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徐金香 《学理论》2010,(27):83-83
生态美学立足于人与自然的互主体性思维,既"见物"又"见人",旨在侧重保护的同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促进保护与开发的双向互动,保护和重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关系。  相似文献   

2.
科技哲学视阈中的科学发展观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发展观以系统观念为基础,将系统的观点引入社会发展理论中,蕴涵着深刻的系统哲学思想。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强调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观点,深刻体现了生态自然观思想。从技术哲学视角来看,科学发展观要求人类的技术开发必须走节约自然资源,促进自然资源循环再生,保护自然环境,最终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互利共生与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20,(11)
系统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继传统文化和谐基因与其文化精髓,对当前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及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循环经济就是自然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循环利用;是兼顾经济发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一体的发展理念。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条例、规章等。通过法律的功能来促进人与自然共生共荣,人与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有着丰富内涵的科学理念。自然内部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体是基石,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是核心,人与人携手共赢的生命共同体是保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生命共同体的有力举措。就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而言,生存共同体体现其直观性,生活共同体体现其丰富性,文明共同体体现其全面性,生存、生活、文明共同体逐层跃升;"神魅"自然因"畏"而"敬"生成天然共同体,"祛魅"自然无"畏"无"敬"生成虚假共同体,尊重自然因"敬"而"畏"生成真正共同体。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解为目标,以"谐"促"和"——以"解"保"和",生成真正的生命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人与自然同一共存、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正确使用科学技术有效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马恩的这一思想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哲学基础和理论指南,对解决我国现存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需要从渊源上探究黄河文化本位。黄河文化是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生产生活实践及人与自然交互过程中形成的,其传承的困境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时空分离。"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黄河文化本位回归指明了方向。新时代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坚持从人与自然共生的视角出发,实现人文价值与功能价值的融合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以人为本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李焕 《理论导刊》2021,(8):123-129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需要从渊源上探究黄河文化本位。黄河文化是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生产生活实践及人与自然交互过程中形成的,其传承的困境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时空分离。"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黄河文化本位回归指明了方向。新时代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坚持从人与自然共生的视角出发,实现人文价值与功能价值的融合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以人为本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人类文明改造自然的深度与广度的急速扩张,始于毫末的生态问题也逐步转化为势不可挡的生态危机。为此,我们需要以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文明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重新反思为理论的第一基点,构建出兼顾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与自然生态维护路向的新的生态哲学。新的生态哲学,即"生态生存论",是在否定西方"人类中心主义"征服自然的取向与"自然中心主义"服从自然的取向后辩证发展而成。生存论生态哲学坚持"从现实出发"的历史研究方法、"人与自然共荣共生"的生态价值核心和"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共赢实践取向,力图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学术构建与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许卫中  顾伟黎 《学理论》2013,(30):40-42
马克思是在探索人类解放的道路过程中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关系,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是在实践基础上相互生成的统一过程。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其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价值诉求和归宿。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对当代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同我们正在遭遇的全球金融危机相比,以气候变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生态危机,更具隐蔽性和迟缓性,其后果可能更具灾难性和长期性,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显得尤为迫切。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已日益成为全人类的共识。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标志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创造性地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论断。要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通过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历史任务,就要深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全面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伦理意蕴,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生态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3.
"两个和解"是指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思想的形成条件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人与本身关系的激烈冲突。"两个和解"的价值目标是人类由自我占有走向全面发展,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实现"两个和解",必须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14.
张笑扬 《理论导刊》2020,(5):107-111
从自然中毫无控制地攫取和掠夺是消费意识形态化的强制驱动,是技术"敌托邦"式扩张的重要表征,必然遭受自然的报复和生态的惩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要祛除工业文明的弊端,消除消费符码操控,将炫耀式、无意识、虚假性欲求转变为真正的人类需要;要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视角,将人类中心主义遮蔽下的自然界升格为人类无机的身体,通过"两次提升",实现"两次和解",发展积极、良性的生态文明形态,建构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图景。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自然观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表现为:自然的先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性确证了自然界永续存在的权利和价值:自然规律为人类的实践活动的生态伦理立法:"两个和解"为生态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指明了方向.这些思想启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做到三点:确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生存方式;明确现代人的生态环境责任;树立科学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一部人类的文明史,同时也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博弈史.当前,随着休闲从福利向权利的转变,休闲中的人与自然博弈也逐渐由幕后走到前台.从理论上说,休闲具有给自然减压与放假的生态价值.而从实际情况来看,人们往往在休闲过程中大量消耗物质产品,毁损自然资源.亲近自然但不懂得关爱自然,本应属于绿色消费的生态休闲,实则变成了消费绿色.倡导休闲文化,实现文化武休闲和文明化休闲,才能真正落实休闲应有的生态价值,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7.
城市与乡村既是空间镶嵌且功能互补的"发展共同体",又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新格局的"生命共同体"。当前,在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绿色化的"并联式"现代化道路上,由城乡"非绿色化"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带来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集中式生态病症,已成为我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突出短板。绿色发展不仅揭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共生逻辑,也深刻蕴含着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共进逻辑。因此,在城乡融合时代,走出一条城乡融合发展的"内生型—绿色化"集成道路,对于协同实现城乡"绿色变革"、全面提升城乡融合发展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以下简称"《三卷》")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关于治国理政方面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第13个专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部分收录的文章,是阐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精髓的重要篇目。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对指导我们在新时代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19.
在欧美国家,人们普遍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文明的含义就是人类通过科学技术改造和支配自然。但在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传统的东方文明中关于"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共生"的理念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立足现代化定位,明确提出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从现代化进程中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提出新发展阶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性,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核心要义。研究从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维度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