刑,重新审理案件。  相似文献   

20.
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报业开启政治家办报的时代,并掀起政论时代的报业狂潮。作为社会思想聚合和公共舆论释放的媒介,当它们出现于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晚清时,在引导社会思想观念转变方面,由于近代报刊传媒具有向受众发布信息、评论迅速,与民众联系紧密等特点和优势,其在进行政治舆论建构和社会舆论动员中所起作用十分巨大。特别是政论时代的报刊,在晚清社会思潮的演进和社会运动的发展中扮演了核心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